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路不走」:因果就是規律,要懂得透過表象看因果。
01、
《道德經》有這樣一句話: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
勇敢到膽大妄為就會遭到傷害,勇敢而不逞強就會保全性命。
一個人的勇敢,需要在自己「可控」和「應該」的範圍之內,如果超出了自己的範圍就會遭到禍患,所以,一個人應該知道自己的範圍和界限在什麼地方,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天道》這部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句話:神就是道,道就是規律,規律如來,容不得你思議,按規律辦事的人就是神。
這部電視劇根據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其中充斥的皆是儒釋道的智慧,講述的也是一個人「見相非相,即見如來」的智慧。
而在豆豆的另一部小說《天幕紅塵》中,對這個智慧又做了更深的解讀,並且提出了另外一個新的概念,叫做: 見路不走。
所謂 「見路不走」,就是做自己應該去做的事情,放下那些想去走而不應該去走的路。
《天慕紅塵》有這樣一句話:見路不走,不是讓你跟別人一樣,也不是讓你跟別人不一樣,它不以一樣不一樣為判斷,讓你立足自身的條件,以自身的條件可能為判斷。
你去做任何一件事情,即便看到有人在這個路上有成功的例子,也不要盲目順從和模仿,而是按照你自己的條件本性,去做你應該做的事情。
即便你想到達某一個方向,也要根據你的本身的狀態去做事,「路」就是成功者的經驗和方法,路管不管用不用懷疑,因為已經有人走成功了,這證明就是管用的路,但是你能不能用,這就很難說了。
所以,你看到你認為可以走的路,也不要盲目順從,不要拘於經驗和教條,要看因果,「因」就是自身的條件,「果」就是你想追逐的路。
正所謂說 因果就是規律,什麼條件產生什麼結果,一個人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就是讓自己的勇敢控制在不妄為的標準之內,否則就會受到傷害。
02、
曾經有一個人想得到國王的賞識,便問別人:「怎麼樣才能得到國王的賞識呢?」
有人就跟他說:「如果想得到國王的賞識,你就必須時時效仿國王的舉止。」
有一天,這個人就來到國王面前,剛好看到國王一直在眨眼睛,他就模仿國王,不停的眨眼睛。
國王看了特別疑惑的問他:「你是眼睛生病了,還是受風寒了呢,為什麼不停的眨眼睛?」
他就回答說:「我的眼睛沒有問題,也沒有受風寒,只是想得到您的賞識,我剛才看到您眨眼睛,所以我故意模仿您呀。」
國王聽了特別生氣,立刻叫人對他施於刑罰,並且下令把他趕出去了。
世俗之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自己想要達到某種目的的時候,他看到的都是表象,所以模仿的都是表象,自己所有的動作和方式,都是在仿照一種表象去進行,而他們卻忽略了「這種形式是否適合自己」以及「這種形式背後的因果關係」兩個條件。
如果你只是用一種表面形式化的方式,想達到別人通過因果規律形成的狀態,就不可能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這個道理就和東施效顰的故事一樣,有一天西施走在路上,因為胸口痛就捂著胸口,別人看到之後被西施的美貌吸引了,都駐足觀看。
這個時候東施看到了,誤以為西施的美是因為捂著胸口,於是效仿西施也捂著胸口,但是她並不知道自己的樣貌醜陋,這個時候她又做出做作的動作,結果更可笑了。
如果失去了事情本身存在的因果規律,而一味的模仿表象,最後只會鬧出笑話。
秦始皇平定天下之後,擺酒設宴,大肆慶祝,向群臣徵集治理天下的建議。
丞相李斯說:「三皇五帝的制度從未重複,從未互相因襲,但是各自得到了治理,不是後代一定要和之前相反,而是順應時代變化去治理。」
每一種環境和每一件事情背後都有特定的因素,你要做的是透過表象看本質,找到背後的因果規律,順著因果規律去行事,而不是違背這些因素,建立自以為是的秩序,這才能符合「勇敢而不妄為」的狀態。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