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三里街機場始建於1934年,安徽第三座,使用了四十三年

2019-08-24     出外龍舒人

作者:束文傑(整理)

大事記

民國23年(1934),民國政府始建設位於合肥縣城東北角的三里街機場,土質道面。

民國時期 三里街機場

民國27年(1938),日軍侵占合肥,拆除民房,擴建三里街機場為軍用機場。擴建後,機場跑道長1000米,系土質道面,可供小型轟炸機起降。機場四邊圍有鐵絲網,掘有水溝,築有一座碉堡、三間茅房。

抗戰勝利後,機場廢棄。

1949年1月,合肥解放時,該機場內的碉堡被炸毀。

1949年1月27日,國民黨杭州空軍軍官學校學員周夢龍(後改名周正)、李延森分別駕駛152號和157號PL—P17型教練機起義,由杭州筧橋機場飛抵合肥三里街機場,受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合肥人民群眾熱烈歡迎。

組圖:1949年 起義飛機抵達三里街機場

1949年3月19日,杭州筧橋機場國民黨空軍1架教練機(博仁號)起義,降落在三里街機場。省委書記曾希聖將此事報告周恩來總理,並要求合肥通航。周總理指示中國民航局辦理。

1951年2月 合肥航空站首屆慶功大會全體功臣合影

上世紀50年代 三里街機場

上世紀50年代 女滑翔飛行員

1956年6月20日,中國民航局所屬的上海管理處在合肥組建航空站,配有調度、氣象、通訊、商務、機務等員工30餘人。

1956年,省人民委員會決定投資修復三里街機場。修復後的機場設施簡陋,跑道為碎石道面,晴通雨阻。另蓋幾間平房作調度室和辦公室,幾間草房作宿舍。

1957年 機場整修後 飛機試起飛現場觀摩

1957年1月1日,合肥航空站開航。

1957年1月1日 蘇制里-2飛機經徐州至北京​

1957年初,省人民委員會投資98萬元擴建三里街機場,並任命中共安徽省委工業交通部副部長趙凱為機場擴建指揮部總指揮,吳信元、齊建華、姚國棟、李兆槐為副總指揮,黃用康為工程師。經過8個月施工,機場竣工。擴建後的機場跑道長1000米,寬50米(中間道面30米寬為水泥,兩側各10米寬為瀝青),水泥道面;新修調度樓;新建1幢候機樓,內設大、小候機室。大候機室可容納100名旅客,並設小賣部;小候機室可容納20餘人,供外賓和首長候機。

1957年 地勤人員檢查客機 做好飛行前準備工作

1957年11月24日,合肥航空站正式開辦民用航空業務。

1958年,安徽省交通廳負責組建中國民用航空安徽省管理處,位於合肥三里街機場,與合肥航空站合署;配有調度、氣象、機務、通訊、商務等員工50 餘人,業務隸屬民航上海管理局。下轄合肥、屯溪、蕪湖、阜陽4個航空站。

1958年 合肥市區圖 民用航空站(來源 | 《安徽省挂圖》)

上世紀60年代 蘇制伊爾-14飛機載客準備起航

1960年8月,民航安徽省管理處擴編為民航安徽省管理局,與合肥航空站合署,配有調度、氣象、機務、商務、通訊等員工70多人。

組圖:1960年(一說1963年) 停機坪、候機大廳

1962年,民航安徽省管理局採取飛行、施工兩不誤的方法,再次組織擴建三里街機場。擴建後的跑道長1200米、寬50米,水泥道面厚0.18米,承受重量25噸;安全道長150米;跑道西南滑行道長580米,寬14米,柏油道面;停機坪長100米、寬50米,供飛機停放;跑道中心以西有一、二、三號聯絡道,一號為水泥道面,二號為碎石道面,三號為三合土道面,每條道長100米、寬14米。機場占地面積599940平方米,可供安—24、伊爾—14、里—2、安—2、運五等型飛機起降。

1965年3月 民航安徽省局1964年五好個人技術能手合影

1966年10月19日,第十四飛行大隊由徐州進駐合肥三里街機場,由民航安徽省管理局代管。

上世紀70年代 停機坪

1974年,三里街機場客運量首次突破萬人大關,達13566人次。

組圖:候機廳及候機樓舊址

1977年,三里街機場共有生產用房面積10295平方米。

地勤人員貨機上卸貨

1977年底,合肥駱崗機場開航後,三里街機場關閉並移交省體育運動委員會使用。

航管塔台舊址

2006年 三里街機場舊址 衛星影像(來源 | 《合肥影像地圖集》)

機場航線

上海—合肥—徐州—北京:1957年1月1日,民航上海管理處,里—2型飛機,航程1375公里,每周2班。1957年4月1日,因濟南籌建航站、航線改經濟南而停航。

上海—合肥—濟南—北京:1958年1月1日,民航上海管理處,里—2型飛機,航程1365公里,每周2班。1965年8月10日,改用伊爾十四型飛機飛行,每周2班。

中國民用航空客票 合肥—上海

南京—合肥:1959年3月4日,南京航空站,運五型飛機,航程142公里,航班不定期。1959年底,因客貨源不足停航。

合肥—濟南—北京:1966年,民航上海管理局,伊爾十四型飛機。上世紀70年代初,改用安—24 型飛機,航程964公里,每周1~2 班。

合肥—北京:1966年,民航上海管理局伊爾十四型飛機。

上海—合肥—武漢—重慶—成都:1966年4月11日,民航上海管理局,伊爾十四型飛機,航程1720公里,每周1~2 班。半年後,因客貨源不足停航。

合肥—阜陽:1958年2月26日,民航上海管理處,運五型飛機,試航成功,3月2日正式通航,安徽省內第一條地方航線,航程189公里,每周3班。

合肥—蕪湖:1959年2月1日,民航上海管理局,運五型飛機,航程116公里,每周班次不定。1965年,因客貨源不足、蕪湖航空站遷安慶而停航。

合肥—屯溪:1959年10月20日,民航上海管理局,運五型飛機,航程245公里,每周一班。1966年9月20日,民航上海管理局,伊爾十四型飛機,試航成功,不久通航。

合肥—蕪湖—屯溪:1959年10月20日,民航上海管理局,運五型飛機,試航成功,11月12日正式通航,航程307公里,每周班次不定。1965年,因客貨源不足、蕪湖航空站撤銷而停航。

合肥—安慶—屯溪:1965年7月1日,民航安徽省管理局,運五型飛機,航程287公里,每周5班。

安徽民航歷年完成客貨運量統計表

起降機型

航班飛機:自國外引進的飛機機型有里—2型、安Ⅱ型、革新型、伊爾十四型、安—24型等飛機。國產機型有運五型飛機。

備降飛機:國外引進機型有里—2型、安Ⅱ型、革新型、伊爾十四型等飛機。國產機型有直五型直升飛機。

附:機場路

天長路,南北走向,北首起鳳陽東路、老飛機場舊址,南至長江東路(原蚌埠路)。原來這裡是「三里坎」,周圍多為土墳和田地。1934年,三里街機場建成,機場前為石頭大路。1954年,修築水泥路。原名「機場路」,因三里街機場得名。

1916年 合肥三里坎(來源 | 民國測繪圖)



  • 作者:束文傑(整理)
  • 參考:《安徽省志·交通志》、《合肥市志》、《合肥 1949—1959》、《合肥城圖志》、《圖說合肥城市記憶》、安徽民航機場集團公司等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WxvR24BMH2_cNUgOSG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