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和北方人過小年為啥不是同一天?哪個日子才正宗

2021-02-03     沛澤媽讀心理

原標題:南方人和北方人過小年為啥不是同一天?哪個日子才正宗

馬上就要到小年了,我是北方人,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老公是南方人,他們都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兒子就很疑惑,為什麼過小年全國還不統一,有南北之差呢?到底哪天過小年才正宗呢?那咱們就來說道說道。

根據歷史記載,在清朝之前,我國都是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這從一些相關記錄中就可以查到。西晉大臣、將領周處曾寫過一本書,名為《風土記》,其中就有這樣的記錄: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

北宋文學家孟元老著有《東京夢華錄》,其中記載了這樣一段話:「二十四日交年,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這裡提到的「交年」就是小年,是古人對小年的一種叫法,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就要為過年做準備了,大掃除、備年貨,當然在這一天一定不會忘記祭灶。

祭灶,民間俗稱「送神」,相傳這一天灶神、太歲神與民間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尤其是灶神會向玉帝稟告人間善惡是非,人們擔心給自己說壞話、穿小鞋,就會在這一天拜祭灶神。

既然中國民間傳統都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為什麼到了清朝就發生變化了呢?眾所周知,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皇宮裡的滿族人會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舉行祭天大典,稱為「堂子祭天」。

「堂子祭天」與祭灶就隔了一天,折騰兩天太麻煩太累了,也需要花費不少銀兩,於是,皇帝乾脆在祭天之後,就把灶神也祭拜了,合二為一。

皇上都祭灶了,文武大臣們當然也得跟著一起祭灶,於是,小年就變成了臘月二十三。不過,普通老百姓可不能跟皇上、當官的平起平坐,人家臘月二十三祭灶、過小年,老百姓就要晚一天,於是就有了「官三民四」的說法。

後來沒有了官家和百姓的說法了,但由於北方是政治中心,於是依然延續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灶的習俗,而南方遠離政治中心,依然保留著老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習俗。

由此看來,如果從源頭上說,臘月二十四過小年是最正宗的。其實,關於過小年還有很多說法,比如南京和安徽北部會把元宵節稱為小年,據說是為了紀念明朝第二個皇帝朱允炆;江浙滬地區把臘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天都稱為小年,西南雲貴川地區和一些北方回民地區會把除夕當成小年夜,過去水上人家會在臘月二十五過小年。

總之,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絢麗多彩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MoKZncBDlXMa8eqiBH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