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文翁首創官學移風「化蜀」(續篇)

2020-01-12     出外龍舒人

作者:陳存選

漢景帝末期,舒縣舉薦的縣吏文翁,被朝廷徵召,景帝任命他擔任蜀郡太守,成為帝國的封疆大吏。

文翁,精通《春秋》,熟悉周禮,是飽學之士,又在故里縣衙服務多年,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入蜀後,他沒有辜負景帝對他的信任與囑託,教養並舉,兩手治蜀,從而實現「化蜀」,讓整個蜀郡呈現出「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繁榮昌盛景象。

康莊社區人民建像紀念文翁(來源 | 清廉蓉城)

對於他的「化蜀」功績,歷朝歷代,都給予極高評價,把他比之於李冰,比之於孔子。

文翁,如李冰者,興水利,拓灌區,為我們提供了兩千多年「天府之國」的物質保障;如孔子者,興公學,講教化,讓我們以高水平的文化素質,世世代代相傳承,永遠屹立在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文翁,他是我們舒城最負盛名的歷史名宦。對於這位先賢,我曾寫過一篇文章,介紹他「治蜀」的主要功績。現在想想,還有必要再寫一篇,把先賢「化蜀」業績中包含的閃光點一一揭示出來,讓人們在更深的層面上,認識這位歷史巨人。

「文翁石室」是首創的地方公學

講文翁「化蜀」,必然要講到「化蜀」的實體:「文翁石室」。

何謂「文翁石室」?

文翁石室(來源 | 校長派)

文太守首創的地方公學,就叫「文翁石室」。

「文翁石室」,又稱「文翁精舍」、「文翁玉室」、「文翁講堂」。

公學稱「石室」,是借代叫法,意思指公學學舍的建築材料是石頭。太守當年的意圖,是石頭又耐久,又防火。因為那時,書籍的載體,是絲帛與竹木簡冊,金貴而又易燃。二百年後,東漢安帝時,一場大火,周邊房屋全成灰燼,而石室雖遭破壞,但卻獨存。由此可見,文太守建石頭學舍的初衷,實屬難能可貴。

查多種資料得知,文太守當年建的「石室」,由兩大部分組成:「講堂」與「禮殿」。

石室講學(來源 | 儒藏)

「講堂」,是公學的核心部分。它,又分二室,「左溫故,右時習」,即左室是眾學子自修室,右室是教官講經授課、解難答疑的教室。

「禮殿」,文太守命名「周公禮殿」,但當時吏民、學子都稱「文翁禮殿」。「禮殿」,供奉先聖周公旦畫像,先師孔子丘畫像配享,並儲備《尚書》、《禮記》、《春秋》等經學典籍。這是教官、學子祭祀周公、孔子的聖殿,也是他們查閱經書資料的場所,可以說,「禮殿」是文太守建設的一座高規格的古典式小型圖書館。

這兩大部分,合稱「文翁石室」。它,是文太守經過周密考慮,精心設計的公學的主體建築。

石室賦(來源 | 儒藏)

「石室」的教官,兼職郡府官員,學識淵博、道德高尚,都是京都國子監留學歸來的飽學之士。

「石室」的校長,兼職太守,專修《春秋》學者。他,謹身帥先,躬自垂教,溫厚善誘,德治教化,是教官們的榜樣,莘莘學子的偶像。

「石室」的學風,嚴謹務實,攻讀經書,又回歸生活,培養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石室」學子的出路,是在郡內擔任各級官員,大量的是做鄉官,從事「孝悌力田」,教化百姓,勸導農桑,引領社會風化工作。

接著,文太守便總結出興辦公學的經驗,推廣到下屬各州、各縣。於是,各級公學,在蜀郡內遍地開花、結果。

一時期,蜀郡內逐漸地形成了進公學,學文明,摒棄鄙風陋俗,發揚尊長敬上,重農務本的社會風氣,致使蜀郡大化,從而融入大漢帝國政治上的大一統格局。

「文翁石室」是公學的不倒旗幟

文翁首創的公學「石室」,兩千一百多年來,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為四川融入中原,為蜀學發揚光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石室紀事(來源 | 行腳成都)

請看看「文翁石室」的發展史吧。

1、西漢景帝末年(公元前141年),文翁首創地方公學:「文翁石室」。

2、兩漢:蜀郡郡學。

3、三國:蜀國太學。

4、兩晉南北朝隋唐:益州州學。

5、五代十國:蜀孟太學。

6、兩宋元明清:成都府學、錦江書院。

清代成都府學圖(來源 | 儒藏)

7、近、現代石室:

1902年:成都師範學堂、成都府中學堂。

1913年:成都聯合縣立中學校。

1932年:成都聯(共)立中學校。

1940年:四川省立成都石室中學。

8、當代石室:

1950年:川西石室中字。

1952年:成都第四中學。

1983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

成都石室中學(來源 | 成都石室中學)

文翁創辦「石室」至今,雖然經歷三次大災難,幾乎被毀,但文翁精神不滅,「石室」得以迅速復建,而且發揚光大。

這三次大災難是:

1、東漢安帝時,一場大火,成都城幾成廢墟,「石室」也遭到嚴重損壞,但有蜀守高朕予以修復,並闢為益州州學。

2、明末清初,張獻忠占據四川,「石室」被毀,幾成瓦礫,滅張後,當局在「石室」舊址,復建府學。有清二百六十餘載,四川學校,一直以此為首。

3、文革期間,「石室」遭到第三次大難,清建築全部不復存在。1983年4月,「石室」得以恢復,仍沿用舊名至今。

《石室校志》(來源 | 行腳成都)

總之,兩千多年來,「文翁石室」,校名多改,制度多變,但校址永遠不動;雖遭多次挫折,但都迅速恢復,始終屹立長存。

由此可見,「文翁石室」,當年文翁樹起的這杆地方公學旗幟,世代長存,永遠飄揚。

它,是四川的公學旗幟,也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面旗幟。

「文翁石室」開創中國地方公學先河

文翁石室,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地方公辦學校,創辦不久,即以學風卓犖,人才輩出,而名冠西南,聞名全國。

它,得到四川吏民的首肯,也得到當時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肯定與推廣。

同文翁年紀相仿的漢景帝,一向不喜文學,但在了解到文翁興學情況後,就下詔令,命令「天下郡國皆立文學」;他兒子漢武帝,少年立國,雄才大略,更是從文翁「興學」首創中,看出以「興學」致「興國」的先機,又下詔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

漢景帝像(來源 | 今日頭條)

他把他老子的詔令,具體化了,更利於執行了:一要立學校,二要立學校官,也就是,要興辦學校,還要培養校長和教官。這就給大漢治下的各郡縣、各封國,下達了具體的硬指標。

景帝父子二人,就是這樣,把文翁的首創,推廣到全國。從此,在帝國內,地方公學勃然而興,「學校如林」,百姓爭學,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繁榮昌盛的鼎盛局面。

原來,在我國的歷史上,各朝各代,只有國學、私學,王公貴族有份,平民百姓無緣。因此,受教育面很小,學成者寥寥可數。秦時,始皇帝雖然命令「以吏為師」,但是,那吏,特別是秦吏,平民百姓誰敢仰視?

自從文翁首創公學,面向平民百姓,並得到漢武大帝父子大力推廣,全面興辦,這對提高我們漢民族文化水平、文明素質,進而迅速凝聚成偉大的中華民族,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

「文翁石室」開創鑄造民族靈魂的先機

「文翁石室」的教學目的是什麼?

我們姑且擱置。先看看「石室」的設施、教官們的修養與專長吧。

石室的「禮殿」:供奉周公、孔子的畫像,儲備《春秋》、《禮記》、《尚書》之類的經典著作。

教官:國子監經學、法律學留學生;校長更是專修《春秋》學者。

可以想像,石室辦學的宗旨,就是傳授儒學、周禮,教化學生,讓他們摒棄鄙風陋俗,信奉儒學,崇尚周禮,從而融入中原,成為大漢帝國不可分割的一分子。

文翁興學見效後,漢武大帝從文翁的「興學」中,又看到了「治民」的先機。

他一面大力推廣文翁興學的詔令,一面「獨尊儒術」,並採用法術、刑名,來加強、鞏固中央集權統治。

對於漢武大帝的這兩手措施,我們往往沒有看清兩者之間的關係,其實,兩者是統一的,一致的。他是從文翁的教育目的與教學內容中,受到啟發,要通過大辦公學,來推行自己的「獨尊儒術」的統治思想。

漢武帝(來源 | 騰訊新聞)

公學的盛行,在全國遍地開花,結出了漢武大帝用儒學統一國民思想、凝聚民族靈魂的碩果,從而使我們漢民族升華為偉大的中華民族。

因此,我們不難看出,漢武大帝的豪邁事業中,包含著文翁思想的先機。

「石室」開創「學而優則仕」先河

文翁興學有明確宗旨,目的就是「化蜀」。

如何「化蜀」呢?

這要從兩方面談起。

一是要培養一批高素質教官,以身帥先,躬自垂教。二是要「化」出有真才實學的學子,就業入仕,做「化蜀」帶頭人,或繼續進京深造,學成歸蜀。

這樣,文翁不僅僅為自己培養了一批批從政生力軍、「化蜀」助手,也為朝廷提供了一批吏才,如張叔,武帝時征為博士,官至刺吏高位。

當時,朝廷官員的來源,都是下屬舉薦,朝廷徵召,素質參差不齊,文化水平更難保障。文翁興學培養人才,再通過試用考察,分層次錄用,而且大量就職鄉官,專管德行教化;無疑,公學在全國盛行,給朝廷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高素質的基層官員,從而達到教化百姓,有效治理國家的目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科舉制度之前,文翁興辦公學,培養官苗子,是朝廷選賢任能的一條重要途徑。

從這個角度看,文翁石室的興辦,開創了「學而優則仕」的先河。

文翁石室(來源 | 成都石室中學)

大家想想,在古代盛行1400年之久的科舉制度中,我們不能看出,當年文翁興學的智慧光芒嗎?

結語

回顧歷史,翻閱史籍,在浩瀚的歷史星空中 ,我們不難發現,文翁其人發出的炫目光芒。

兩千多年來,風起雲湧,時局如潮,大浪淘沙,真金乃現。面對西漢名宦文翁這位歷史巨人,人們……

直接受惠者,給他樹立的碑、祠,有多少?贊語頌辭,又有多少?

歷朝歷代,文人墨客、有識人士,讚頌文翁佳作,詠嘆文翁詩篇,膾炙人口,不勝枚舉。

又有多少功臣勛貴、封疆大吏,以「文翁」自詡,或被人贊為「再世文翁」?

再看看當今,有多少建築以「文翁」命名?有多少「文翁紀念館」?又有多少「文翁研究會」?

這些,都該是文翁這位巨人留下的歷史回聲吧?

對這位巨人,我們不光要頂禮膜拜,更要繼承、發揚他遺留下的創新精神,繼往開來,為建設我們大中華更加光輝燦爛的末來,添磚加瓦,增色生輝。

(出外龍舒人: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網易家鄉特色內容簽約作者)


  • 作者:陳存選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歡迎讀者粉絲加入頭條圈子「廬州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話題交流和線上下活動等著你~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zuunW8BbDmBVZuPKXm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