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在農村生活的人可能不知道柴火垛是什麼?這是很多中年人的童年,不可缺少的記憶。
農村的柴火垛是個泛泛的稱謂,包括真正的喂養牲口的草垛,也泛指麥秸垛(化秸垛)、玉米秸垛、大豆秸垛、花生蔓垛等莊稼秸稈垛。就是農民收穫了小麥、玉米、大豆之後剩下的植物秸稈,很有藝術的堆成堆。於是農村一道風景線就形成了,隔幾步就會有柴火垛的存在。
柴火垛正常是被用來當柴火用的,但有些秸稈,比如玉米秸稈、花生秸還可以用來飼養牲畜。但是,農村的柴火垛可不僅僅只有這些用途。
柴火垛對於農村孩子來說就是天然的遊樂場,孩子們最好的玩所。這裡可以嬉笑打鬧,可以被開發成秘密基地。鑽柴火垛對於農村孩子來說是百玩不厭的遊戲,孩子們放了學都願意鑽到柴火垛里,最經常玩的就是捉迷藏,柴火垛那麼多隨便一躲都不容易被發現。掏了洞的柴火垛里往往是別有洞天,在裡面完全躺得下一個人,還不擔心憋氣。聞著秸稈的清香味,有時躲著躲著就睡著了。最後沾著滿身稻草回家,免不了一頓責罵。
在過去農村的人們過年過節是很喜歡燃放鞭炮的。帶火的「鑽天猴」、「大起花」難免下落時,落到柴火堆上,小孩子也總喜歡圍著柴火垛打轉,所以過完節村裡免不了要燒掉幾個。
經常光顧柴火垛的還有農村小情侶。那時候農村沒有什麼茶室、也沒有KTV,剛剛確立關係的小情侶是不好意思走在馬路上談戀愛的。而柴火垛則為他們提供了絕佳的約會場所。兩個人可以一起在柴火垛上看星星,聊聊天說說情話,肯定不比坐在茶館、咖啡館裡感覺差。心情和感覺肯定更加自然、放鬆、舒適。
農村的柴火垛里還有一件趣事,就是時間久了會長出一堆堆的蛋,甭管什麼雞蛋、鴨蛋、鵝蛋都有可能發現。農村的家禽一般都是散養,而這些小傢伙也很會選地方。最喜歡在鬆軟隱蔽的柴火垛里下蛋。有時候主人不經意間就會在柴火垛里翻出一窩蛋,也是很驚喜的。更好玩的是,雞鴨鵝們有可能會借著安全的柴火垛孵出幾隻小雞仔、小鴨仔。這對於主人家自然是喜事一件。
農村柴火垛的那些小事隨著農業機械化的使用,農村的柴火垛也在慢慢的退出歷史舞台。今天的孩子們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農村柴火垛是什麼,也無法體會鑽柴火垛的樂趣。
但是農村的柴火垛就像是農村文化的一個符號,永遠存在,不能抹去。而帶給我們的那些樂趣也將變成故事一代代傳承下去。
審閱: 袁南成
簡評:語言樸實,內容豐富地寫出了柴火垛的來歷,勾起了兒時柴火垛給大家帶來的情趣與快樂,是農村生活的記憶,突顯了時代的變遷,生活的幸福。文章「的、地、得」的用法混亂。
作者:王建功,高級政工師,長期從事群眾工作,曾任信訪局黨組書記、局長,現任清苑區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書記、局長
編輯:趙一
本頭條每日刊發作品優選紙刊《中國鄉村》雜誌,凡上刊者免費包郵贈送樣刊。
投稿必須原創首發,投稿郵箱:zxmtth@126.com
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