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剛:京東900億美元背後的四個關鍵要素

2020-06-19   運營的小事

原標題:李志剛:京東900億美元背後的四個關鍵要素

2015年6月18日,《創 京東》出版。這本書花費了我一整年的時間,積累了數百萬字的採訪素材。我訪談過上千家公司,只為兩家公司留下詳實的歷史記錄,一本是2014年9月出版的《九敗一勝:美團創始人王興創業十年》,另一本就是《創 京東》。

在當下這樣一個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複雜的時期,已經在香港上市近兩年的美團,市值已經超過一千億美元; 京東自2015年赴美上市以來,股價起起伏伏,現在也破了900億美元,2020年6月18日在香港上市。

出版《創 京東》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做《 京東物流是怎樣煉成的?》。我採訪過 京東上上下下數百人,物流是我了解最為深入、完整的業務鏈條,包括從創始人劉強東的決策拍板,高管們的調兵遣將,到倉庫里打包員、配送站快遞小哥的衝鋒陷陣。

正是對 京東物流的深入了解,影響了我對網際網路公司的一些思考。在一堆熱衷於做撮合、做「輕」交易的公司里, 京東的獨特作風讓我思考「重公司」的價值,思考深度掌控供應鏈的價值。2016年1月8日,我在趨勢預測里分享過一段話:

可以預見的是,距離交易越近的公司越有價值;越重的公司有更高的競爭壁壘。過去PC網際網路相對都是輕模式,像騰訊、百度、阿里。但未來的移動網際網路,重公司的價值越來越高,誰對線下供應鏈的參與越深,涉及更多的動態交易,對價格體系的改造更深,使供需雙方的關係更加高效,誰就越有話語權。

這次 京東香港上市,從 京東披露的信息來看,其定位是「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服務企業」。

我不怎麼關心股價的短期變化。我相信,決定一家公司長期價值的是,這家公司的戰略決策、執行力以及企業文化。復盤 京東發展過往,有四點是不可忽視的:

第一, 京東選擇了一條巨大的賽道——消費品零售。

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41.2萬億元,實物商品網上零售是8.5萬億元。 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均誕生在這個賽道,這個賽道至少可以容納三五家千億美元級別的公司。我估算未來零售線上比例會達到35%左右。這意味著,電商還有六七萬億元的增長空間。

賽道空間大小決定一家公司發展的上限。足夠高的天花板,可以容納更大、更多百億美元以上的公司。

還需要強調的是,很多人看到了巨大的賽道,但選擇從賽道中的哪個細分領域切入,卻未做出恰當的選擇。我曾經回答「噹噹為什麼輸給了 京東」的問題時就談到過,噹噹從圖書切入, 京東從3C切入,是一個重要原因。

細分領域的容量,決定一家公司的底盤厚度。

第二, 京東歷史上做出過三大正確的戰略決策:轉向線上、自建物流、全品類擴張。

劉強東從中關村電腦城的櫃檯售賣起家,2003年遇上非典,結果給劉強東打開了網際網路的大門。次年, 京東正式上線,公司線下業務全部砍掉。

京東一開始採取自營模式來保障品質的口碑,2007年為了改善用戶體驗,劉強東決定自建物流,這是 京東歷史上最重要的決策之一,也為 京東注入了獨特的、有別其他公司的基因。也是前後腳, 京東決定從原有3C品類,擴張成全品類,涉足圖書、家電、日用百貨等領域。自建物流和全品類擴張這兩個決策,遭到了公司內部管理層和投資人的反對。但是,劉強東可以說一意孤行,鐵腕推進。

京東過去十年來的發展擴張,都受益於這兩個戰略決策。

第三,強大的執行力和堅韌度。

這些年,在我見過的CEO里,強悍、論對公司的掌控力,劉強東是數一數二的。CEO在性格、思維、執行力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會決定同類公司走向的差異。當年,劉強東與他的團隊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雖然有簡單粗暴的一面,但是劉本人以及團隊進攻性極強的特質,正符合一個高速擴張公司的需求:快速決策以及一竿子捅到底的執行力。

我舉個印象特別深刻的例子。當年 京東擴圖書品類,負責圖書業務的前副總裁石濤原來在 亞馬遜做, 亞馬遜系統搬遷協調了半年——因為公司前前後後換了很多撥人,一些做開發的人已經離開了。而劉強東為圖書業務打通公司內部各部門協調,只需要開一個會。有個細節是,圖書是海量品種,原來向供應商下訂單的系統數量有上限,石濤希望IT部門打開限制,IT部門說,不可以,得按規定來。在協調會上,石濤直接向劉強東提出來,劉強東就說直接打開,馬上得到執行。

第四,一線員工的忠誠度。

大概是兩年前,一位投資人向我轉述,一位資本大佬告訴他,他終於弄明白 京東能讓他賺了幾十億美元的原因,就是一線員工對公司的忠誠。

2012年8月,劉強東宴請工作滿五周年的老員工。圖/李志剛

這些年,我家採購生活用品基本用 京東,和穿著紅灰工服的快遞小哥經常打交道。這麼多年來, 京東配送提供的服務品質始終是比較穩定的,令我滿意的。持續十年的、穩定的服務品質,不是一個標準化的管理能解決的,這需要員工發自內心的認同、在每個執行環節上不打折扣的「走心」。

京東的一線員工很大一部分是倉庫里、配送站里的藍領。我和他們打交道的時候,從很多細節上發現他們對 京東的認同度比較高。

忠誠來自認同,認同來自需求得到滿足。可能因為我是農村出身,所以跟這些藍領挺容易發生共鳴的,在訪談的時候他們很坦率地與我溝通他們的想法。

很多農村出來的年輕人、中年人在 京東物流找到了一份體面的,收入不錯的工作。我記得 京東在廣東開站,一位其他快遞公司的站長帶著整個站點的人改門換戶,原因是 京東配送站配置空調,讓他們日子會舒適一點。

早些年,中國城鄉二元對立比較嚴重,很多農村出來的人在城市做服務業,是得不到尊重的,客戶不尊重他們,老闆也不尊重他們。他們為城市做出了貢獻,但未得到相應的回報與尊重。

但他們與城裡人一樣,既有物質上過得舒服的需求,也有精神上得到認同,受到尊重的需求。

我還記得,成都一位從其他物流公司跳槽過來的快遞員,在前東家被評為優秀員工,拿到的獎品是一個水杯。但在 京東,他能拿到幾千元獎金,這把他高興壞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德陽下面配送站的一位小伙子,他原來在理髮店裡做活,整天看不到陽光,當他在 京東做快遞員後,眼睛裡有光,他向我形容:就像出了籠的鳥兒,終於看到了陽光。

他也讓我意識到,無論是什麼人,心中都有一塊地方是留給詩意的。

對於一家做線上業務十七年的公司來說,現在市值900億美金,投資者會期待他能否突破1000億美金。

2016年7月,我作為嘉賓,參加了劉強東錄製央視節目《對話》。在節目錄製過程中,我提了 京東未來需要做的三件事:第一是技術創新,第二是合縱連橫,第三是全球化。

過去兩三年,當下,以及未來,一種勢頭越來越明顯,即線上線下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產業與產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區域市場與區域市場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中國的公司發展到一定體量,必然面臨著無邊界的競爭,也許是對方發起的,也許是自己主動發起的。

在我看來, 京東未來能否有更長遠的發展空間,取決於它的掌舵者能否做出足夠重磅的、新的戰略決策。市值就是戰略決策結果的反映。

原創作者/公號:李志剛

本站根據CC0協議授權轉發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聯繫:[運營的小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