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秦淮究竟有何?古往今來令無數的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和尋訪

2020-01-21     旅行的信仰

品美食、賞美景、訪美人兒故居,來南京必游「十里秦淮」

穿越紅塵華美的霓裳,彈落肩上的塵土和疲憊,就走進了夢中的河流——秦淮河。

走進秦淮河,就想去看看紫燕翩飛的烏衣巷,就想到朱雀橋邊采一束野草花,就想去尋找那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舊時燕。用心反覆閱讀那些青綠的石板,典雅的古橋,斑駁的樹影和古舊的詩句,就會在秦淮河的歷史中,體味出曲曲折折的朝代變遷,明明滅滅的生命變數。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都」。金陵是南京的古稱,也是南京一個比較雅致的別稱。張藝謀電影《金陵十三釵》的故事就發生在南京。「六朝勝地,十代都會」,南京作為朝代更迭和民族發展的見證者和親歷者,既有著獨特的古韻,又有著現代都市氣息。若到南京旅遊,秦淮河風光帶一定不可錯過。


秦淮河,古稱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唐以後改稱秦淮,中國長江下游右岸支流,全長約110公里,是南京地區的主要河道。秦淮河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明,在歷史上極富盛譽,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堪稱「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關於「秦淮」的來歷還有一則歷史傳說。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有帝王之氣升騰,於是鑿方山斷長壠為瀆,入於江,後人便誤認為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為「秦淮」。但是,據地質考察證明秦淮河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天然河流。


歷史上的秦淮河,河道相對較寬。但自從五代的吳王楊行密在長干橋一帶築了石頭城以後河道就開始變窄了,並被分隔成了內秦淮和外秦淮。內秦淮河由東水關人城,經過夫子廟,再由西水關出城與外秦淮河匯合。河流全長約10公里,這就是古往今來令無數的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和尋訪的「十里秦淮」。


"十里秦淮燈火燦,亭台樓榭繞河堤。笙歌弄酒盈朱雀,古籍齊珍滿烏衣"這首詩就真實地反映了這一代當時的秀美風光和繁華市井,歷史上這裡曾是「風華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


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明末清初,秦淮八艷的事跡更是膾炙人口。這八艷分別是:柳如是、顧橫波、馬湘蘭、陳圓圓、寇白門、卞玉京、李香君和董小宛,個個是顏值內涵俱佳的奇女子,她們或才華橫溢、或充滿愛國情義、或愛的驚天動地,是亂世中一道驚艷的風景線。


整條秦淮河很長,沿岸有東水關遺址、秦淮水亭、古桃葉渡、白鷺洲公園、秦淮河畔畫防、夫子廟、聚星亭、文德橋和李香君故居等大小景點,而夫子廟附近一帶最為繁盛,有很多小吃食街,遊客也較多。秦淮八絕」小吃尤為有名,也是這座文化之都中最別具一格的八套小吃,全吃過可以稱得上土豪了。

秦淮河畔憶秦淮,夢裡情懷是秦淮。都說這是個情生情滅的地方,都道這是條讓人萌生遐思的河流。所以註定今生不能與她擦肩而過,所以註定今生一定要與她相約。

秦淮之水依舊靜靜流淌著,不清澈,也不渾濁,不張揚澎湃,也不內斂柔弱,或靜或動,平靜中自有一股靈動之氣,加之有小橋點綴,一切都是那麼恰當好處。

似乎很少有人用心解讀秦淮河存在的意義,甚至有些粗野地把金陵變為是非之地。吳大帝攜家小在此建都,六朝的頻繁更替在此演繹,唐後主留下一江春水的悲嘆,三十萬同胞的血雨腥風……就這樣,秦淮河被無端卷進了各種紛爭中。

樓台依舊, 繁華依舊,而佳人已逝,古韻殆盡,唯有門前水,無語東流。

金粉樓台、槳聲燈影、畫舫凌波,曾經的王謝樓閣依舊,曾經的江南貢院依舊,青樓人去樓空,這些歷史的記憶深深地嵌入了秦淮。秦淮不僅僅是一條河,它承載著金陵古城的滄桑歲月,承載著許多亡國滅家的慨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H6jyW8B3uTiws8K4Yo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