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爸媽在線(幾何原創)
9月20日,黃磊的女兒多多在ins上分享了她參加TEDx youth bwya的海報。
TED是全球知名的演講平台,每一個上台演講的人,都是來自各個領域的傑出人士。沒想到多多不僅能站在這個演講台上,還登上了海報,要知道每年選出來登上海報的學生,都是有機會獲獎的特別優秀的學生。
好厲害的亞子,螢幕前的「爹媽」們又檸檬了。但他們還記得不久之前自己才剛噴完熱搜上的多多嗎?
當時多多愛美,把頭髮染成了紫色,還打了耳洞。這可不得了了,不少人驚呼「多多學壞了!」甚至把她當作反面教材,指責黃磊不管教。
而多多的親爹媽呢?黃磊根本不予理會,親媽更是早就表明了態度:在微博上曬出多多的美照,配文「姐姐的新發色」,比心。
乾脆利落的態度,徹底奉行「不管教」。
1
你能理解黃磊這種「不管教」嗎?
我覺得黃磊的做法,跟樊登讀書會推薦的《不管教的勇氣》很相似呢。
作者岸見一郎提倡的「不管教」其實並不是「不教養」,而是呼籲父母放棄掉許多任性的、自私的、非理性的教養方式,重新定義教育的邊界,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
他說,教育的目標是「自立」,而自立的首要條件是:能夠獨立做出選擇。
黃磊作為正面管教的明星粉絲,平常就很注重培養多多的獨立性。
《爸爸去哪兒》里有一個細節,陸毅的女兒貝兒想把多多的狗帶回自己家玩一晚,多多有點不願意,於是就找爸爸黃磊問怎麼辦。黃磊沒有給多多任何解決方法,也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她,而是讓多多自己去想辦法。
之後,輪到貝兒跑來問黃磊,問能不能玩一下多多姐姐的狗。黃磊並沒有像其他家長一樣,代多多決定這事情,而是讓她自己去找多多商量。
黃磊的做法,跟許多父母都不一樣。以前孩子們遇到困難找我求助,我總是很習慣就馬上給出答案,或者直接幫他們解決了。
生活上的困難,父母尚且能代勞解決,但學習上的困難呢?
《不管教的勇氣》提出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培養自立的品質,讓其獨立地做出選擇,思考不同選擇帶來的後果,並對自己的選擇進行負責。
說到底,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根本。
對孩子來說,學習和升學是無法迴避的人生課題。
一個在其他方面沒有自信的孩子,不可能唯獨在學習方面有自信。
——《不管教的勇氣》
為什麼父母總是很喜歡幫孩子解決問題,原因就像父母喜歡干涉孩子的學習一樣——「是因為不相信孩子。」
他們總以孩子還小為理由,不相信孩子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不願意花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去嘗試走彎路,更不願意讓孩子承擔自己選擇所帶來的後果,美名其曰「為你好」。
有些父母認為自己可以干涉孩子的課題還有另外一個理由,那就是父母和孩子並非處於平等的地位。的確,父母和孩子在知識、經驗以及能夠承擔的責任等方面都有所有同,但作為人是平等的。
恐怕沒有人願意自己在人際關係中處於劣勢,孩子也是一樣。
雖然知識和經驗有所不同,但作為人絕對平等。
——《不管教的勇氣》
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孩子來說是尤為重要。
你要做的只是引導,而不是大包大攬。你可以告訴他怎樣專心做作業,而不是陪在他旁邊催促他、訓斥他,最終你會收穫一個學習好又獨立的孩子。
2
在《嚮往的生活》中,黃磊和老狼談起自己女兒的時候,特別感慨地說希望給兩個女兒更好的引導,帶她們見見世面,別因為一個名牌包包就被渣男騙走。
說白了,就是讓女兒們明白自己的價值。
這個價值,並不是用成績來衡量。
多多喜歡服裝設計,經常在家裡給自己的洋娃娃縫製新衣服。媽媽孫莉不僅不覺得幼稚,當多多參加學校的服裝設計大賽,給芭比娃娃設計了裙子,為自己設計了禮服,並全英文完成了作品闡述後,孫莉還為女兒送去了鮮花和祝賀。在她眼中,多多的興趣愛好同樣重要,她由衷地肯定這些事情的價值。
有多少父母尊重過孩子的興趣?
岸見一郎在書中分享了一幕他在諮詢工作中經常碰到的場景。幾乎每位因為孩子的事情找他做諮詢的父母,講得最多的是孩子的短處、缺點,那信手拈來的氣勢,盡得領導上台作報告的精粹,每一大點下面還有數小點,攔不住,也精簡不了。
可是如果你問他:孩子的長處是什麼?
「剛才還在口懸河地控訴孩子種種毛病的父母們往往會一時啞然:啊?長處……長處是嗎?」
這是父母們下意識里的通病,習慣用成績去衡量孩子的好壞,經常聽到有人說:「這個孩子挺乖的,就是學習不好。」好像只要學習不好,其他優點就一無是處了。
一直被父母否定的孩子,自卑感將會如影隨形地附在他的骨子裡,心理學上叫做「原生自卑」,最典型的特徵就是:孩子感到無助,感到自己弱小,感到自己不如同齡人。
正面管教里有個說法:負向期待=詛咒孩子,當你一直不認可孩子,無限放大孩子的缺點,甚至把孩子的缺點、錯誤常常掛在嘴邊,久而久之,孩子接收到你的暗示,最終真的長成了你討厭的樣子,更讓孩子也覺得自己就該是這樣的。
認為自己不行的這種想法會成為伴隨一生的固定觀念。
這樣的孩子之前就認為自己沒有價值,無法喜歡自己。如果找不到自我價值認同感,樹立不了自信,那不僅在學習方面,在所有需要由自己解決的課題面前都將無法鼓起勇氣。
——《不管教的勇氣》
能夠獨立判斷自己的價值,是「自立」的另一大條件。自信的孩子註定能夠走出更遠的路,見識更多的風景,這將是他們一生中最堅實的鎧甲。
3
孩子平安無事地活著,這本身就很可貴。但卻有很多父母只顧眼前,因為孩子的成績而忽喜忽悲。
——《不管教的勇氣》
成績能決定孩子的未來嗎?
真人紀錄片電影《零零後》里的王思柔從小就與同齡的孩子格格不入,她被大家集體孤立,被嘲笑是「傻子」「騙子」,因為她對數學不敏感,努力了一個學期,還沒能把數字8和數量配對上。
柔柔哭著躲在柜子里,一遍遍地說自己沒有騙人。
但她的藝術天賦卻又是驚人的,5歲時便脫口而出把風景描繪成詩意的「呼吸風景」。
小學,柔柔的爸媽為她選擇了家庭學校,避開了公立學校教育對她的輾壓,但面臨升學時,父母還是起了爭論。柔柔媽媽說:「我們就把考試犧牲掉,但我們保住了她的天性,你不覺得很好嗎?你不要被眼前的一片樹葉遮住了眼睛。」
最終,父母選擇尊重柔柔的熱愛,把她送去美國念書,讓她繼續學習熱愛的芭蕾舞。14歲的柔柔孤身求學異國,她認真努力,成績幾乎全部是A+,關鍵她還教美國人數學。
她今年拿到了十個大學的offer,最終進入了普渡大學。
電影里有一個鏡頭:柔柔在練習室里練習芭蕾舞,微微揚起頭,光打在她的臉上,美得古典夢幻。
曾經那個孤獨地躲在小柜子里的柔柔不見了,夢想支撐著她走過異國他鄉艱難的求學旅程,蛻變成獨立自信的女孩。
用成績作為判斷孩子好壞的標準,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糕。
與其花精力、時間去找孩子的錯處批評他、糾正他,不如改為找孩子的優點、長處來肯定他、鼓勵他,這樣不但親子關係可以變得更親密,更重要的是,孩子知道自己的優點之後,他會更有向上的動力,更勇於面對挫折,更自信地展現自我。
這世界上,一出生便完美優秀的孩子極少,反而像柔柔這樣沒有按照約定俗成的優秀標準而生的孩子,占了絕大多數。
如果我們的眼睛只看到柔柔現在出色的結果,而忽略掉她的父母在柔柔成長的過程中,一直肯定孩子作為一個「人」的不一樣,作為一個「人」的 不完美,作為一個孩子的生命價值,那麼我們可能會失掉耐心,最後把孩子凝結出來的鑽石摧毀,反而責罵孩子為什麼不是金子不會發光。
孩子的短處或缺點就像是黑暗。
黑暗既無法移走,也不能消除。那該怎麼辦呢?投以光明就可以。如果投以光明,黑暗就會消失。不要看短處,要看長處。或者把看似短處的地方當作長處來看待。
關注長處和好的方面,就可以消除黑暗。
另外,在看孩子行為好的一面時,可以不去關注其行為的不當之處,這樣一來,黑暗就會漸漸消失了。
——《不管教的勇氣》
《道德經》里,老子有一句勸諫君王的名言: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多過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我想,這與《不管教的勇氣》這書所提倡的做法很相近了。
我們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真的需要問問自己到底想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功利的教育,焦慮的家長,最終只會培養出空心的孩子。比起培養一個考試機器,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有思想有原則的人。
與其說那些「不管教」的孩子到底贏在哪裡,不如說「不管教」這種教育方式「贏」在哪裡?
我認為「贏」在給孩子以自學的能力,讓他看到整個世界,並讓他自己去選擇。
儘管不是每個家庭,都有黃磊和柔柔父母那樣的財力物力去成就孩子的興趣與長處,但我們至少能做到:尊重孩子的每一步成長,並且要求自己跟上孩子的成長速度,讓孩子成年後回憶起來時,覺得他們的父母,未曾停在那裡,用父母的權威,牽絆他們自由成長的腳步。
我認為,這就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