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淺慧(爸媽進化論主筆)
近日,深圳一名女子懷抱6個月大的女嬰在路上行走時,被樓上掉落的洗髮水砸傷頭部,高空墜物傷人的事件再次引髮網友的聲討。
高空墜物現象屢見不鮮,被人們稱為「懸在城市上空的痛」,肇事者不經意的隨手一扔,從天而降的災難,傷的是別人,毀掉了受害者的人生。
人生很長,6個月大的女嬰卻要帶著損傷的大腦去迎接世界,身體的創傷成為女孩心理和生活上的障礙,然而創傷失去的機會能夠補償嗎?
創傷導致的自卑的心靈誰去撫慰?創傷的人生要走下去真的很難。
事故造成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女孩的父母,完全是處在精神上的備受折磨狀態:看在眼裡的傷,痛在心裡是一輩子。
時間的確會過去,但有些痛苦卻無法隨時間淡化,而是日復一日的變本加厲。
肇事者無意的失誤,無論是法律的制裁或是金錢的補償,都永遠無法彌補女孩殘缺的人生,她需要賠上一生去抵抗來自生活的困難,還有承受世人異樣的眼光。
如果金錢與生命可以對等,那該有多少人可以起死回生;如果可以預知意外,那麼明天永遠是安全和美好的。現實是沒有「如果」兩個字,如同沒有後悔藥可以吃,一切只有過程和結果。
《螢火蟲之墓》有一句話: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先到來。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因為安全和意外從來就沒有先來後到。
尊重生命,是對別人安全的負責
天災的禍患或許無法避免,但人為的災難卻可以有所規避,只有規避了人為的禍患,才真正表現出對生命的尊重,對他人安全的負責。
屢屢頻發的高空墜物、酒駕、路怒、一言不合就能致人於死地等等野蠻的行為,都是人為的災難,任由自己的恣意妄為給別人帶來傷害,給社會造成危害。
上海浦東一名75歲的老人開保時捷撞傷3行人在網上引發熱議。
法律上規定,60歲以上人群需要每年經過身體體檢才能開車,70歲以上人群不允許開車。每個考取駕照的學員都知道的基本常識,這位老人的行為就是知法犯法。
75歲老人體驗了一把「有錢就是任性」的過癮,為了自己的過癮,導致別人承受身體殘疾帶來的痛苦和不便,付出生活和家庭幸福的代價。
人為的災難可怕至極,不僅是人性的殘暴,更多的是對生命的漠視。
對生命的不尊重,對別人安全的不負責,損人不利己,又豈是一句「老人家操作不當」,就可以被輕易原諒犯下的過錯?
維克多.費蘭克這樣認為: 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覆生命。因此,「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約束自己的言行,負責任地對待他人,不對別人的安全造成威脅,就是尊重生命。
居安思危才能確保平安
《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備則無患。就是說,在平安穩定的時候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險災難。告誡我們時時要提高警覺,預防禍患。
不論是高空拋物的事故,還是頻頻發生的交通事故,我們無法改變肇事者的思維和行為,就算對他們進行道德譴責和法律約束,收效也甚微。
與其寄望別人的感同身受,不如提高自身防範意識,應對外界的意外風險。
《 論語》言: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很多時候,在無常的環境中只能自己幫助自己,自己拯救自己。
在這次疫情期間,一個男孩的暖心行動瞬間刷爆朋友圈和微博。
疫情期間,戴上口罩不但是對自身安全的保護,也是保護他人安全的一種負責任的行為,避免了感染病毒和傳染病毒的可能性。
懂事的小男孩知道事情的危害性與嚴重性,心地善良的他給了拾荒者一個口罩並幫他戴上。
拯救別人,就是救贖自己。人在世上,無論在什麼年代、什麼時候、什麼環境,都不可能一個人獨立獨行,獨善其身。
居安思危才能確保平安。
肇事者與受害者低齡化,是家長不教的後果
南京市有這樣一起案件:也是因為高空砸物導致一名女孩受傷,最後警方確認是樓上一名八歲男童拋物所致。
肇事者低齡化,責任就在於家長。
他還小,不就是扔個東西,有什麼大不了,孩子不懂。
你為難小孩子做什麼?大人不會讓一下孩子嗎?
他是我的小孩,關你什麼事?你憑什麼管?
……
把孩子的年齡小,成為做錯事的藉口,把犯錯看成孩子理所應當的行為 。
這不是小孩原本的觀點,其實孩子是知道自己的錯誤的,反而在家長的刻意包庇、溺愛和縱容下,潛移默化影響了孩子的是非觀。
網上有這樣一個觀點:你現在不教育好你的孩子,那日後社會定將幫你管教。
無獨有偶,5月9日大連13歲男孩姦殺10歲女孩一案,在大連市沙河口區人民法院開庭。
13歲蔡某某知道自己未滿14歲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知法犯法,強姦未遂後就故意殺害10歲女孩。
而作為親人的發聲令人髮指,蔡某某的舅舅說:蔡某某平時乖巧,家長管教嚴格。
家長認為小孩年紀小什麼都不懂,就是自欺欺人。其實小孩內心世界非比尋常讓你始料不及,心裡住著一個魔鬼也住著一個天使,他表現出來的是主觀上未經篩選的思想,真正做過濾作用的,還是家長的責任和教導。
倘若行兇的男孩真的聽話,接受父母的教導,就不會有今天的惡行,誰又知道,這些惡行累積在心裡多久了,等待合適的時機去行動?
「養不教,父之過」,肇事者與受害者低齡化,是家長不教的後果,責任和監督的缺失。
尊重生命,家長「要教」,也要「會教」
佛洛姆說: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
心理學的尊重法則是指處在心理成長期的孩子,尤其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和關懷。
那麼,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學會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呢?
1、 教育孩子懂得生命的意義。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因為人人得一生,不得再生。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必須珍惜他人的生命。這是父母給孩子上的一堂必修課,是永遠的生命教育必修課。
2、 孩子犯錯時也應該獲得尊重。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孩子犯錯是很正常的事情,關鍵是在孩子犯錯之後,父母採用什麼樣的態度、方式去對待犯錯的孩子。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是:
沒什麼大不了,不就是一點小事嗎?
不為小錯檢討,反而為孩子的犯錯找籍口掩飾,不督促孩子反思和改錯;
沒關係,用錢(權)就能解決」,給孩子很壞的影響,
金錢和權力的萬能就是犯錯的特權,犯錯的成本太低,使孩子一錯再錯,
造成無可挽救的後果;
我也沒有辦法管他,由他了。
父母極其不負責任的態度,放任孩子犯錯。
父母正確的教育方式:用正確的、平等的態度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幫助孩子分析犯錯的原因和犯錯的後果,引導孩子去思考和反思,最後孩子自己認識到錯誤,意識到犯錯後會造成的後果,才能做到約束自己的言行,達到不犯錯的目的。
3、 教育孩子遵守規則。
「無規則不成方圓」,教育孩子在交際上要遵守交際禮儀和規則,在學校要遵守學校的紀律和規章制度,在出行時要遵守交通規則和交通流程,在公共場所辦事要遵守辦理手續的規則等等,孩子學會遵守規則,也就學會尊重生命,尊重他人。
4、 教育孩子懂得感恩。
《三國志》中說:「令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感恩,是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是對他人幫助的回報。
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教育之恩,感謝親人之間的血脈親情,感謝同學之間的友誼,感謝社會的關愛,感謝陌生人及時表現的友善……,教育孩子珍惜別人的付出,珍惜情感,懂得回報。
教育孩子不單純只是說教,枯燥無味的教育只會拉遠彼此的距離,家長「要教」,也要「會教」,尊重孩子,了解孩子,針對小孩的脾性去管教,才真正起作用的關鍵。
小塞涅卡是這樣闡述生命的:內容充實的生命就是長久的生命,我們要以行為而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生命。
珍惜生命,教育孩子注意安全,預防意外,因為安全和意外沒有先來後到,我們更要尊重生命。
作者簡介:深淺慧,富書專欄作者,富書親子文寫作營入門班第5期學員,二寶媽,專注兒童文學、育兒、情感領域寫作,分享教育和養育心得,本文首發 @爸媽精讀 ,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ks7Z3IBiuFnsJQVa5r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