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回望三中興教百年,再憶義倉情暖全城

2019-12-23     出外龍舒人


作者:束文傑

五個月前,筆者寫過一篇合肥最短小巷——市儈巷的故事,少許文字提到了馬路對面的義倉巷。五個月後,筆尖和鏡頭在合肥市區兜了一大圈,又回到了起點。其實說到合肥飲食文化,義倉巷具有一定的發言權,她的名字足以說明一切。

義倉巷(攝影 | 束文傑)

這其中有什麼精彩的故事?除了飲食文化,小巷還有哪些印象?聆聽合肥,這就開始了。

油坊、義倉

老合肥人的糧油記憶

曾經看到一條資訊,說是要將義倉巷打造成「糧食主題文化街」。如果說是「糧油主題文化街」是否更妥?在清代《合肥縣誌》中,義倉巷被記作「油坊巷」,因過去巷子中有油坊得名。詢問附近居住的老人,關於過去巷子中的老油坊位置,老人們紛紛搖頭,抬起胳膊手指向南。很顯然,他們說的是距此二百米外的「北油坊巷」,此前筆者曾有一篇專門講過那裡的故事,這裡不再多提。另外還有「南油坊巷」,今桐城路一段。今天的女人街,人們知道她曾經的名字——小馬場巷,其實更早以前也是叫做「油坊巷」。如此算起,合肥歷史上有四條油坊巷。

北油坊巷(攝影 | 束文傑)

過去的合肥城,以糧倉命名的巷子也有不少。無論是明代的省倉巷、東倉巷、西倉巷,還是後來的義倉巷、倉巷。倉巷,在九獅橋街對面,向南偏東至城牆根,1955年以後因省委興修辦公大樓巷廢。巷子南首過去有一座廬州府惠民倉(舊府倉),北首則有一座門樓。明代的幾條小巷由於年代久遠已無法考證,不過筆者注意到其中的「東倉巷」與飛騎巷(今飛騎橋巷)、二郎巷(今壽春路,逍遙津路—壽春二巷段)、羅漢巷(今立志巷)、白鶴巷(今逍遙津路)等四條小巷同屬「右廂」,廂在明代指的是城市分區(類似於今天的街道),而在這片區域內與「倉」相關的也就只有後來的義倉巷了,那麼東倉巷=義倉巷?可能還需作進一步考證。

省委大院(攝影 | 束文傑)

古代糧倉分常平倉、預備倉、社義倉三種。上文提到的惠民倉是常平倉中的一處,另外還有永豐倉、內倉。常平倉,是指古代政府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置的糧倉。而社義倉,則是指始於隋代開皇五年(585),為防荒年而在鄉社設置的糧倉;另一說法,由南宋朱熹首創,一般沒有專門的倉庫而在祠堂廟宇儲藏糧食,糧食的來源是勸捐或募捐,存豐補欠。社倉設於「閭巷」,由「社司」管理;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二、三十家為一社,設置社首、社正、社副等職。據縣誌記載,社倉和義倉也有區別: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前者設在「鄉村」,後者設於「鎮店」,「捐輸積貯,春借秋還」。當時的廬州知府薛之佐為了鼓勵捐糧,親自潑墨一篇《義倉小引》。

舊時糧倉(來源 | 資料圖片)

「義倉巷」的定名應該是在清代中後期。關於「義倉」的位置,《合肥老城志略》曾考證稱「北側合肥三中當年為義倉址一部分」。

會館、祠堂、中學

義倉巷的民國記憶

今天,身邊有很多人為了生活,四處漂泊打拚。他們或是組團出行,或是來自同一地區,這種「老鄉關係」使得一個個社交圈子的形成,甚至成立了商會、同鄉會、聯誼會之類的組織。古人比起今人對於鄉土的觀念更加濃厚。

清末民初之時,在肥外籍人士便在城內設有八處會館,其中包括義倉巷內的兩湖會館。說起全國帶有「湖」字的省份,人們往往想到湖南、湖北(別鬧!沒有hu建),兩湖便是指的這二位。當時的合肥城內,湖南人主要經營銅器,湖北人則是經營印染業為主。印染業即染坊,抗戰前合肥人稱為「漢坊」,最鼎盛時全城設有二十多家。據說,其中一家便設於義倉巷內,筆者詢問巷內的老者,他們還清晰的記得位置就在今天的西巷口南側一帶。據史料記載,民國初期會館主持人姓艾,原收購豬小腸加工轉售外商,後開設艾宏興百貨店,「獲利頗厚」,「對於會館經費,捐獻頗多」。

義倉巷舊影(攝影 | 李明)

「兩湖會館」舊址位於義倉巷中段北側。吳介五《合肥的外籍同鄉會會館》說道,(會館)有房屋數間,占地約半畝,大門橫額上有石板一塊,鐫有「兩湖會館」四字。筆者在巷子採訪,碰巧遇到一位老人,是會館最後的主人。他告訴我,會館建築大約在1997年左右拆除,大門在今天某棋牌室前,建築群向北一直延伸至三中南圍牆。大約幾年前,《合肥晚報》曾採訪一位沈增樹老人,他說道:會館面積大約有200平方米,幾進帶一點徽式,飛檐翹壁。門前兩邊各有一塊拴馬石,方形,打了個洞,加了圓環,馬一來就能拴上。解放前曾有姓傅人家住在會館內,解放後又陸續搬進了幾戶人家。曾有網友回憶說,當年會館牆角有一塊石碑記載著修建時間和名稱。關於老人們回憶的拆除時間,有朋友表示質疑,並稱可能是1992年左右。幸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拆除之時,《安徽日報》記者李明拍攝了一組珍貴照片,後人還能了解當年會館建築的模樣。

組圖:兩湖會館舊影(攝影 | 李明)

兩湖會館舊址現狀(攝影 | 束文傑)

小巷還藏有「林家祠堂」,多數老人已記不太清。那位沈增樹老人還提到另外一座建築——林家祠堂,「祠堂里的梁可粗了,差不多伸出胳膊才能抱過來。拆除時,工人們充滿敬畏地先燒了香,才敢動手去拆。祠堂旁邊是將軍廟,裡面擺放著一尊菩薩,一個椅子,是一座小廟。」這次去採訪義倉巷,筆者準備對老人做一次專訪,結果從當地居民口中我們得到噩耗,沈增樹老人已去世許久!說到林家祠堂,他們則表示沒有聽說過,可能消失時間太久,記憶也已模糊不清。不過,筆者在翻閱民國二十一年(1932)測繪圖,發現圖中標有「林氏祠」字樣,位置在今天的公園新村附近(有網友稱系原帽廠生產車間)。

老地圖中的「林氏祠」(來源 | 資料圖片)

說起義倉巷,不得不提及合肥三中。1920年,教育家劉君堯在舊縣學內(原省總工會址)創立「私立廬陽正誼中學」,兩年後遷校至今址。1937年因日軍飛機轟炸轉移至水西門外熊店,當年年底西行併入安徽第一臨時中學,後來成立國立安徽省第一中學,不久改為國立第八中學。1946年8月復校,並改為「正誼中學」。1950年3月,改為合肥市立第三中學;11月,奉令改為皖北區合肥第一初級中學。1952年,改為安徽省合肥第一初級中學。1956年10月,改稱合肥市第三中學。1969年1月下遷臨泉,合肥金筆廠在原校址辦「五·七」中學,1971年恢復原名。起初,合肥三中建於破舊的義倉內,坐北朝南,背靠城牆,大門南開,解放後才逐漸形成今天的格局。還有一周時間,合肥三中將迎來建校一百周年!

文革時期,合肥三中舊影(來源 | 資料圖片)

合肥三中現狀(攝影 | 束文傑)

圖書館、帽廠、美食

小巷改變了模樣

西巷口有中學,東巷口有圖書館。據記載,1953年4月20日,皖北合肥圖書館(1950年冬成立)改名為「安徽圖書館」,館址由安慶路西段遷至逍遙津南側義倉巷內,建築面積約1100平方米,當地居民說其原址上後來蓋起了公園新村。1954年3月14日,正式更名為「安徽省圖書館」。1962年12月,安徽省圖書館遷至今址包河公園西側。小巷內,還有一處文教機構——1955年成立的宿州路幼兒園,今天大門開在壽春路上。

安徽省圖書館舊影(來源 | 資料圖片)

公園新村(攝影 | 束文傑)

宿州路幼兒園(攝影 | 五月)

合肥帽廠是小巷居民的驕傲。當年合肥的工廠很多,但大多數集中在東郊或者北郊,帽廠卻是少數幾個在老城區的工企單位。據記載,1956年合作化運動中,合肥市和平制帽生產合作社成立,1974年更名為合肥帽廠。1978年,該廠始承接出口帽生產任務。出口帽有水手帽、折帽、毛皮保暖帽等10多個品種。全廠占地0.35萬平方米,工業建築面積0.25萬平方米,有職工230多人,是當時合肥市獨家生產帽品的集體所有制企業。有網友指出,當年的帽廠就坐落於兩湖會館東側,義倉巷與吳山巷交叉口西北角,上文會館組圖二中可以看到帽廠的紅磚樓,同樣帽廠同會館消失時間相同,均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拆除。附近的吳山巷內,當年還有合肥膠木廠、五金廠。

合肥帽廠舊址現狀(攝影 | 束文傑)

吳山巷(攝影 | 束文傑)

據老人們回憶,曾經的義倉巷是一條窄窄的土路,寬度僅不及今天的機動車道。巷子東段南接的北含山路,當年還是大片的菜園。遠處吳山巷以北的逍遙津西區,曾是著名的季家花園。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小巷面貌大為改觀。到了上世紀80年代,合肥第一批開發住宅小區,義倉巷便擁有了兩處——義倉巷小區、公園新村。

北含山路(攝影 | 束文傑)

今天人們難忘劉記拉麵。老三中人可以對義倉小巷內每家小吃店說得頭頭是道,但是一說完再去看現場,傻眼了——很多家店都換了招牌。有一家,卻是幾十年未曾變過,嗯對!劉記拉麵。筆者在他家吃的次數不多,而且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其他不知但人氣十足是真的。2016年,三中老校友、當時還是至上勵合成員的歌手李茂曾來到這裡打卡。

劉記拉麵館(攝影 | 束文傑)

李茂微博(來源 | 網絡截圖)

結語/手記

與義倉巷相同,合肥每條街道,哪怕是犄角旮旯的小巷子,都藏著眾多的故事與文化內涵。不過,實體資料的描述總是有限的,重要的線索和細節還需要通過不斷的「挖掘」和採訪,常常遇到「碰壁」甚至跑了半天尋不到了解「內情」的老者……關於城記,「記」很容易,但記的內容準確與否?表達思想是否合情合理?我們還需抓緊時間,還需反覆琢磨,還需更加努力。

(出外龍舒人: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網易家鄉特色內容簽約作者)


  • 作者:束文傑
  • 參考:《安徽日報》、《合肥晚報》、《合肥市志》、《合肥老城志略》、《合肥城圖志》、《合肥文化志資料彙編》、《合肥文史資料》、合肥三中、網絡等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歡迎讀者粉絲加入頭條圈子「廬州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話題交流和線上下活動等著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vUhPW8BMH2_cNUg-FM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