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束文傑(整理)
近日,在前期做了充足準備和考慮之後,筆者開始了《舒城老城志略》的第一輪編寫工作。該書將通過史料彙編、採訪口述、編者見聞、重要考證等內容形式,對城關老城特別是明清以來的自然環境、人文歷史、經濟社會、城市發展等進行全面闡述,對研究舒城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歡迎大家來信或留言,向我們提供寶貴的資料和線索)。
在編寫過程中,筆者首次接觸了一些來自民國時期的原始資料。本篇,筆者將分享一篇史料。民國三十七年(1948),當時編纂了《中國縣銀行年鑑》一書,著名銀行家、實業家張嘉璈題寫了書名。全書分中國縣銀行史料、中國縣銀行調查、一年來經濟概況、法規、一年來物價表、經濟大事日誌等六編,其中第二編刊登著全國縣銀行簡表和全國縣銀行詳表,資料來源於當時的財政部、社會部設計委員會及各縣銀行(「投函調查」)。
《中國縣銀行年鑑》(來源 | 網絡圖片)
舒城縣銀行
一、簡史 舒城縣銀行,於民國三十一年(1942)奉令籌備組織縣銀行,開始試業(《舒城縣誌》:「建於民國31年6月,行址設在梅河鎮,開業執照為印銀字第1523號,有職員6人」)。於三十五年(1946)十月,始經財政部核准註冊,頒到銀字第一五二三號營業執照,擇定三十六年(1947)一月一日,始行正式開業。收受各種存款,辦理各种放款,票據貼現,省內匯兌,並代理縣金庫(「除兼辦縣金庫業務收支外,主要辦理:一是吸收公款和工商戶遊資;二是抵押信貸和保證信貸;三是城鎮信用好的工商業戶開出的票據貼現;四是匯兌業務;五是生產投資」)。
(「1949年1月本縣解放,2月銀行解體。原縣銀行經理廖冶良將行內剩餘財產和帳目全部移交,由縣民主政府工商局長兼縣銀行負責人王曉清接管」)
二、地址 安徽舒城南門大街(「民國31年秋,遷回城關大洪水巷朱宅,現黨校內。民國32年10月,另於三河鎮設立辦事處」)。
縣委黨校(攝影 | 束文傑)
三、資本總額 (法幣)五十萬元,公股二十五萬元(「由縣財政一次撥足」),商股二十五萬元(「由全縣各商會籌集,分兩期繳款。商股繳齊後,填發股票,股金按年計息,年終再按實現利潤多少,按股分紅」)。
民國時期法幣(來源 | 網絡圖片)
四、負責人 董事長 吳琴忱,武漢大學政治經濟系畢業,歷任中學校長、民眾教育館館長、區長等職,現任舒城縣參議會副議長。
董事 查建中、查雪琴、張福軒、陸鏡清、余席儒、顧陽初。
常駐監察人沈修職。
監察人 汪大德、童耀堂、高熙民、周蒂棠。
經理 廖冶良,安徽大學畢業,曾任縣財務委員會委員及合作金庫主任等職。
副經理 李仲廉,安慶中學畢業,曾任安徽省銀行會計員及固始辦事處主任。
營業主任 劉慶永。
會計主任 任建華。
出納主任 廖韻初。
其他重要職員 任福潔、王學文、張承珍。
解放初期的銀行(來源 | 尋覓安徽的似水流年)
五、全行職員人數 九人。
六、全行資產總值 八億三千二百萬元。
七、全行存款總額 六億四千八百萬元。
八、全行公積總額 二千九百萬元。
九、全行盈餘總額 一億九千八百萬元。
十、當地金融機構 安徽省銀行舒城辦事處(1946年12月由安徽地方銀行改組,行址獅子巷)。
十一、當地經濟情況 舒城素產茶葉,桐油木材,亦為大宗出品,其次如生漆、香末、米、豆等,每年外銷數量,亦復不少。
舒城茶園(攝影 | 束文傑)
附:移交清單(金額單位為金圓券)(來源:《舒城縣誌》)
(1)資金和存款餘額:同業存款1.42元,甲種活期存款288.01元,乙種活期存款33430.33元,金庫存款1560.51元,暫存款項8317.22元,代收款項588.49元,活存透支100元,存款合計39285.98元。同業放款0.81元,活存透支20454.25元,暫付款項2287.33元,放款合計22742.39元。
(2)財產和實物:暫付款借據6張1687.33元,貼現票據1張680元,抵押放貸據1張0.17元,庫存現金1162.79元,半夏(藥材)存條1張200斤,油菜籽存條4張46.9石,糙米存條4張53.843石,大表紙99斤,庫存糙米248.56石、小麥10石、煙葉47石(擔)、生薑6000斤、葡萄牌香煙250條。
(出外龍舒人: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網易家鄉特色內容簽約作者)
- 作者:束文傑(整理)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歡迎讀者粉絲加入頭條圈子「廬州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話題交流和線上下活動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