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歲的張藝謀成了近十年華語影壇最高產的導演。
2010年的《山楂樹之戀》、2011年的《金陵十三釵》、2014年的《歸來》、2016年的《長城》、2018年的《影》,2020年的《一秒鐘》,2021年的《懸崖之上》,已經拍好的《堅如磐石》,正在拍攝的《狙擊手》(曾用名《最冷的槍》),以及擔任總監製的《我和我的家鄉》。
算下來,張藝謀導演幾乎每年都在創作產出,不是在拍電影就是在拍電影的路上。
值得一提的是,張藝謀導演在拍電影之餘,還擔當了多個實景演出(比如歌劇《圖蘭朵》)、大型文藝演出(比如2018年平昌冬季奧運會閉幕式「北京8分鐘」節目、國慶70周年聯歡活動)的總導演。
真的,張藝謀導演的勤奮令人敬佩,而他那充沛的精力與體力(演員張譯曾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張藝謀導演每天睡三個小時左右,還堅持運動五公里)則更是令人感到驚嘆!
拍攝《一秒鐘》的時候,他在炎熱高溫的黃沙中淡定自如。
拍攝《懸崖之上》的時候,他在零下四十度的雪地里遊刃有餘。
無論高溫還是嚴寒,再艱難的拍攝環境,張藝謀導演都能從容應對。哪怕經歷疫情的考驗,也阻擋不了他拍攝電影的步伐。
最為可貴的是,即使擁有了很高的知名度與藝術成就,他還是非常願意去挑戰新的題材——《懸崖之上》是張藝謀導演首次執導諜戰題材的作品。
熟悉張藝謀導演的影迷都知道,張導拍過年代題材(如《紅高粱》、《一秒鐘》)、現實題材(如《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都市題材(如《有話好好說》、《幸福生活》)、愛情題材(如《我的父親母親》、《山楂樹之戀》)、戰爭題材(如《金陵十三釵》)、武俠題材(如《英雄》、《影》),但卻沒有拍過諜戰題材。
那麼,張藝謀導演的諜戰片《懸崖之上》,到底如何呢?
我想從七個維度來談一談我個人的觀感。
1、敘事
想必大多數影迷也知道,《懸崖之上》改編自作家全勇先的原創故事。在此之前,全勇先的故事已經被拍成電視劇《懸崖》,由張嘉譯、宋佳、詠梅聯袂主演,是一部在很多觀眾心目中占有重要席位的經典諜戰劇。而這兩個作品保持了一貫調性,但是故事卻沒有完全的聯繫。
劇版故事背景設定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東北,當時的「偽滿洲國」由日本關東軍、偽滿政府、共產黨、國民政府和國外勢力構成了相當複雜的格局,幾位共產黨特工潛入到哈爾濱,與敵人展開生與死的周旋。
囿於電影的時長與篇幅限制,影版的故事必然要做些改變。
張藝謀導演進行了巧妙的改編:四個從蘇聯學習和訓練過的共產黨特工潛入到雪城哈爾濱執行「烏特拉行動」(保護掌握了日本反人類實驗證據的關鍵人物),但是由於叛徒的出賣,行動小組打一開始就落入了敵人的陷阱,為了完成任務,他們不得不在生與死的懸崖之上衝破困境,由此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驗中上演著驚心動魄的諜戰交鋒。
兩個小時的體量,張藝謀導演通過嫻熟的敘事技巧,講述了一個完整且精彩的故事。
他採取了常規線性敘事的手法,但是又在人物層面上鋪設了幾條視角不同的支線(識破了「陷阱」的張譯與劉浩存、不知道「陷阱」的秦海璐與朱亞文、一心想要搗毀行動計劃的反派特務倪大紅和余皚磊),在各色人物展開行為的過程中,推進故事劇情的發展,勾勒出時而緊張、時而危險、時而殘酷的戲劇效果,讓觀眾收穫精彩刺激的觀影體驗。
2、氛圍
氛圍營造之於諜戰題材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如何讓觀眾進入到劇情里,如何讓觀眾為人物捏一把汗,如何讓觀眾看的時候能夠收穫緊張、揪心甚至驚恐的觀看體驗,都與氛圍營造有著很強的關聯。
說白了,諜戰的關鍵其實就是博弈,敵我雙方的較量很多時候並不只是表面的槍火對決,更多是許多不易察覺的心理博弈。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字符,一個記號,一本書,如此這般的細節都能隱藏或暴露一些包含殺機的危險。如何把這種層面的博弈體現出來,就得看氛圍如何營造。
張藝謀導演顯然在氛圍的營造上處理得不錯:漫天飄落的雪花、密密麻麻的樹林、過膝蓋深的厚雪等等融合了雪元素的環境,都被鏡頭描繪得極具蒼茫感與冰涼感,通過「雪」元素營造的肅殺氛圍,讓《懸崖之上》的故事一下子有了驚險的味道;
夜幕下的長街,冰冷的空氣,黑色的衣服與黑色的汽車,加上冷色調的建築環境,也都製造出了危機感十足的氛圍;還有槍、短刀、電刑用具等道具元素的應用,同樣營造了命懸一線的殘酷氛圍,加上極具張力的音樂應用,更添了敵我博弈的緊張氛圍。
3、節奏
張弛有度的節奏控制,也是讓《懸崖之上》變得扣人心弦的一大關鍵。
開場就來一個雪山陷阱下的鬥智斗勇,製造了第一波緊張感;隨之而來的火車上的敵我分辨以及車廂廁所內的驚險打鬥、逃脫,很好地推動了劇情節奏;
之後的巷道追蹤與突圍,延續了緊張驚險的節奏;
到了刑房拷問與暗中保護的環節,劇情節奏稍微慢下來一些,卻激發出更為兇險的劇情張力,徹底勾起觀眾對人物命運的關懷與故事走向的好奇;
再到夜幕下的圍剿、追車、火拚等情節時,劇情節奏一下子又達到了十分明快的地步,將故事推向了高潮。
可以說,張藝謀導演對節奏的把控,讓《懸崖之上》全程都能將觀眾吸引住,在緊張、驚險、刺激等觀感中,體會革命先烈們為新中國所做出的英雄壯舉。
而在影片結尾部分,張藝謀導演有意將節奏緩了下來,在看似平淡的劇情演變中,將對英雄致敬的情感拔高到令人動容的境地。平靜下來去細細體會,能夠收穫一份深沉的感動。
4、色調
在張藝謀導演以往的大多數作品裡,對顏色的運用都偏向於製造強烈的視覺衝擊。
赤、橙、黃、綠、青、藍、紫這七種顏色都曾在張藝謀導演的作品裡得到大開大合式的應用,以致於《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影片給觀眾留下的印象里都包含了顏色的重點記憶。
而在《懸崖之上》里,張藝謀導演將色調集中在了黑、白、灰、藍的運用里,無論是服化道還是場景、環境,都摒棄了過於鮮艷的顏色,而是將畫面落在了前面提及的四個色調當中。
這種處理帶來的畫面效果不僅乾淨利落,也逼出了前文談及的肅殺與危險的氛圍,恰到好處的適配了諜戰題材的主題需求,提高了整個影片的質感。
5、表演
早在當初影片公布演員陣容時,看到有張譯、于和偉、倪大紅、秦海璐、朱亞文、劉浩存、余皚磊、李乃文等演員的名字,就知道這部戲的表演穩了。
可以說,這套演員陣容幾乎是全員實力派。張譯、于和偉、倪大紅、秦海璐、朱亞文、余皚磊、李乃文都是演技實力不俗的演員,而年輕的劉浩存也通過前段時間上映的《一秒鐘》和《送你一朵小紅花》展現了其不錯的表演狀態。
張譯的表演真是體現在了多處細節里,特別是電刑拷問那場戲,遍體鱗傷的他通過對肌肉的調動,呈現出顫抖的樣態,充分詮釋了嚴刑逼供的殘酷,讓人看得都心疼;
于和偉的沉穩老練也在他不急不慢的表演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他本身的角色需求就是帶著隱忍味道的,他的表演恰到好處地傳遞了這份味道,讓人物變得十分立體;
還有倪大紅,渾身是戲,一個眼神就足以「殺」得人毛骨悚然;秦海璐、朱亞文、李乃文的表演則中規中矩,演技都在線;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余皚磊的表演,他不僅製造了一定的喜感,還傳遞了特務的那份冰冷。
6、動作
不得不說,《懸崖之上》的動作戲著實有驚艷到我。
作為諜戰片(而非《碟中諜》、《007》、《諜影重重》那種酷炫特工大片),往往都會比較重文戲——畢竟都是暗流涌動的博弈,動作戲則篇幅不算太多。《懸崖之上》雖然沒有過分放大動作對決,但是裡頭編排的動作戲幾乎都很精彩。無論是雪林中的反劫持,還是火車廁所內的打鬥,亦或是巷道里的追捕與擺脫,都拍得很有看點。
特別是黑夜裡的汽車追逐與槍火對決,處理得酣暢淋漓且富有勁道,看得十分暢爽。
7、情感
如我所期待的那樣,張藝謀導演雖然講述的是一個諜戰故事,但最終的內核還是會落到情感之上。我不認為這是一種古板的創作套路,反倒覺得:就應該鋪陳情感脈絡,就應該傳遞情感內核,就應該升華情感。
無論是片中鋪陳的革命夫妻的情感還是年輕男女的愛情,亦或是兄弟戰友情,還有戲份不多但也足夠動人的親子之情,都給影片提供了驚險之外的溫情。
這種看似個體化的情感線條的設定,實際上也是為了烘托更為宏大的情感:張譯飾演的張憲臣、秦海璐飾演的王郁、朱亞文飾演的楚天、劉浩存飾演的小蘭,他們每個人本身也都是父母、丈夫、妻子、愛人、兒女,但是在國家面臨危難的時刻,在為國家尋找黎明的時刻,在面對強敵的時刻,他們的個體情感都會升華到家國情感,他們的視死如歸,他們的自我犧牲,都凝結成了最觸動人心的、足以稱得上偉大的情感!
所以,當張譯駕駛著反派特務的汽車視死如歸地沖向敵人那一幕出現時;當朱亞文奮不顧身沖向去保護王郁時;當劉浩存用瘦小的身軀對抗強敵時,作為觀眾的我會生出陣陣感動。
正是這樣的時刻,人物身上綻放出英雄的光芒,令人肅然起敬!
當我們試著想想,那些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為國捐軀的革命先烈們,他們曾經所面對的要比電影里的戲劇橋段更為危險也更為殘酷,但是他們卻甘願冒著生命危險前赴後繼地去做出奉獻甚至犧牲,這樣的英雄們,是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感恩的。
「我要你活著」、「活著的去找孩子」、「我們都沒有好好告別」,這些動人的台詞背後,都包裹著這些英雄內心最純真的情感表達。
張藝謀導演依然是一個極具人文情懷的導演,他願意在諜戰故事中托出這樣的情感,願意用平緩的節奏去升華類似的情感,這樣的創作理念同樣值得敬佩。
看完《懸崖之上》,我們又會不禁想起那句動人的話語: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我們該如何感恩那些為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
通過電影表達懷念與敬意,讓世人不要忘記。
PS: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均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X4k63gB9EJ7ZLmJvTS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