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1日,山東青島的一對母子乘坐計程車,因為支付車費的問題,與司機王志遠發生衝突,而後,司機將這對母子拉到偏遠地區,用石頭先將母親砸死,然後又將不滿5歲的小男孩砸死。
2019年5月,青島中院終於將這樁惡性殺人事件畫上句號,司機被判死刑,正義得以伸張。
可是,這對母子卻再也回不來了。
這則新聞對我的觸動非常大,到底發生了什麼衝突,讓這對母子就這麼丟失了性命?
案件過程如下:
當我看完這個案件過程時,第一感覺是:本來不會發生的慘案,但卻發生了,可憐那個不滿5歲的孩子,竟然如此被結束了生命。
我們還是要為這對母子默哀,替他們的家人感到悲痛,譴責司機王志遠的惡行,然後,從這個案件中,我們應該吸取一些經驗教訓。
回顧案件可以看到,其實這對母子其實有兩次「生」的機會:
第一次:被司機拉回起點的時候,如果這位母親果斷下車,不去據理力爭,重新打車,然後記下車牌號投訴維權。
當這位司機能夠做出把客人拉回起點的行為,已經說明這個司機是個過激極端的人,並且當下他的情緒和思維是不理智的,與這樣的人理論,是有危險的。
第二次:當這位母親發現異常發了朋友圈求救信息時,如果這位母親嘗試平和的與司機重新對話,或者直接報警,或許就不會被帶到偏遠的地方慘遭殺害。
母親明顯發現路線偏離,但是卻採用了發朋友圈這種辦法,有多大的意義呢?為什麼不直接報警呢?
錯過了這兩次機會,這對母子離死亡越來越近。
或許有的人會覺得,這位母親拒絕提前支付車費、拒絕下車的做法是沒問題的,確實如此,從行業規範、職業道德、消費者權益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這位司機的做法都是錯誤的,這位母親的做法是正當要求。
但是,這位母親的身邊帶著一個不滿5歲的兒子,加上自己是一個獨身女性,組成了一個弱勢群體,並且坐在一輛快速行駛的計程車上,身不由己,和這位司機「剛起來」就有點不夠理智,尤其是在被強行送回起點的時候,就該明白這個司機是個容易過激的人,正面衝突沒有優勢,不如迂迴處理。
這不是懦弱、也不是黑白不分、更不是便宜了這個司機,而是特殊情況需要特殊處理。退一萬步講,要先保證自己和孩子的人身安全,至於正當權益,可以另作考慮。
說白了,就是「忍一忍」。
沒孩子之前,我們誰還不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了?遇到不合理的事情,定要和對方理論理論,爭個脖子紅臉粗,對方橫,自己比對方更橫,誰怕誰啊?
但是,有了孩子以後,我們就有了軟肋,以前的戾氣都會收斂起來,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也不會像之前那樣衝動,必要的時候,還得忍氣吞聲。
比如,孩子半夜發高燒掛急診,等了很久很久終於輪到自己就診,結果碰到一個態度冷淡、心情不怎麼好的醫生,對家長的諮詢極其不耐煩,這時候你怎麼辦?是要拍案而起指責醫生你什麼態度,然後抱著孩子換家醫院?還是忍下這口氣,只要給孩子看病就好?
又比如,帶著孩子排隊買東西,突然有一個身材魁梧的人插隊插到你們前面,你拍拍對方,告訴他不要插隊,請自覺排隊,但是對方轉過身惡狠狠的瞟了你一眼,繼續插隊,此時,你隻身一人左手抱著年幼的孩子,右手推著滿滿的購物車,你該怎麼辦?是繼續和對方掰扯?還是尋求工作人員的幫助,或者換個櫃檯?
我們當下考慮該怎麼做的時候,首先要預設一下,會不會發生衝突,如果發生衝突了,會不會傷到我的孩子 ?
回到這個案件,我們不得而知的是,這位母親和司機是否發生了語言衝突,比如存在言辭犀利的情況,但是換做任何一個人,碰到這種事情都會覺得生氣,會說出一些上火的話,兩個人的情緒都是激烈的狀態,如果發現無法平和的溝通,不如退而求其次。
之前家人總是勸我,不要獨自帶孩子到比較偏遠的地方玩,如果要去,最好帶上其他家人或者朋友,但是後來看到一些母親/老人單獨帶小孩被陌生人襲擊的新聞後,不由得心有餘悸,深覺出行安全很重要。
比如前段時間,西安鐘樓地下盤道下,一個奶奶帶著孫子走在路上,被一個陌生人用刀砍傷的新聞,人群熙熙攘攘,為什麼這個人就挑中了這個奶奶和小孩下手呢?
所以,我們不要把社會想的太壞,但也不能把社會想的太好,基本的防患於未然的意識還是需要具備的,比如:
1、不要扎推湊熱鬧
如果帶孩子走在路上,發現有人扎推看熱鬧等情況,比如吵架的、打架的之類,儘量不要湊上去,拉著孩子直接離開。
2、人多的地方需要眼觀六路
逢年過節哪哪都是人,不可能不帶孩子出門,商場之類的地方總是人滿為患,我們帶著孩子一是要防止走丟,二是要注意觀察周圍有沒有看起來可疑的人員。
3、偏僻的人少的地方少去
如果獨自帶孩子出門,偏僻的地方,人少的地方儘量遠離,一旦出現什麼情況,呼救都沒人聽得到,大街上搶孩子的事件也是有的,不要存在僥倖心理。
4、不要在夜晚的時候出門
深夜的時候,路上的人會越來越少,很多不安好心的人開始出沒,如果自己家住的也比較偏僻,儘量不要帶孩子出門,防止發生被搶劫之類的事件。
育兒先育己,我們對待事情的態度,解決問題的方法會成為孩子效仿的對象,我們希望孩子是個講規矩、懂是非的孩子,所以,在遇到錯誤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會本能的做出正確的選擇,比如案件中司機把客人拉回起點的做法、提前要求支付車費的做法,這本身就是錯誤,如果我們默認了司機的做法,也許會讓孩子覺得司機的這種行為是正確的,從而影響孩子的是非觀。
但是,面對錯誤的行為是不是只有一種解決辦法,比如:硬槓。
可不可以這樣做:通過正規渠道投訴?讓司機師傅得到相應的處罰。
這個年代已經不適合「古惑仔」了,帶一堆兄弟,拎起砍刀扛起棍棒去伸張正義,吊吊的來一句:要怎樣啦?看你不爽啊怎樣?
我們需要告訴孩子:
最後,再次為這對母子默哀,也祝願所有的家庭平平安安,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