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纫秋(左二)在2004年《辞海》主编会议上
束纫秋(1919-2009),笔名越薪、言微,江苏丹阳人,高级编辑。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民晚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第三届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称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束纫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运动,协同编辑《职业生活》杂志,宣传抗日救亡,从事进步文学活动。他在《文汇报》等报刊上频频发表作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开展地下斗争,他的小说集《蹄下小景》被列为“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
抗战胜利后,束纫秋从事地下工作,与国民党反动派做坚决斗争,同时在《大公报》《时代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揭露奸商投机活动的中篇小说《投机家》和描写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的短篇小说《节日》等,受到高度评价,这两篇作品被收入《新中国文学大系》。
20世纪九十年代,束纫秋笔耕不辍,坚持撰写言论和杂文,陆续出版《一笑之余》《悚然失敬》《做晚报的一只眼睛》《长话短说》等著作。他以新闻工作者所独有的视角,议论社会事件,闲话家常,见微知著,哲理迭出,文字诙谐,充满情趣。
1957年,束纫秋担任新民晚报社党组书记、副总编辑。1964年兼任总编辑。1981年主持筹备《新民晚报》复刊工作,1982年任新民晚报社党组书记兼总编辑。任职期间,束纫秋积极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团结党内外干部职工,努力把握报纸政治方向,发挥晚报传统特色。他热情待人,不摆架子,报社同事都以“老束”相称。
20世纪60年代初,束纫秋响应党的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亲自主持《新民晚报》编辑工作基本经验的全面总结,对办报思想和晚报编辑方针作了多方面的深刻阐述。《新民晚报》在1982年元旦复刊后,束纫秋按照“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的办报方针,精心办报,培养新人,抓好管理,1988年报纸发行量超过180万份。新民晚报社主办的《漫画世界》杂志于1985年创刊发行。“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民晚报》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
束纫秋说:“要记住《新民晚报》的三个生日:1929年9月9日,《新民报》在南京创刊;1946年5月1日,《新民报》上海社成立,发行晚刊;1982年1月1日,《新民晚报》复刊。”他引用毛泽东的诗句“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老一代报人对《新民晚报》的无限眷恋和殷殷期望。
1972年,束纫秋调至上海人民出版社辞海编辑室工作,1976年任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党支部书记,兼任《辞海》副主编,负责《辞海》的修订、出版等事务,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束纫秋认为,“辞书是‘典’,一般读者称之谓‘标准书’,必须字斟句酌,力求确切可靠”。如今,“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已成为“辞海精神”的核心内涵。
1979年10月,《辞海》三卷本在全国发行,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荣获国家图书奖。《辞海》(1979年版)出版发行的历史意义在于客观上承担了改革开放初期所需要的思想解放动员任务,许多词条的注释在当时具有突破性。
束纫秋主编的《中国晚报学》于2001年出版发行。全书50万字,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晚报学的专著,该书获评上海市社会科学类读物一等奖。
时任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的邵华泽对该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邵华泽在《中国晚报学》“序言”中写道,“在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第一本《中国晚报学》正式出版了,这是新闻界的一件大事,一件喜事”,“纵观全书,经验性、实用性、理论性、前瞻性是其鲜明的特征”,“可以预期,探讨晚报之学问的本书,不仅会受到晚报工作者喜爱,而且会受到在日报等其他媒体工作的新闻界朋友的欢迎”。
2009年3月19日,束纫秋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90岁。(王 荣 王抒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