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原本不用受“胯下之辱”,为什么他要放弃自己尊严?

2020-08-30     一路伴你看天下

原标题:韩信原本不用受“胯下之辱”,为什么他要放弃自己尊严?

韩信本不用受“胯下之辱”,为什么他要放弃自己尊严?

在今天,我们的历史书上还将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标榜为能屈能伸的古人榜样。然而,当我们翻开史记中司马迁对于韩信早期经历的描述,你就会发现“胯下之辱”其实没有那么高尚,韩信的前半生几乎就是个噌吃噌喝又高傲的懒鬼,而人人称赞影响到韩信人生的“胯下之辱”恰恰是有人瞧不起他这个懒鬼,故意羞辱他才发生的,这也就理解了为什么韩信在功成名就回到家乡后不仅没有报复让他钻胯的人,反而还厚重的赏赐了他。其实这并不是韩信胸怀大度,而是这次的羞辱真的让韩信成长了。

在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中:

“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在淮阴这个地方有一个侮辱韩信的人,他认为韩信长得高高大大,又带有一把佩剑,但性格却非常懦弱,所以他当街叫住韩信说:你有胆子要么用剑把发刺死,要没胆子就从我裤裆下钻过去,而当时韩信选择了从他裤裆下钻过去,当时大街上围观群众都嘲笑韩信儒弱。

其实从这段话中头几句就已经说明了,韩信在身高上是占有优势的,而且韩信是没落的贵族,身上佩戴有一把宝剑,就连羞辱他的人都说他长得高大,但是性格却很儒弱,由此可见,以韩信当时的优势条件是完全可以打败羞辱他的人的,而且韩信有宝剑在手而对方手无寸铁,这样看来韩信并非处于弱势,也根本不存在什么被逼钻裤裆,韩信服软能屈能伸也不存在。那么韩信既然占优势,能够摆平对手,那么为什么他又不出手教训对方,而选择了屈辱的钻裤档了?很可能与他当时性格太懒惰有关。

《史记》载:“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司马迁记载,当时漂母在河边洗衣,见韩信穷得没饭吃,非常可怜。因此她每一次来河边洗衣服时都给韩信带饭,这一带饭就是十日之久,而韩信在最后一次吃过漂母的饭后就告诉漂母:这十几日饭食算我借你的,以后我必定报答你。而漂母听后非常生气的说:你现在穷的都没饭吃了,这么大个男人竟然连自己都养不活,还指望你怎么回报我?

其实,在《史记》中有很多关于韩信懒惰的描述,比如他在南昌亭长家里白吃白喝了几个月,南昌亭长夫人欲将韩信赶走,韩信知道后才离开。按道理来说:韩信堂七尺男儿为什么会连自己都养不活,要靠流浪乞讨度日了?说到底还是与他自己懒惰和高傲有关。

诸葛亮在未岀山前也曾一边学习一边种田,他有才华但不高傲,靠着种田他就算没遇明主也不至于饿肚子。可韩信却不同,他自认为是贵族后代,又富有才学,因此不愿意做劳力劳动,自认为天生就应该成为有权有势的人,可他这种高傲加上懒惰让他在前半生频频地饿肚子,现在有一句话不是叫做“不是让社会去适应你,而是你应该去适应社会”。后来,韩信经受了胯下之辱,这件事令他刻骨铭心,他这才决定改变自己投身军营,因此才一步步上位变成大将军。

因此,韩信本来不必受“胯下之辱”,但经过此事却点醒了他,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实干才能出人头地,而一旦懒惰,就算空有抱负和才华终究也难以实现理想,这也许就是韩信为什么不惩罚当年羞辱他的人,反而还赏赐他的重要原因吧。

本文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创作品,欢迎大家评论和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欢迎对我加关注,我们一起去探寻更多好看好玩的历史和文化。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xgP3QBURTf-Dn5pA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