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過好自己的人生

2020-05-29     爸媽精讀

原標題: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過好自己的人生

作者:愛在江南(爸媽進化論主筆)

鄭淵潔說,教育不是管理,是示範和引導。

孩子的自我內核,來源於對父母的內化。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一雙無形的父母,影響著他的人生。

俗語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這句話並不是說遺傳決定人的一生。

而是說,父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孩子的教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身教比言傳更重要。

所以,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過好自己的人生。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在超市門口,遇到了老闆正在教育一個女孩。

女孩從超市裡出來,偷偷在自己包里裝了很多零食。被老闆發現之後,打了電話給她媽媽。

沒想到這位媽媽來了之後就開始嘟囔:「不就是一點零食嗎,真是小氣!你們怎麼能跟個孩子計較?」

最終,在孩子媽媽的胡攪蠻纏下,超市老闆就沒有堅持要她們賠償。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在他小的時候不懂分辨是非,但他的一切行為都是對父母的一種模仿,時間久了,也就成了他自然而然的行為模式。

這位媽媽以為胡攪蠻纏一番,免了賠償,就是占了便宜。

殊不知,正是她的這種無所謂的態度,讓孩子認識不到這種行為的錯誤。

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首先父母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父母錯誤的言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極大的隱患;而父母正確的引導,是孩子成才的決定因素。

徐靜蕾是眾所周知的才女,她說自己能活得如此漂亮,都歸功於父親對她的言傳身教。

6歲開始學習毛筆字,但是因為年紀小經常偷懶。父親為了讓她繼續練下去,每天都會在她練習書法之前,堅持為她在寫毛筆字的紙上畫好寫字的格子,然後再拿給她寫毛筆字。

因為父親的堅持,徐靜蕾才沒有放棄書法。後來,她憑藉書法在全國獲獎,得以保送北京市朝陽區最好的中學。

當孩子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父母的態度和行為,影響是非常大的。

如果父母堅持,孩子就能學到堅持;反之父母都是半途而廢的性格,那麼孩子也會模仿,把父母的這種性格內化到自己的性格里。

想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麼請一定要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做孩子的榜樣。

父母的格局,決定著孩子的起點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鄧超飾演的父親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就遭遇了工作和生活的雙重打擊,而且,還因為背了黑鍋入獄了。

但是出來之後,面對生活的困頓,他沒有屈服和低頭,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了生活。

他在教育孩子的時說,人生就像拉弓射,一定要有一個目標,如果你連靶子在哪裡都不知道,每天拉弓就沒有任何意義。

電影中的這位父親,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在困境中,他沒有妥協,而是帶著孩子一起尋找目標。

一個父親對孩子的影響,不僅僅在生活上。而是在言談舉止和為人處世中,也深深影響著孩子。

小托馬斯·沃森說過,父親用自己的一舉一動來影響我,薰陶我,使我的言談舉止帶上一副紳士的派頭,他認為這是待人接物的最重要的技巧。

父母的言行影響著孩子的言行,潛移默化中,孩子就開始模仿父母的語言、行為和思維模式。

當你認真對待人生,孩子也會認真對待。

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人生起點。

如果我們自己都趴在泥巴窩裡不願意動彈,卻總想著把孩子踹上岸,那是幾乎做不到的事情。

給孩子最好的引導,就是好好經營自己的人生。

見證過父母的幸福,孩子才能知道幸福的模樣

朋友的女兒,在10歲那年突然跟她說,自己長大了絕對不結婚。

朋友很驚訝,這麼小的孩子怎麼就會考慮結婚不結婚的事情,連忙問孩子為什麼?

孩子說:「媽媽,我不要像你一樣嫁一個像爸爸那樣的人。每天回到家裡什麼也不做就躺在沙發上看手機,也不幫你打掃衛生,也不幫你做家務。總是對我發火,還打你,我不想結了婚像你一樣這麼辛苦的活著。」

朋友聽了之後,她心中一陣刺痛。沒想到,自己不幸的婚姻,孩子是看在眼裡的,就連自己半夜挨打都沒有瞞過孩子。

她其實很早就想和老公離婚了,但是因為擔心單親家庭對女兒影響太大,一直猶豫著沒有行動。

聽了女兒的話,她痛定思痛,和老公辦理了離婚手續。

離婚後,不用再每天伺候老公一家子。只要照顧好自己和孩子就行,她的日子輕鬆了很多。經常帶著女兒外出旅遊,再也不見她愁眉苦臉。

女兒在她的開導下,漸漸認識到,並不是所有人的爸爸都像她爸爸一樣不負責任。

後來她再婚了,再婚的對象是一個溫文儒雅的男人,非常尊重她,每天都和她一起做飯、做家務,也很疼愛她的女兒。

女兒有一次偷偷跟她說,現在這樣的生活,才是她嚮往的。

見證父母的不幸,孩子幸福的機率很小,見過父母幸福的模樣,孩子才能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是他想要的。

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想讓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父母就要過得幸福。生在幸福中的孩子,才更有能力擁有幸福。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過好自己的一生

網上曾經有一個故事,一個農民大哥,雖然自己不太有文化,但是卻把自己的一雙兒女都培養成才。女兒考上了清華,兒子考上了北大。

媒體採訪的時候,問他教育孩子的秘訣。

他說,自己沒有什麼文化,不知道該怎麼教孩子讀書。就是讓孩子每天回來之後,把當天學的知識講給自己聽,講不懂的就讓他們第二天回學校問老師。

這件事情,他們一家堅持了很多年。

這位父親雖然沒有太多文化,但他是一個好學的人。他願意跟著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正是因為這位父親的好學,兩個孩子才會深受鼓舞,一直都努力學習課堂知識。

也正是他讓孩子給他講課的做法,無形中使用了很科學的費曼學習法,讓兩個孩子在學習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最終兩個孩子分別考進了全國頂尖的大學。

對孩子來說,父母是做什麼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孩子耳濡目染也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烏克蘭卓越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時間也是最久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最深遠的。

自從孩子來到世界上,最親密的人就是父母,父母活出真正的自我,過好自己的一生,孩子在旁邊看著父母的人生,也就知道了自己的人生該如何過。

想讓孩子獲得幸福,父母就要努力活出幸福的模樣。

想讓孩子取得成就,父母就要陪著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過好自己的人生。

作者簡介:愛在江南,富書專欄作者,富書親子營第8期學員,兩個孩子的寶媽,主要職業是程式設計師,業餘時間喜歡寫作,希望在筆下遇到詩和遠方,本文首發 @爸媽精讀 ,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NC0YnIBfGB4SiUw0G1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