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的地名兒,凡加一個老字,便就有了嚼頭。這老字透出的是滄桑,讓人嗅出了一股老味兒。
一個久遠而熟悉的名字,漫步於中華門城牆上,仿佛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代代傳承的那鄉音古韻,行攝中陶然忘憂。
城牆是南京人心中深深的情結,爬城牆是很多南京人兒時的記憶,看到古城牆,那歷史的厚重感就跟著上來了。
南京明城牆的中華門,是當年南京城的正南門,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唐都城江寧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的南門,明洪武二至八年(1369-1375)擴建而成。初稱聚寶門,1931年民國政府改名為中華門,門匾「中華門」三字由蔣介石於當年雙十節前夕題寫。並在東西兩側分別開闢了中華東門和中華西門,以滿足南北雙向車輛通行。中華門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占地面積15168平方米。
中華門最特別之處,是它的瓮城。中華門的瓮城是由三個瓮城組成,呈目字形結構。三層瓮城共有27個藏兵洞,可藏兵三千餘人。站在瓮城之上,對於我這個不懂用兵布陣的人都能體會到它的易守難攻,它的瓮中捉鱉的妙處。中華門的城門是雙扇包鐵門,一門一閘,內設有栓槽,用來供木栓禁閉大門所用。
看著昔日的城門關隘,不禁感嘆瓮城工程之雄偉,結構之複雜,設計之巧妙;站在古老的城牆之上,輕撫斑駁的城磚,回憶著那些歷史、那些傳說,仿佛有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中華門,是南京明城牆13座明代內城門之一,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門,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的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稱。來到中華門,看著昔日的城門關隘,不禁感嘆瓮城工程之雄偉,結構之複雜,設計之巧妙;站在古老的城牆之上,輕撫斑駁的城磚,回憶著那些歷史、那些傳說,仿佛有種穿越時空的錯覺。走近細細的看,在城磚上有制磚者留下的文字,這是明太祖朱元璋為保證制磚質量的一個措施。
老門東,是南京老城南地區的古地名,位於南京夫子廟箍桶巷和剪子巷的交叉處。如今的老門東保護區東到江寧路,西到中華門城堡段的內秦淮河,北到馬道街,南到明城牆。
「你哪塊人啊我老城南人哎,我家在邊營哎,你呢」「我啊,我也是哎,我門東剪子巷轉龍車(念JU)滴哎。」「乖乖,那我們家都靠到一塊堆兒嘛,哈哈,搞不好小時候還一起翻過牆呢!」
人們穿過「老門東」牌坊,就走進了老城南傳統民居生活,一條條老街巷讓人感受老城南風貌。這條街區內現在陸續入駐了不少好吃好玩的,將來還會越來越豐富。雖然加入了商業氣息,但是整體上還是有濃郁的老城南感覺,勾起了不少南京人小時候的回憶,也讓外地遊客近距離的領略南京民俗文化。
城北以民國建築為主,或是端莊大氣的公共建築,或是精巧優雅的小洋樓,開闊的大馬路上灑滿梧桐樹影,有種中西合璧的高大上氣質,城南則是更土更道地的南京,窄巷深院、粉牆黛瓦都已普遍破敗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一派滄海桑田後依然自得其樂的濃郁市井氣息。
《金陵十三釵》電影的最後,不知道十三釵的結局,電影也沒有拍出這一幕,所有的一切就定格在妓女們來到教堂的那一天,書娟眼中的她們。這個情景讓那些「秦淮河畔的女人」搖曳生姿的身影永遠的留在觀眾腦中,也讓觀眾更感興趣是怎樣的秦淮河畔早就了十三釵的風韻。
在南京一城一河中,明城牆是秦淮區的骨骼,拉開了城市的整個框架,秦淮河是秦淮區的血脈,是整個城市水系流域的綜合。
明清兩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金粉樓台,鱗次櫛比;畫舫凌波,漿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
作為南京的母親河,秦淮河是南京第一大河,秦淮河分內河和外河,內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華之地。秦淮河的源頭有兩處,東部源頭出自句容縣寶華山,南部源頭出自溧水縣東庭山,兩個源頭在江寧縣的方山埭交匯,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秦淮河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
現在經過修復的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白鷺洲、中華門、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遊船和沿河樓閣景觀,可謂集古蹟、園林、畫舫、市街、樓閣和民俗民風於一體的旅遊線,極富情和魅力。
從每年的二、三月起,南京各地的鮮花會競相開放,最早開放的有梅花,接下來會有桃花、櫻花、鬱金香、海棠花、牡丹花相繼開放,此時的南京不但氣候宜人,而且花香四溢,景觀可人。
大報恩寺由感恩而生,因知恩而顯,都為報恩而靈,都以推恩而聖,如此是為大報恩聖地。
大報恩寺,一座可能西方社會比中國更耳熟能詳的寺廟,因為寺內一座九層琉璃塔而聞名全球,這座琉璃塔是當時西方描述中國最多的地標性建築,也是當時中國最高的建築,知名度遠高於現在的萬里長城,甚至在安徒生童話中都有這座寶塔的影子。
為了傳承歷史記憶,最終大報恩塔依然建成八面九層塔,高度為93.157米,無論是規模、形制還是長細比都與原塔近似。
大報恩寺前世今生的大型沙盤模型,沙盤給我們展現了明朝大報恩寺的建設場景。大報恩寺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而建,明永樂十年(1412年)於建初寺原址重建,歷時達19年,耗費248.5萬兩白銀,十萬軍役、民夫。對於古代人來說,修建這樣一件猶如藝術品般的佛塔,真是勞財傷民啊,不過事情都是兩面的。
映入眼帘的便是千年對望的時空長廊,踏上步道,腳下七步生蓮,立柱搖鈴輕響,空氣中還有薰香的味道。而長廊盡頭,是玄奘法師的清瘦背影面對著佛陀微笑。
看著這些文物,雖然無法想像出當時大報恩寺琉璃寶塔的雄偉璀璨,但能深深地感受到這座寶塔所經歷的分風雨雨和戰火的喧囂。
這個景是蓮池海會,我不知道我為什麼佛教從內心對我有種吸引,又好像是在指引我。是因為佛教的智慧慈悲還是神靈還是因為對本能的佛教的虔心複雜的情感交集在一起,情結越積越濃,隨時進入心靈的最敏感區域,一碰就醒,一點就著。
大多數人會習慣的用一種文化去了解另一種異質文化。有些時代的產物,如某些XX攻略,這個攻略里你能查到在這裡你可以拍到什麼,在那裡那個時間你可以拍到什麼,然並卵,在這裡,慢慢去感受這裡的一切,用心,用心,用心感受。
存歷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園林,是江南四大名園,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組成部分。其歷史可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前的吳王府,後賜予中山王徐達的府邸花園,素以假山著稱,以歐陽修詩「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
瞻園南門檐下懸有一塊趙朴初先生題寫的「金陵第一園」燙金匾額,傲氣和自信溢於言表,其實也是實至名歸。
瞻園是南京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古典園林建築群,也是唯一開放的明代王府,曾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府邸的一部分,清朝各任江南布政使辦公的地點,太平天國時期為東王楊秀清王府。瞻園疊經明、清、太平天國、民國與當代,和江南多數園林一樣,沿革複雜,園貌歷經變遷。
如今的瞻園大體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的南半部分是「太平天國歷史紀念館」,北半部分是「明中山王徐達史料展」、「清布政使衙署史料展」和「羅爾綱史學館」;西部是園林的主體部分,又分為東(盆景園和水院)、西(西園)、北(北部新園)三個相對獨立又緊密相連的區域。
瞻園景色平淡,若有若無,若隱若現,含蓄悠遠。暗示遊人,美景原來只在一牆之隔、原來別有洞天就在拐角處、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逛逛老宅,老茶館裡聽聽南京白局,再聽上兩段白話故事,你會度過一個悠閒自在的南京下午時光。
對甘熙了解不多,可是甘氏是南京的名門望族,出過很多牛人,提起甘熙的祖先,很多人都知道,在三國劇中,東吳大將甘寧甘興霸。而且最讓我意外的是,這次才知道,原來黃梅戲大師嚴鳳英,竟然是甘家的媳婦,她嫁給了當時甘家的三少爺甘律之,只可惜這段婚姻最後曲終人散,雖然現在的甘家大院依然保留著嚴鳳英的臥房,但早已物是人非。
所有的笙歌琴音收束於一個蒼涼指勢,半壕繁華,亦如空夜裡的上弦,以靜默清涼姿勢與你相對。夢,在影子的廢墟中驚醒,史筆已是飽蘸酣墨,成為一段不可變賣的輝煌。
隨意地,或坐或走。不踩痛沉默已久的石板,也不驚擾爬滿舊牆的古藤。觸摸著新鮮的葉子和花朵,遼闊的蒼涼在人工的培育下煥發新的色澤。鼎沸的人聲與現代的喧囂隔在牆外。牆外是高聳的樓房和廣告牌林立的商業街,牆內是驚不動道不破的庭院深重和一池清水。這個時候,什麼也不需要聲張,只要你輕輕地走過,留下寧靜的思索。
誤入了南京白局(地方戲)的排練場,聽了十五分鐘,南京白局的打擊樂特別有意思,演唱者手執碗碟、酒盅等,並用手上的小鋼棍敲打,十分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