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
常言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現實是,生於憂患,難以入眠。
許多人即使晚上回到了家,也沒有那種安定感,只能通過刷微博打遊戲,把自己弄得很累,再被動地睡著。
日復一日的緊張,夜復一夜的晚睡。
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地放鬆和安心。
上個月我去北京採訪了黃瀾老師。她是《我的前半生》《如懿傳》《虎媽貓爸》等熱門電視劇的製作人,《非誠勿擾》常駐嘉賓,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她也曾焦灼地在社會力爭上遊。在經歷了事業起伏、育兒困境、離婚之後,她找到了內心的安定。
我們在對話中發現:
人們本可以更好發揮自己的潛能,
卻被一種從小伴隨的憂患意識給壓制了。
今天這篇文章,整理來自 黃 瀾 老師的自述、訪談,由編輯做文字處理,經黃瀾老師本人同意發出。
自述丨黃瀾
采寫編輯 | 五花鹿
01
一出生就被憂患驅動的人
憂患意識對我而言,並不陌生。
和很多人一樣,從小我爸爸對我是高要求嚴標準。
他灌輸了我很多的「真理」:
你要好好學習,不然以後找不到工作,誰養你;
你如果很差,父母就不愛你了,社會就不需要你。
在他的鞭策下,我考上了很好的學校,出國留學,畢業後在體制內找到了讓人羨慕的工作。
按照世俗的標準,我很棒,很有成績。
但我深刻地體驗到:
即使有成就,也沒辦法停止焦灼。
就算養得起自己,被社會需要,甚至結了婚買了房生了娃,卻永遠都被一種瀰漫性的擔憂圍繞著:
擔心著下一個項目能不能順利,擔心著丈夫有沒有時間陪家人,擔心著孩子的學業問題……沒完沒了。
但儘管如此,我也繼續著這種生活狀態。畢竟變得優秀更重要,反正焦灼的情緒壓抑一下就過去了。
可當我把這一切套在兒子身上,卻產生了反作用。
為了讓他更加卓越,我急著給他找個好學校,逼他上各種課外班,考試不好就給他加作業,唯恐他落後。
但卻漸漸發現了一些不對勁。
他越來越容易不安,在我面前總忍不住想講笑話,我感覺他在試圖緩解我的焦慮。
三四年級時,他患上了抽動症,講話時鼻子會忍不住抽動。我去網上查,他們說是因為精神緊張。
剛好那時我在製作一個育兒劇,看了很多教育類書籍,我意識到這些緊張,很可能源自於我。
這給了我極大的衝擊。
我本以為他可以像我小時候一樣,盯一盯催一催逼一逼,等他優秀了一切都會好起來,卻忽視了一個事實:
當我們在一代代的教育中缺乏信任而充滿擔憂時,他會感受到我對這個世界滿滿的焦慮,於是也焦慮了。
這些焦慮累計到一定程度,就會生病。
但「生病」的,豈止小孩。
很多成人表面雲淡風輕,一真正接觸,就會發現整個人焦慮得不行,不斷地刷手機,不斷關注各種外界的事情,就像一匹擔驚受怕的馬,逼著自己不斷前行。
這也是我的常態。
於是我開始想,這些是我們想要的人生嗎?
為什麼我們過成了這個樣子?
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我第一次有了懷疑:
過去30多年的憂慮,是真的有用麼?
02
安樂和寬鬆給我帶來的驚喜
當時意識到孩子都病了之後,我不改也得改了。
我告訴自己,比起優秀,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重要。
並且努力說服自己放下憂慮:
我的孩子又漂亮又聰明又善良,為什麼他將來還能吃不上飯呢?我擔心什麼呢?
然後真心誠意地告訴他:
只要不坐牢(不觸碰法律底線)、不啃老(能獨立生活),將來優秀不優秀無所謂。
本來想著順其自然,但神奇的是,當我不管他、不擔心他了之後,他反而更好了。
黃瀾的兒子
他現在自己選擇未來的專業,掌握學習的節奏,變得開朗自信,學習成績也提高了。
這些變化,讓我懷疑這麼多年的焦慮也許根本無用。
中國式教育往往會說,要不是我當年對你嚴格和督促,你也許沒有今天。但從兒子身上我看到:
如果我們接受的是寬鬆的、信任的教育,也許我們會更優秀,至少是更快樂和幸福。
這啟發了我更深層的思考。
這兩種教育的區別,在於我們怎麼看待世界和自我。
嚴厲的教育,背後的邏輯是憂患意識:
世界風險未卜,一不小心被淘汰;
我們只是無力的棋子,只能不斷前行,降低風險。
而寬鬆的教育,背後的邏輯則是放鬆的:
世界有跡可循,大機率的事都有規律;
我們「有能為力」,隨性去做,怎麼都不會太差。
我們一直習慣用第一種邏輯去看待世界:
不憂患,工作就會鬆懈,然後被淘汰、被裁員;
不憂患,不拚命買學區房,孩子見識就會少;
不憂患,孩子學習差、老公出軌,分分鐘的事情。
我們依賴它來提醒我們一些世界的風險,督促自己的提升。
卻不知道,它其實是一個豬隊友。
03
戳破憂患意識的謊言
憂患意識對我們的促進,其實是在幫倒忙。
表面上,我們要用它催著自己、催著下屬、催著孩子,確保我們的任務能一次次完成。
似乎只要不憂患,我們就沒有前行的動力。
但真相是:過於憂患,掩蓋了我們其他的積極動力。
如果一個人不憂患,不需要為了避免被裁員而工作,而是帶著興趣努力,他會不自覺想要鑽研和學習,這樣一來,工作效果反而更好。
每個人生來就有追逐優秀和成功的積極動力。
但正是過多的憂患擠走了這些動力,掩蓋我們的熱情、興趣和慾望,導致我們不得不依賴它來催促自己。
可這種催促的效果,比內心動力要差很多。
它總伴隨著一驚一乍的外界壓力,不僅打斷我們的專注,還消耗我們做正事的精力,導致一種常態:
間歇性雞血,持續性心累。
許多人不上進,根本不是沒有憂患,而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擔憂,於是索性什麼都不幹,因為知道自己干不過這個危險的世界。
而即便被它逼著努力了成功了,又如何?
很多學生考上了清華北大,卻也變成了一個抑鬱的空心人——不知道自己的熱情所在,未來想幹什麼。
你也許會說,即使我不憂患,也沒用啊。這個世界上,本來就存在著很多危險,打開新聞、微博,每天負面的事情那麼多。
的確,在這個信息時代,世界上每一處地方發生的悲劇,都有可能被放大。我們幾代人從戰爭時代走來,經過經濟發展的巨大變動,不安感一代代傳承和加強。
但只有我們沉下來看生活,才會發現:
除了小機率的意外、疾病之外,
大部分好事壞事都是有跡可循的。
一個人即使起點不高,但只要肯沉下心來鑽研幾年,掌握一種本領,一定會很不錯。就像電影《哪吒》導演餃子,以及周圍每個在平凡中熠熠生輝的人。
孩子即使學習不好,但只要找到感興趣的地方,往往還是能出成就的。儘管他上的學校沒有好的人脈和視野,但等他的能力到了一定程度,外界的一切都隨之而來。
每件世俗定義的壞事,也有它到來的原因:補充我們人生未知的教訓。就像在《我的前半生》里,羅子君的離婚,讓她不再依賴,活得更自主。
所以真相其實是:
世界有跡可循,我們有能為力。
04
基本的安全感,才是行走江湖的武器
以上這些,都是基於我對憂患意識的反省。
這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啟示:
要對世界和自我有一個基本安全感。
當然這份安全,源自穩穩的信任:
相信社會基本安全,有固定的運轉規律;
相信自己和孩子,有基本的應對能力。
我發現自己這些年,逃離體制,獨立創業。
雖然辛苦,但一直都是往上走,並且帶著這份興趣和熱愛,越走越開闊。
比起在體制里憂慮,要好太多了。
因為我現在能感受到這個世界足夠安全,能享受一切的經歷和進步,所以無論走到哪裡,無論經歷什麼暫時的失敗,我都不會失去那份篤定的自信和安定。
這份安全感也將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禮物:
基本穩定的內心狀態。
黃瀾
它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
首先,當我們懂得如何更健康地享受成功。
明白「世界的大部分事情有跡可循」這個真相,能幫我們擺脫憂患的挾持,感受到自己的動力,並且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
一個員工不必困在996的世界裡擔心被淘汰,他會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安心下來慢慢成就一身本領,即使公司倒閉也能找到工作。
一個妻子不必困在被出軌的擔憂里,她會開心地創造生活,充滿魅力,更能獲得老公和孩子的喜歡。
總而言之,越不憂患,就越有能力和精力去創造美好,順便避開擔心的事情。
其次,即使短暫的失意,也不會過於憂患。
因為你知道,大部分好的壞的事情發生,都是有原因的。
壞事會給你帶來很多啟示,填補你尚未實現的成長。
一段失敗的事業,能反應出一些決策、市場趨勢,甚至人格上的問題,讓我們更能看清局勢和自己的位置;
一段失敗的婚姻,暴露出一些關係模式、原生家庭等問題,讓我們不斷探索,更加自由地過下半生。
而我如果沒有這段育兒的失敗,沒有把兒子折騰「病」了,也無法悟到這些真理,更無法讓我和所有家人都平和喜樂地向前一步步慢慢走。
意識到我們能把壞事變成啟示之後,我們對壞事也多了一些接納,對低谷也不會那麼恐懼。
因為你知道,這些都是自己生命必經之路,在痛苦中好好向前走,越走越開闊就好。
最後,你的內心平和而有力量。
你會感恩一切發生的事情,無論好壞,於是你的內心會很平穩,失眠的機率會很低。
而當內心平和,沒有多餘的消耗之後,你也會有豐富的儲能可以支撐著你一步步前進。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馬拉松。
內在的力量,永遠比外界的擔憂,要更加持久。
所以,我很感恩這次的經歷,讓我不用帶著對人生的憂慮,去恐嚇孩子,逼他優秀。
如果能重來,我希望從他出生開始,就信任他的力量,並告訴他世界沒有那麼可怕,我們也並非那麼無力。
讓他安心地長成一棵紮根的大樹,有力量抵擋生命中的風風雨雨,偶爾折腰挂彩,也會有下一次挺起身板面向陽光的時刻。
因為我知道,對任何一個生命而言:
憂患是無謂的阻抗,
而安樂才是一種實在的、長久的祝福。
文章人物照片由黃瀾本人提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Hm1-m4BMH2_cNUgE29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