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父親是個農村賣貨郎。提起賣貨郎,人們都會想起郭頌唱的膾炙人口的「賣貨郎」:「打起鼓來,敲起鑼,推著小車來送貨……」那個貨郎賣的都是男女老少日常的生活用品。對,父親賣的也是生活用品。不過沒有歌中唱的那麼多、那麼全。只是:秋衣球鞋白背心,襪子褲衩和毛巾,發卡紐扣鬆緊帶,針頭線腦和頂針……父親也不是歌中唱的推著小車,而是開始挑木箱,後來用自行車馱著;所用的招攬顧客的也不是鼓和鑼,而是真正手搖的「貨郎鼓」。那「貨郎鼓」,很美、很精緻:木把上是個雙面鼓,鼓兩邊各系一條繩,繩上綁個小球;鼓上面是兩面銅鑼,鑼兩邊也拴著兩個小錘;最上邊是一縷紅穗。手握木把來回一搖,鼓錘、鑼錘同時敲打鼓和小鑼,聲音清脆、悅耳、和諧,有節湊,嘣嘣、鐺鐺;嘣鐺,嘣鐺,蹦蹦鐺……那穗子也跟著來回搖擺,甚是好看。父親搖一陣貨郎鼓,有時也吆喝幾聲,不過那聲音並不悅耳,只是字清音長:賣百貨嘍……
聽到貨郎鼓和吆喝聲,男女老少都紛紛來選購自己需要的東西。父親總是耐心地給買主服務,百問不煩,百挑不厭,熱情周到,親切和氣;買主詢問的東西若沒有時,父親就說如果特別需要,就用小本記上,告訴他(她),過幾天去上貨,給送來,買主有求必應。所以,父親走到哪莊,生意都特別好。
父親二十幾歲時,是挑著兩個大木箱,走東莊,串西村,圍著本莊周圍十幾個村子轉。有一年夏季的一天,他挑著木箱連續走了幾個莊,又飢又渴,嗓子直冒煙,突然上來一大片烏雲,黑壓壓地,他又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只得擔著挑子趕快往家跑,快到家了,還是挨了大雨澆,到家後竟累得吐了幾口鮮血!
後來,父親就買了一輛豐潤出的鉤字自行車,後邊帶馱架,在車子大樑上,母親用小帆布給他做了個褡褳,用來裝小物件和修車用的工具、打氣筒等。這樣就省勁兒多了,也方便多了。他的賣貨範圍,也擴大到20幾個村。父親還找了兩個生活困難的老太太作代理,南邊八戶村,北邊魯各莊,各找了一個,貨給她倆批發價,讓她倆賣去,這樣,既擴大了經營範圍,也救了貧,幫他倆掙了點兒錢。
1947年,國民黨偽軍下鄉搶糧,青壯年都跑敵情走了。一個偽軍闖進我家廂房,翻缸搗櫃,搶走了糧食,見到了那輛自行車,就嘿嘿笑著說:「有車子就不是好人。推著!」奶奶拽著車哀求說:「老總,這車子是我兒子賣貨用的呀!」那個偽軍狠狠地說:「啥賣貨?準是給八路送信用的!」奶奶哭著爭辯:「不是啊,這是我兒子賣貨用的,我們一家人還等著靠它吃飯呢!」偽軍哪肯聽,兇狠地用槍托懟了奶奶一下,把奶奶打倒了,車子被他推走了!父親回來氣得跳著腳兒罵!可那管啥用!車子被搶,只得再買一輛。
不過,父親從此以後,還真的聯繫上了八路軍小區隊,給他們送起消息、情報來了。那時,父親跟小區隊約定好了,只要有信息、情報,就不斷地搖貨郎鼓:蹦蹦嘣,鐺鐺鐺,蹦蹦蹦,鐺鐺鐺……活動在各村、不斷轉移的小區隊,只要聽到這連續不斷的貨郎鼓聲,就知道父親送情報來啦。
審閱:故道一沙
簡評:小小貨郞鼓,連著千萬家,更是走向革命道路的紐帶。語言質樸,自然。
作者 :楊鳳鳴
編輯:趙一
投稿郵箱:zxm789654@126.com(原創首發)
版權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