昨天的头条文章介绍了郓城古塔唐塔。根据唐塔的传说,当年托塔天王李靖弃下天门的宝塔一部分落在了郓城,另一部分落在了麟州巨野,这就是现在的永丰塔。故事终究是故事,但是这故事杜撰的并非毫无根据,如果你见过郓城唐塔,也见过巨野永丰塔的话,你就会觉得这两座古塔的确像是一对姊妹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丰塔
永丰塔简介
巨野永丰塔
2017年我第一次在郓城看到唐塔,但是早在七年前我就去巨野看到过永丰塔,今年四月份去巨野博物馆看海昏侯“回家”——海昏侯墓精品文物展的时候,再一次看到了这座千年古塔。
同样具有千年历史的郓城唐塔只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永丰塔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是巨野县城内保留的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地面建筑,而菏泽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共才有六家。
巨野永丰塔
根据当地县志记载,永丰塔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这和唐塔建造的年代几乎一样,不过当时没有建成,直到北宋时期才建成。建国前,在永丰古塔塔尖的木柱上发现刻有大宋仁宗至和元年修建的字样,证明这座古塔最迟是在公元1054年落成的,至今已有将近千年的历史。取名永丰塔似乎有“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之意,不过这名字是后来才有的,最初的名字叫大佛塔,因为在永丰塔的东边有一座千年古寺大佛寺,所以这座塔就叫大佛寺塔,这又和郓城唐塔因为位于观音寺内而取名观音寺塔有异曲同工之处。
永丰塔内部
永丰塔是一座八角七级楼阁式的砖塔,地面之上共有五层,高30.3米,郓城唐塔地面之上共有四层,高33米,两座姊妹塔由此可见形式构造等几乎完全一致。
和唐塔是郓城的文化地标一样,永丰塔也是巨野县城的一座文化地标,历经千年的古塔是巨野这座千年古城的最好代言人。
民国三十年巨野永丰塔前的大佛像
在永丰塔的西南角有一座亭子,上面写着屏盗碑亭四个大字,亭子下方立着的一块石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屏盗碑。屏盗碑的全名非常长,叫做大周推诚奉义翊戴功臣特进检校太保使持节济州诸军事行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西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三百户任公屏盗碑,这个有着55个字的名字估计历史上也没有人叫出来,所以还叫它屏盗碑好了。
屏盗碑简介
屏盗碑面世才十多年。2002年在巨野县城北关护城河外路西被人从地下挖了出来,这块立于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的石碑在地下躺了几百年后才被现在的人看到。
关于这块屏盗碑的来历要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后周时,巨野泽“薮泽深洼”,港汊纵横,灌莽丛生,因此这里便聚集了众多的山林盗贼,他们经常出没于水泽之中,打家劫舍,无恶不作,后周太祖郭威深以为忧,于是在巨野泽设立济州,并诏令“以武略事累朝,以战功登贵仕”,任命贤能任汉权为济州刺史。任汉权到任后亲率大军征剿招抚,“曾不逾月,群盗屏迹”,此后当地百姓便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当时的朝野文人感其功高厚德,向朝廷禀报了这一情况,皇帝特恩准于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在巨野撰文立碑,详细陈述了“其治有声望,群盗屏迹,惩盗化民”的政绩,将这块石碑立于汉故城济州城门之侧,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屏盗碑。屏盗碑出土后,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块历经千年的宝贝,于是被移到了经常人流如织的永丰塔旁,并且建了一座亭子来保护屏盗碑免受风吹日晒,取名屏盗碑亭。
屏盗碑亭
屏盗碑
巍巍古塔永丰塔,距今已逾千年,虽经多次地震,常年风雨剥蚀和战争的创伤,至今仍巍然屹立,足见古代先民在建材、施工、设计等方面的技术之先进。登临塔顶扶栏四望,巨野景色一览无余。塔下碧波粼粼,水色天光,交相辉映,这便是著名的古巨野八景之一“梵塔朝辉”,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了相隔不到30公里外的荒塔云燕的著名景观。
永丰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