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燕,你憑什麼把嗯哼教成這樣

2020-06-10     爸媽精讀

原標題:霍思燕,你憑什麼把嗯哼教成這樣

作者:夭夭(爸媽進化論主筆)

昨天下午散步時,一個小孩兒哇哇的哭聲引來了大家的側目。

三四個小孩兒正在草地上一窩水坑裡玩耍,其中一個小朋友手裡拿的電動佩奇被另一個大點兒的孩子奪走,還被推了一把……

兩位當事人的媽媽立刻上前去協助「解決」。

不知道兩個媽媽對孩子說了什麼,後來兩個孩子都哇哇哭著回家了。

你是姐姐,把這個給弟弟先玩一下,要學會多分享;

你這麼小氣,別的小朋友就不和你玩兒了;給他玩一會,媽媽下次給你買更多好玩的。

在小區樓下小公園遛彎時經常在孩子堆里聽到媽媽們的指導聲音。

到底怎麼引導孩子分享呢?孩子有時候哭著叫著就是不分享,或者分享之後的東西收不回來。

很多家長遇到孩子「分享」的問題,都非常頭疼。

為什麼孩子不愛分享?

「媽媽,那是我的,不給,就不給」,胖虎大聲吼著。

鄰居小姑娘哇地一聲哭了,堂哥堂嫂尷尬不止,不知道是應該安慰自己孩子還是安慰鄰居小姑娘。

事後,我問胖虎,怎麼這麼不紳士呀。

小傢伙說,「妹妹每次來玩玩具都會帶回自己家或者弄壞,我不想給。而且我在她家玩時,她都把玩具藏起來」。

小朋友在物權意識還沒有明晰的成長階段,分享是個很大的難題。

有些小朋友經常會說,這是我的,那個也是我的,都是我的。在建立物權歸屬概念的時候,往往以自我為中心。

「給小哥哥玩一下,不要太小氣了」如果父母這時候這麼回復,小孩子哪裡能接受?

要麼娃娃一頓哭誓死反抗捍衛自己的權利,要麼掙扎無果隨便父母,久而久之「生無可戀」。

還有些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也會分享東西給其他孩子,可是面對其他孩子不分享時,怕是價值觀都得混亂了。

後來,堂哥問胖虎,那你覺得應該怎麼做呢?既能和妹妹一起玩,一起分享,又能夠保護自己的玩具?

胖虎答應借玩具給妹妹,讓妹妹一定要打保證:不能損壞玩具,並且要在一星期內歸還。

最後還詢問妹妹:你家裡的玩具如果想要拿出來玩兒,可以叫上我嗎?

心理學中關於物權意識解釋中說過, 孩子在建立物權意識的階段,父母的引導和教育能夠更好的讓孩子建立和區分邊界感。

在孩子分享時尊重孩子,也讓孩子能在被分享時尊重其他孩子。

面對孩子分享的難題,父母處理的第一步不應該是生硬的教育與譴責,多問一問孩子為什麼這麼做,尊重孩子的決定,然後再去引導。

關於孩子分享,《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也給大家提供了教科書式的模板。

分享應當是自願和快樂的

嗯哼對於媽媽提議把玩具捐給更有需要的人,很不情願。

霍思燕立即開導:「你的東西你有自己決定的權利,但如果在願意的去哪看光下,是可以互相玩的對吧。」

嗯哼反抗更甚,還生氣的摔玩具抗議。

霍思燕連連安慰:「你的東西,你有自己決定的權利。」

過了一小會兒,嗯哼冷靜下來,主動跟媽媽說自己來決定要不要捐,還協助媽媽收拾區分要捐的玩具。

在霍思燕的頻頻引導下,嗯哼不僅遵從了自己的內心意願,而且也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了更需要的孩子。

自願的分享才是快樂的,如果強迫孩子分享,不僅沒有實現分享的樂趣,還會造成孩子的身心傷害。

孩子難以區分是否該分享,在遇到別人請求時難以拒絕,久而久之成為大家口中的老好人,不懂拒絕,更甚者,甚至成為不自覺的討好者。

《歡樂頌》中的關雎爾就是這樣一個乖乖女孩兒。

她長相甜美,心地善良,總是不懂得拒絕,同事經常請她幫忙。

難以推脫之時,也只是輕聲嘀咕一句「還是難以拒絕別人啊」。

有一次因為幫同事而加班,還簽上了自己的姓名確定。而同事先前完成的部分錯漏百出,最終導致自己被主管訓斥。

很多孩子小時候總被教育要大方,多多分享,但是卻從沒有受到過先滿足自己的教育。

作為家長,從小我們都學習過「孔融讓梨」,但是讓梨的前提應該是自己也有梨。

分享不該是委屈巴巴苛求自己,滿足別人,讓別人快樂,而應該是大家都能分享到樂趣和快樂。

給孩子準備足夠的分享資本

前幾天在《朋友請聽好》節目中,好妹妹樂隊作為嘉賓來到廣播小站。

節目中張小厚提到和姐姐之間的分享:小時候自己有什麼好吃的,比如4顆糖會分給姐姐2顆;但姐姐不管有什麼東西,就都是自己吃。

對於分享,張小厚和姐姐倆人的態度截然不同。

因為在家裡張小厚總是會被優先滿足,擁有的多他從來沒有擔心過自己沒有零食吃或者是沒有玩具玩。

可是在姐姐眼裡,因為被爸媽教育要愛護弟弟,所以生怕一轉眼爸媽就要讓自己把手上的東西拱手交給弟弟。

像姐姐一樣的孩子一旦長期得不到滿足,心裡的欠缺和渴望就會形成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則進一步助長匱乏感受。

很多成年人的購物癖,囤貨癮,究其內在原因往往都是童年期的匱乏感。

比如小時候沒有得到好看的書包,長大後有了一些經濟能力狂買包;或者狂買衣服,望著滿滿的衣櫃才有滿足感。

傅首爾在《奇葩說》中講到,「當一個孩子手裡有一百顆糖,他怎麼介意分享,當他手裡只有兩顆糖,你又憑什麼要求他大方。」

父母在教育孩子分享前,先要回顧一下自己是否給到孩子足夠的愛。

孩子的「分享資產」不足,又拿什麼去分享呢?

對待小孩子,分享前只要給到孩子足夠多的「玩具」就夠了。對待爭寵的孩子,給孩子心裡填上滿滿當當的確幸。

父母明智引導,孩子更懂分享

《爸爸去哪兒》中黃磊對多多的教育也非常值得父母學習。

節目組送了多多一隻狗狗,貝兒也很想玩,來請求黃磊叔叔的意見。

黃磊沒有著急給與準確回復,而是告訴貝兒「狗狗是多多姐姐的,你和多多姐姐商量說一下」。

多多把狗狗給貝兒很長一段時間後,不放心,詢問爸爸。黃磊說「你是個大孩子,你可以自己解決」。

黃磊在多多的分享教育上,不僅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還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解決問題,不盲目充當裁判官,意見員。

我們的孩子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孩子面臨「分享」的課題時:

尊重孩子的決定,不加強迫和譴責;

給予孩子足夠多的分享資本,而非強硬的掠奪;

當孩子在分享中遇到問題時,引導孩子自主處理;

同時當孩子面臨不被分享時,也要及時給孩子解釋這個世界。

父母是孩子的後盾,更是孩子的榜樣,你怎麼做孩子也會效仿。做一個愛分享的父母,讓孩子更懂分享。

作者簡介:夭夭,富書專欄作者,富書親子進階營第8期學員,喜歡小朋友並被小朋友們喜歡的資深美少女,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_pLn3IBnkjnB-0zuw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