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中5000萬個家庭的痛…家庭不敢說的醜事,都被拍了

2019-12-25     烏鴉電影

2007年,秋,日本,東京。


這一天,是老爺子東昇平七十大壽,孩子們都回來了...


說起來,這個家好久沒這麼熱鬧了。



大女兒是個家庭主婦,一年前和丈夫兒子移民美國...


小女兒是名廚師,忙工作,也已經快一年沒去看過爸媽…



這一天,母親神神秘秘的打來電話:你爸生日,無論如何都要回來!有重要事情商量…


姐妹倆琢磨:是要討論錢的事嗎?或者,這只是媽媽的詭計,想把我們都騙回去?



生日宴時,老爺子的奇怪舉動,引起了女兒的注意:


他堅持要把沙拉里的葡萄乾,一顆一顆的挑出來...




對著大女兒,喊小女兒的名字;


對小女兒說:生日快樂,你今年多大了?



吃得好好的,忽然站起身說:我要借一本有趣的書給你,我這就去拿…


女兒慌忙攔住:吃完了再找吧。


誰知他突然暴怒,大吼一聲:我說了要借給你的。



母親說:腦萎縮,醫生說沒那麼快,會一點點慢慢的…他還是有正常的時候…


這種病叫:阿爾茲海默症,它還有個別名「老年痴呆」



這部《漫長的告別》今年5月在日本上映,目前豆瓣評分8.0。


影片改編自直木獎作家中島京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名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老人,從患病到去世,與家人共度的七年時光。



導演中野量太,是目前日本風頭正勁的年輕導演,他的上部作品《滾燙的愛》,曾在2017年,代表日本競爭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雖是改編劇本,但拍攝之前,導演做了很多調查,採訪了專職醫生,還去醫院觀察阿爾茲海默症病人的行動,參加交流會、分享會。


這些調查來的小故事、小細節,最終變成了電影里最真實動人的片段。


導演中野量太


電影截取了東昇平老人人生最後七年中的四個時間點,用片段式的方法,將疾病對一個老人的蠶食,一點點呈現在觀眾面前。


剛開始,他只是健忘。


明明沒洗澡,堅持說洗過了;



說要上樓拿書,到了書房,卻想不起來自己要幹嘛…



口味也變了,愛吃的東西忽然就碰都不想碰,脾氣捉摸不定…



兩年後,他開始記不住名詞,向別人介紹退休前的職業,說不出「校長」這個詞…



老朋友去世,他去奔喪。


葬禮參加到一半,他已經忘了,自己為什麼會在這兒。


直到聽到別人談論老友去世前患病的細節,他再一次震驚:什麼,中村死了?



老爺子喜歡讀書,會寫很多艱深的漢字,剛得病時,他每天都讀書。


後來,他得一個字一個字念出來,才明白意思。



再往後,書都倒著拿,再往後,他看一頁,撕一頁,吞下肚…


一個學者,變得像個兩三歲的孩子。



再到後來,他連妻子、女兒都認不出來了。


每天早上,妻子得對他自我介紹:我是你的妻子,這裡是我們一起生活了35年的家…



他說不出話,吃飯要喂,會把屎拉在身上…


最後感染肺炎,意識模糊,呼吸困難,面臨插管…


七年時間,女兒眼中睿智的父親,一點一點消失…


電影沒有迴避疾病纏身的難堪場面,但也沒有選擇一個苦大仇深的視角,來表現這場家庭災難。


相反,它顯得過於平淡、瑣瑣碎碎,沒有撕心裂肺的哭喊,甚至刻意消減了阿爾茲海默症給病人及家屬帶來的痛苦。



導演中野量太說:


我外婆也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症,我媽媽照顧外婆的過程中,確實很辛苦,但也有一些開心的時刻。


比如,我外婆小時候很聰明,她已經完全忘記了,我媽媽就和她說「你小時侯很聰明」,外婆就會很開心地互動…



相比描繪那些痛苦,導演更希望,這部電影能給大家展現輕鬆、溫暖的部分。


比如,東昇平儘管已經認不出女兒,話也說不利索…


但看到她傷心難過,還是會摸著她的額頭,安慰說:沒事,會過去的。



比如,他意識不清,逛超市時,會不自覺的把東西往口袋裡塞。


他拿的,是妻子最愛吃的,藍盒柚子軟糖。


得病之後,老爺子總是吵著要「回家」,一有機會就往外跑…


無奈之下,大家決定陪著他回一趟鄉下老家。



老爺子坐在老家門口,望著遠處的山,喃喃自語:


我這陣子啊,好多事都像飄到很遠…



回來的火車上,他突然注視著妻子,鄭重的說:差不多是時候了,要正式介紹你給我的父母認識了。你願意和我一起回去嗎?


原來,老家的一草一木把他拉回了40年前,向妻子表白,準備帶她見家長的那一刻…


他忘記了眼前很多事,卻對這件事念念不忘,因為在他心中,那就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老爺子依舊嚷著要「回家」。


特別是一到下雨天,他就顯得特別焦慮。



有一天,趁妻子不注意,他獨自出了門,搭上了火車…


母女三人通過定位系統,一路跟隨,來了一個遊樂場,卻看到老父親,一臉幸福的坐在旋轉木馬上…


千辛萬苦跑這麼遠,就是為了玩旋轉木馬?



母親突然想起,多年前,他來過這裡。


那天早上,母親帶著兩個女兒來遊樂場玩,午後突然變天,眼看要下雨了,父親專程給她們送來了雨傘。


母親明白了:你們的爸爸,今天也是來接我們的。


順著她手指的方向看過去,不遠處的欄杆上,正掛著3把雨傘…


原來,這就是他想回的家。



這個往日不苟言笑,不懂得表達的父親,在喪失大部分記憶之後,卻一直惦記著,下雨了,老婆孩子還等著他給她們送傘。


儘管,他已經認不出眼前的她們…



阿爾茲海默症,或許是人世間最無奈的疾病:腦海中有塊橡皮擦,把記憶,一點點抹去…


得病的人,被一點點吞噬,最後被無情的奪去生命…


因此,有人把這場疾病稱為:漫長的告別



這個過程,當然是痛苦的。


除了日復一日伺候病人的吃喝拉撒,忍受他們突然變壞的脾氣,最大的痛苦是,他們的遺忘。


他們忘記了妻子、丈夫,忘記了兒女,忘記了很多很多你們之間的事。



明明是最殘酷的現實,導演卻選擇相信,在阿爾茲海默症病人的心中,還保留著愛的回憶。


他說:電影里的這些故事,都是真實發生過的。


父親向母親重新求婚的情節,是十幾年前在一部日本紀錄片中看到的。


老爸給女兒送傘的情節,原型是一位阿爾茲海默症的老爺爺,晴天也會帶一把傘出去,他忘不了自己的一段親歷體驗,給孩子送傘。


導演試圖告訴大家:疾病雖然可怕,但是愛,會讓這段艱難的旅程變得好過一點。




曾經,一條採訪視頻在油管上走紅,視頻給49歲到75歲的阿爾茲海默症患者做了採訪,詢問他們關於記憶的問題…


很多人,拚命回憶,但是怎麼努力都想不起,今天早上做了什麼…



但,他們會記得:


第一次吻那個女孩,結果被扇了一巴掌…


答應給女兒回電話,但是沒有回,女兒自殺了…


一輩子很多事都忘記了,但關於愛的記憶,是他們最放不下的。



據統計,在2018年,全世界有5000萬老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


每3秒種,全球就會有1位老人,被確診患病。


而中國是阿爾茲海默症的重災區,大概有1000萬的患者。



2017年10月,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


5個月來,八旬老人鄭壽雲,幾乎每天都來這裡報到,不過他不是來看病,而是來尋找妻子。


鄭壽雲得了阿爾茲海默症。



5個月前,他眼看著老伴在這間醫院心臟病發去世,眼看著老伴火化、下葬,但當天還沒回到家,便問子女:我們這是去哪兒呢,老奶奶還在醫院吧?


女兒也有些無奈:一和他講,媽已經過世了,他就哇哇大哭,說不相信。飯也不吃,一起床就要去醫院找老奶奶。


鄭壽雲天天往醫院跑,天熱時那件白襯衫被汗水濕透,下雨時淋濕半邊身子…



不變的是那句開場白:萬達華(妻子的名字)在哪裡?


漸漸的,護士們被他的執著打動了,她們決定把這場「戲」配合演下去。


只要鄭壽雲來,不論多忙,都安排人帶他在醫院轉一轉,找一找。


每次轉了一圈,老爺子也不再堅持,就回去了。


第二天,再次出現…



今年年初,南京一則社會新聞上了熱搜。


一位84歲的老太太,拄著拐杖去南理工幼兒園,說要接女兒放學。



可是幼兒園根本沒有她要找的人。


保安報了警,警察詢問她,可她連自己的名字、住址都說不清楚。


原來,這個老人得了阿爾茲海默症,很多事都忘記了。



警察一查,就在2小時前,有人報警說84歲的母親走丟了,一對照片,就是這個老太太。


女兒接到通知,趕到現場,問老人:你怎麼會想到跑到幼兒園去了?


老人回答:找你啊。



女兒當場淚崩。


原來,30多年前,女兒就在這裡上幼兒園,母親經常去接她放學。


後來老人忘記了自己,忘記了世界,卻唯獨記得,要接女兒放學。



人們說,阿爾茲海默症是漫長的告別,其實,人生何嘗不也是,一場漫長的告別呢?


每個人都會走向死亡的終點,所有的歡聚、幸福、甜蜜,最終都會曲終人散…


似乎,結果註定要悲傷。


但我們並非無能為力,在那之前,我們可以珍惜和享受每一個相處的時光,小心守護這份愛的記憶。


那麼,在告別的那一天,才不會孤獨,才不會害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_5eQW8BMH2_cNUgsJH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