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上善若水」,去除偏私之心,容納世間之事。
一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意識不到自身出現了問題,這個才是最糟糕的,因為意識不到,所以談不上改正,連最起碼的認知都沒有,更談不上收斂。
《道德經》中說:
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只看見自己的人不能明辨事理,自以為是的人辨不清是非,自我誇耀的人顯不出來功勞,自高自大的人是不能長久的,這樣諸多的行為都是聖人最排斥的噁心行徑,而且以道心修養自身的人,是永遠不會做出這些事情的。
一個人的認知,會跟隨他所處的環境與立場,包括自身的思維而產生局限性,所以當一個人無法認知自身的問題,反而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才是最正確的時候,這個時候反而是最大的一種錯誤。
一則會惹來別人的厭惡,因為他的自高自大讓人排斥,二來也會讓自己止步不前,因為自以為是過度執著的頑固不化,看不見自己的問題,更談不上進步與突破。
孔子曾經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就是包羅萬象的意思,包容身邊的異己,「比」就是經常將別人和自己做比較,容不得別人有不同的地方。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拿自己作為標準,希望別人和完全和自己一樣,一旦有一些不同於自己的觀點和狀態就過度的排斥,這就是一種小人「偏私」的作為,這樣的人就是一種過度自以為是。
我們之前都聽過這樣一個歷史事件,就是漢末魏初時期的管寧和華歆,兩人的故事流傳已久。
有一次,鋤地的時候看到有一塊金子,因為華歆把金子拾起來查看,仔細想過之後又把金子丟棄,就被管寧認為見利動心。
又有一次,兩個人一起讀書,外面十分熱鬧,華歆只是趴在窗戶上往外看了一下,管寧就認為華歆貪慕虛榮,還把蓆子割開。
這一個故事被很多人津津樂道,故事中的主角管寧也因為「品德高尚」而被人稱讚,但是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事實並非我們所看見的那樣。
據史書記載,華歆離開管寧之後,後來就入仕為官,始終廉潔奉行,受曹操徵召為官,「賓客舊人送之者千餘人,贈遺數百金」,很多人知道之後就來為他賀喜,還贈送百金,華歆推辭不過,就暗暗在禮品上做上記號,後來又逐一送還。
魏文帝時期,華歆官拜相國,也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得到的俸祿大多也接濟了窮苦人家,而自己也非常貧困。
最重要的是兩個人絕交之後,華歆並沒有因為當初管寧讓自己難堪而生氣,反而向朝廷推薦管寧,想讓管寧入仕途,為國出力,但是管寧拒不接受。
管寧雖說自身的品質優秀,能夠奉行品德廉潔端正,但是卻因為過於頑固不化,不能接受身邊的「異己」,也給自己的人生豎起了無形的屏障,更談不上人生成就。
空有「詩書氣自華」,也難能發揮其成,這也是不懂通權達變的缺點,不能容納與自己有區別的人,過度排斥,反而是一種心胸狹隘。
而華歆不計較管寧當初給自己設下的難堪,反而推薦管寧,這倒是一種心胸坦然。
《菜根譚》之中說:
縱慾之病可醫,而勢理之病難醫;事物之障可除,而義理之障難除。
放縱慾念的毛病可以醫治,而事理上頑固不化卻難以糾正;一般事物的障礙還能夠排除,但是義理方面的障礙卻難以化解。
一個人最怕的就是頑固不化,所以永遠要記住,不要總以自身為中心,不要刻意排斥那些看似與你不同的事情,能夠做到通權達變,容納不同的觀點,不同的人在自己身邊,才是成就功業的根源。
從古至今,任何一個有大作為的人,他的手下一定是容納了各色人等,最終才能建功立業,而不是單獨的去挑剔偏向於接近自己的人。
正所謂說「上善若水」,讓人生有如水一樣的寬廣胸懷,容納人生的千姿百態,才是最好的狀態。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