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峨的山麓下,這個寧靜的小鎮掩映在深深淺淺的翠色里。兩道優美的弧線穿過這個小鎮——一條蜿蜒的大河,一條通向遠方的105國道。若是有一天,你剛好在這條藏青色柏油路騎行,不要忘記在標記1200km處尋著這個小鎮。
從山花爛漫處走進,一棵香樟樹似一道橋樑籠罩著小鎮的入口。往前走,沿著國道散布著店家、住戶,綿延百米。這就是小鎮的中心。在這幾百米的街道里,若是東邊家買了一頭牛,西邊的人家不要一個上午就知道了。春分時節新開了一家麵館,是這個小鎮最新鮮的大事。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不要以為好吃的只在上海的城隍廟、武漢的戶部巷,這小鎮的麵館可是別有風味。我常想,去了杭州,忘不了醉魚;去了蘇州,忘不了湯包;來了這小鎮,一定忘不了這口面。
店主人原是做滷味的,後來決定轉型,夫婦二人開起了麵館。小鎮的住戶和門面是不分開的,店家就著自家的房子,重新翻修了一下,添置了幾張桌子,麵館也就開起來了。客人多的時候,小店容納不下,便在店口的香樟樹下鋪兩桌子,一邊大傢伙圍了一桌吃面,一邊還可以聞聞香樟的芬芳。不知是麵館就是家的緣故,還是店主人愛乾淨,這麵館里沒有半點兒油污。
面都是自家用壓面機壓的,也就沒有什麼添加劑。店主人煮麵也十分講究,面煮好了,不用去嘗,拿筷子一夾,斷了,也就知道麵條熟了。「你要什麼口味的?牛肉的、還是肉絲的?要加雞蛋也有。」「我吃雪菜的就可以了。」店家見我沒有點肉,便多加了一大勺自製的香乾。也不知這面里放的什麼調料,這麵條又香滑又可口。我要去麵館吃面,總是要吃得一根麵條也不剩,半口麵湯也不留。想來,這店家的調味料,既不是從網上學來的,也不是學旁的麵館的,而是在過去的滷菜的日子自個人琢磨出來的,故而,要是出了這個小鎮,怕是哪裡也吃不到這個味道。
不過,單是味道好,我吃了百八兒回,頂多也就刺激了味蕾。真正觸動我的心弦,讓我拿起筆來的是這麵館的人情味兒。
「老闆,給我來份面。」我匆匆的趕來,等不及一會就上班了。一邊等,一邊饒有興趣的觀察老闆煮麵。「我來煮吧,你先去吃吧。」妻子走進來對正在煮麵的丈夫說。丈夫也不多說,將面勺交給了妻子。
今天,剛好是520,我們年輕人的表白日。見著一幕,忽然覺得這就是最美的愛情。人在瑣碎的日子,也很容易變得嘮叨、愛埋怨。夫妻二人,你埋怨我,我埋怨你,我也是見過的。可是,在麵館吃面這麼久,從沒有見他們有半分的不和氣。夫婦二人,相依相伴。妻體貼著丈夫,丈夫信賴著妻。二人的默契,比起吵架又和好的打打鬧鬧的小男女,不剛好就是歲月里最美的愛情宣言?
我吃著面,見著這一幕,覺得溫和。心內關於他們的記憶也打開來。其實,我原來就很是欣賞這店家。原先,這還是賣滷菜的時候,我來買過一回。我一個人住,買得少,原以為店家要把價錢按高,卻不想,我買的滷菜也只要3元錢。我見過不少店家,能「捉一個是一個」,看人賣菜,見別人買得少就賣貴一點,見是本地人就賣得便宜點。其實,顧客心裡都跟明鏡似的。誰說這店家的誠信不欺客剛好是另一種聰明?
「老闆,你們幾點起來壓面吶?」有鄉親好奇的問。「五點啦。」老闆娘回答。五點,我想,那不是啟明星自東方,我醒來仍舊要睡一覺的時候麼?是呀,誰說這小鎮的店家,這小鎮的人們不勤勞?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誰說這小鎮的景美、人美,不是構成了這麵館最獨特的風味?
人人都慕名崔顥黃鶴樓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可是時代變遷,黃鶴樓周圍已經是高樓林立,遊人如織,再不見那綿綿的的煙樹,繁茂的青草。整正的寧靜古樸應在鄉村。「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來小鎮吧,吃這一口面,與這最美山川、最美的人為鄰。
簡評:作者以自己親身經歷見證了鄉村小鎮的寧靜風光,滷麵的美味鮮香,店家的情意溫馨,文筆清靈,引句精妙。
作者簡介:李靈,現在工作於安慶市岳西縣姚河中心學校,座右銘,勤勉工作,用心生活。
投稿諮詢微信:zxm549750302
雜誌徵文郵箱:zxm789654@126.com
網絡徵文郵箱:zgxiangjianmeiwen@163.com
投稿必須原創首發杜絕抄襲,文責自負
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