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集9.9,提前預定年度最佳,這個死磕的團隊又回來了!

2020-04-21     烏鴉電影

這部國漫,2017年出預告的時候,我就開始期待了。


可說好的2017年底要播出,結果毛也沒等著,然後,2018年沒出得來,2019年也沒出得來…


一度以為沒戲了,誰想到,最近猝不及防開始連載。


B站開播首日,播放量就達到300萬,3集拿下了豆瓣9.1、B站9.9的高分:《大理寺日誌》



公元690年,大唐,東都洛陽。


陳拾,一名20歲的鄉下青年,不識字,一口河南話,木訥憨直。


為了尋找失散的哥哥,獨自一人來到洛陽闖蕩。



阿里巴巴,一個來自大食(yì)國的胡人。


大食國,也就是現在的沙烏地阿拉伯,這位是活脫脫的「沙特土豪」,靠著豐厚的家底,在洛陽買了房。


中國話里透著一股孜然味兒,對考官八(大唐官話八級標準考試)有執念,可惜連考多年,死活過不了。



崔倍,世家大族之後,因牽連幾次大案,親屬幾乎全滅。


從此,他就多了個特異功能:倒霉。


不僅自己喝涼水塞牙,別人靠近他,也會莫名其妙的摔倒、挨飛磚、遭雷劈…



這些不同身世背景的人,陰差陽錯的,都來到了大理寺,任職雜役、評事、主簿…


而最奇葩的是,他們共同的上司,大理寺少卿李餅,居然是一隻大白貓!



表面上看,辦公、查案與人無異,私底下,還有不少貓的特性。


美瞳、蓬鬆毛髮,萌爪,一樣不少,行動矯健。


每天掉毛,洗一次澡,把下水道都堵了。



怕水,一淋雨就生病…


另外,每天藥不能停,否則就會連心智都變成貓,進入暴走狀態,上房揭瓦…



12集國產動漫《大理寺日誌》於4月10日開播,目前更新了3集,豆瓣評分9.1。


改編自漫畫家R.C的同名彩色條格漫畫。



原作從2015年開始連載,是一個半架空歷史的作品。


講述唐朝武周時期,相當於最高法院的大理寺內,眾人的日常工作,以及在白貓少卿的帶領下,應對奇案、冤案,乃至越陷越深的政治鬥爭。


集搞笑、玄幻、懸疑於一體,這部漫畫在豆瓣上評分也高達9.1。


老實說,漫畫並不能說完美,甚至部分情節有點低幼,有些梗分明是借鑑了周星馳喜劇。


致敬周星馳《食神》


但必須要說,動畫的改編整體提升漫畫的格調和審美。


儘管故事並不基於真實歷史事件,動畫卻花了很多心思,還原了盛唐的樣貌。


比如,當時是武則天執政時期,首都從長安遷到了洛陽。洛陽城裡,市井街頭空前繁榮。



熱鬧的舞龍隊,四處遊走的貨郎,坐地叫賣的小攤販;


沿街招攬顧客的店小二、挑選商品的婦人、玩著撥浪鼓的小孩;


虔誠的僧侶、滿臉鬍鬚的西域商販…


短短几秒的畫面,每一個場景中都有很多人,而每個人的髮飾衣著清晰考究,更難得的是,他們都在動,而不是虛掉的背景板。


三集9.9,提前預定年度最佳,這個死磕的團隊又回來了!


最驚喜的是, 它完美復刻了唐朝的建築。


動畫中呈現的洛陽定鼎門,與現實中由專家復原的城門樓,相差無幾。


復建的定鼎門


大理寺的建築風格,處處體現出唐代建築的特點。



比如,轉角處的昂,向外突出得非常明顯(下圖畫圈的部位)。這是唐代建築一大特色,宋朝之後,昂逐漸內收。



還有屋脊上的鴟(chī)尾,這是一種神獸,安放於建築屋頂兩頭。


唐代的鴟尾構建古樸大氣,不如後世繁複。


這些都被細緻的做進了畫面之中。



而到了晚上,這些建築又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貌:


有一輪明月之下的洛陽城鳥瞰…



還有老百姓放孔明燈,滿城燈火…


這樣的大場面,在國產動畫劇集裡是不多見的。


三集9.9,提前預定年度最佳,這個死磕的團隊又回來了!


除此之外,動畫還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小細節。


如,女王的孔雀裙角;



燭光的顏色;



桌上的一碗秋葵燉豆腐…



幽暗的地牢里,牆角的蜘蛛網…


這些畫面,若不是按下暫停鍵仔細看,怕就是匆匆掠過,被忽略掉了。



《大理寺日誌》的製作團隊,我們並不陌生:好傳動畫。


2017年,好傳動畫的動畫電影《大護法》在台灣金馬獎獲得了最佳動畫長篇提名。


電影上映時,烏鴉就撰文盛讚:即便是擁有全球最頂尖動畫技術的好萊塢,也很難看到這樣特立獨行的動畫作品。


因為它的畫風,真的非常非常的中國。


《大護法》海報


而這部《大理寺日誌》,則是把中國風進一步發揚光大。有趣的是,如果你看得仔細,第一集裡還能找到大護法的彩蛋。



《大理寺日誌》從漫畫階段就由好傳動畫參與,漫畫作者R.C也是動畫版的編劇之一。


據說,為了做出這樣精美的作品,製作團隊研究了大量關於唐朝建築、風物、服飾等相關資料。


他們邀請了《唐朝穿越指南》作者森林鹿擔任顧問,天津大學古建研究院為學術參考。



團隊還跑到洛陽去實地採風,體驗當地獨有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方式,甚至還觀察了當地的方言和氣侯變化。


這樣較真考究的工作,才得以把盛唐風俗、建築文化融入動畫作品中,做到了一絲一毫都貼近史實。



由於原作是條漫,由一個個小故事串起來,但中間缺乏連續性。


從漫畫到動畫,改編上調整了原有的順序,讓情節看起來更有懸念,同時加了很多精美的過渡畫面。



更有意思的是,每一集結尾,還有個定格動畫小劇場,用來科普一些唐朝小知識。


如,採茶、烹茶、飲茶…


三集9.9,提前預定年度最佳,這個死磕的團隊又回來了!


茶杯,茶盤、座椅、卷宗…這些細節,也太好評了吧!



總所周知,定格動畫就是個天然碎鈔機,幾秒鐘的畫面,搭布景,做道具,再拍…


天知道這要燒多少錢,花費多少人力物力…


圖片來源於微博@微塵定格動畫


(以下部分信息來自鳳凰網)


如此精心打磨的作品,背後是巨大的人力時間成本。


當年的《大護法》,從開始創作到登陸院線,花了整整3年時間。



這部《大理寺日誌》則在《大護法》經驗基礎之上,繼續「三年為一個創作周期」的模式。


好傳動畫創始人尚游,在採訪時坦言:一個作品的孵化要三年左右,但是三年後市場喜歡什麼、流行什麼都是未知的,這是很冒風險的做法。



但團隊依然不願妥協,產出那些粗製濫造、迎合市場,能快速收割的作品。


他說:我們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地把作品的質量做得更充分,我們面對觀眾的時候是真誠的。


《大理寺日誌》一集一百多個鏡頭,每一個鏡頭又有上千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是需要由一個個體去完成的。這個環節對於創作者來說,就是一千個工作。



創作者隨便畫一筆,就能省很多很多時間,認真畫一筆,就會費很多很多時間。


從一個細節上看,差別是不大,但是當無數個細節組在一起的時候,觀眾的整個觀看體驗就會很不一樣。


《大理寺日誌》無特效畫面


上特效以後


只要稍微做點功課,就知道我們中國動畫人的處境有多麼艱難。


幾乎每一個爆款,在誕生之前,都遇到過快要撐不下去了的窘況。


《請吃紅小豆吧!》的主創,是幾個不願意去遊戲公司掙快錢的「傻瓜」,秉著「這次不紅,就沒有以後」的決心,去做這部動畫,團隊里每個人都身兼數職。



《我的三體》的團隊,最初不過是一群《三體》書粉,做動畫一分錢沒有,全憑愛發電。


每一集結尾,導演都在招募志願者:剪輯、畫師、配音…


打響知名度後,才拿到了投資。



當年《大護法》的製作之路也不輕鬆,因為缺乏資金,主創人員不得不在外網上開啟眾籌,之後又在國內進行眾籌,這才解決了資金問題。


電影結束後龐大的眾籌鳴謝名單


而這部《大理寺日誌》,也是依靠眾籌才完成的。


在中國做動畫,技術好,創意好,似乎都在其次,能活下來才是王道。



就連《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也說:我們投資不多,但想做的特效又是特級的。我們所有外包公司,都是虧本來做的。



《大鬧天宮》的導演萬籟鳴曾說:


如果沒有舉國體制,就不會誕生《大鬧天宮》這部經典動畫,這部動畫當年花了四年之久,並且耗費了巨資,在那個計劃經濟年代,完全沒有省錢的觀念,這在如今是完全不可想像的。



我們再也無法回到計劃經濟的年代,也遠遠達不到日本動漫產業的成熟程度,中國動畫還是一個小朋友,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這也是為什麼,即便這些作品還不夠完美,我還是想向大家推薦。


我們做夢都想看到國漫的崛起,而為之努力付出、精益求精的中國動畫人,值得被更多的人看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k_upXEBfwtFQPkdqm7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