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剛大夫
高科技的產品非常多,如果您花近萬元買了一款高端手機而只是會接打電話,只能代表有幾種可能:
您很有錢;
您老了;
您虛榮心比較強;
您不善學習......
------否則,幾十元的「老年機」更好,那傢伙充電一次可以用半個月,比您這個強悍!
瞬感血糖儀也算是高科技產品了,不過價位還比較低端而已。
不用頻繁扎針,就能隨時獲知葡萄糖(血糖)數值,太方便了!這成為很多糖友初始使用它的初衷。
使用當中,發現它的這種功能很好:能夠預知未來的血糖走向。
那個箭頭提示的就是「血糖趨勢」,即後面一段時間內血糖是要上升,還是下降,還是持平。
如果您使用胰島素泵,當看到快速上升的「箭頭」,您可能就會提前先給一些胰島素,或者自己先去「運動」降糖;如果您看到血糖已經是4.0mmol/L,箭頭還是「驟降」,您肯定就會想到提前加餐,以防治真正低血糖的到來。如果是運動前或洗澡前發現這個情況,那會減少多少「尷尬」事啊。
瞬感,給我們帶來的葡萄糖數值,可以用一條線來表示。平穩如線當然是更好,但是生活的「溝溝坎坎」總會留下記憶。喝粥相比吃米飯,血糖曲線的不同也會躍然紙上。是小山坡還是高峰或是懸崖峭壁,都會為您展現。
在這個曲線視野中,它還有個「藍色」的安全區。超過上限的「高峰」以及低於下限的「窪地」都會用紅色警示您,要重視這些時候的血糖,那是警戒值。
但是,瞬感提示給我們的絕對不只是這些。
看看我還能分析啥?
大家都知道,瞬感不是血糖監測,它是組織液中葡萄糖的反應,和實際血糖是有一定時間上和數值上差距的。但這種差距還是有一定相關性的,即,血糖高低不同,這條曲線也會隨之變動。
這個表大家可能沒有看過。我有。
「預評估A1c」-----如果平時血糖都能接近這2周的血糖結果,這就是預計糖化數值。這個數值,可能會因為瞬感與實際血糖的誤差而有所變異,僅可以作為參考。
「隨機可調的高低值」-----瞬感裡面是可以隨機設定高低值的,這個高低值之間就形成了大家日常看到的「藍色區域」(見上一個圖)。這個高低值的設定,大家可以參考個體化的血糖控制目標,比如老年人就可以設定為10----5,如果是年輕人就可以設定為9---4,甚至8--4。
設定這個高低值的時候,大家應該參考一下瞬感的誤差值。
我一般會建議在佩戴它24h後,要至少監測一天三餐前和睡前血糖,計算一下瞬感和實測血糖之間的差距,然後根據這個差異,適當調整「高低值」。比如,實測血糖是5mmol/L,而瞬感顯示的是4mmol/L,那麼您本來想設定的「10---5」的高低值,就可以調整為「8---4」。可以按照比例增減。(大家在進行差異對比的時候,儘量選擇三餐前、睡前,而不要選擇餐後峰值前後的血糖)。
設定高低值的意義在於上圖中的「分數」。它提示我們監測到的數據中,有多少是超標,有多少是在目標範圍內?即:單位時間內血糖達標比。傳感器中有出廠設定的「高低值」,但是,如果用它作為評估達標比值,就會因為測量結果的誤差而出現很大的差異。而根據矯正值調整後,意義會更大一些。
這個結果真的很重要!
「數據採集信息」中顯示的是有沒有漏掉血糖數據。瞬感是有8小時掃描建議的,如果超過8小時沒有掃,傳感器記錄儀中就會缺少相關數據。
在這個欄里,一個信息是「每日掃描次數」,如何看待這個次數呢?陳剛大夫是這樣看待的?很多糖友每天可能會掃幾十次,看似無他,實則「心病」。現在又有一款「旺旺」產品上市了,它就是看著血糖的,高了低了都會報警,還有遠程監控報警功能。讓很多孩子家長可以放心睡安穩覺了,也減少了頻繁掃描的「潛在壓力」,更不用擔心會漏掃。
很多糖友,因為瞬感而「寢食難安」,那可能是頻繁掃描與血糖恐懼的結果。
這種表格是「日趨勢圖」,是14天血糖記錄的小匯總。
圖中有三調粗細不一的曲線,最細的那一條,是均值「中位線」,顏色較藍與較淺的那兩條則代表著一定的血糖範圍,這兩條的粗細程度則代表著14天中不同時間的血糖波動。
如果從上圖的整體血糖來看,上述三條線展示的是:患者夜間血糖很好,平均在5--8mmol/L左右;有一定的「黎明現象」,在早上6點後逐漸升高,應該追問患者早餐進餐時間,如果是6點左右進餐,就正好與圖合拍;患者早餐後血糖升高是一天中的重點問題,尖峰時間在上午10點左右,均值大於10mmol/L,是血糖超標的重點時間段;三餐後血糖中,以早餐後血糖最差,晚餐後血糖最好,中餐後次之。應對這種血糖變化,應該追問患者早餐的品種、數量、結構等等,是不是飲食過於簡單?進餐速度是不是過快?最後考慮的才是藥物問題?
上面這個圖,是患者剛開始佩戴5天後的「快覽圖」。
我告訴他,「您先帶5天,我看看血糖問題,先調整一下,看看是否有改變?」開始的5天內,他的目標範圍內百分比只有68%,調整後升高到了80%(裡面還有前5天的不良記錄呢。如果排除,後面9天的數據中,目標範圍內百分比應該高於80%),血糖均值從原來(前5天)的9.1mmol/L下降到了8.3mmol/L(整個14天)。
他有在外面吃早點的習慣,早餐一般比較單一,油條豆腐腦或小米粥,蔬菜很少。二甲雙胍和格列奇特緩釋片都是早餐後吃。要是讓幾十年的喝粥習慣改掉,真的有點殘忍。我告訴他,儘量早去5分鐘,放慢些吃飯速度,二甲雙胍和格列齊特緩釋片都改到早餐前吃,而且要提前半小時以上。所有的藥物劑量不變。
在看待曲線「粗細」上,我告訴他,主要是分析血糖的波動。藍色曲線越粗,波動越大。如圖,他的血糖波動主要也是在上午,我告訴他這可能就是喝粥和喝豆腐腦的差異。中餐後和晚餐後血糖波動相對要小一些。夜間波動更小,沒有低血糖。
下面這張圖也是介紹血糖波動的。
這張圖只是假設了「中位數目標」,它是按照糖化血紅蛋白7%,假設的血糖中位數是8.6mmol/L,然後再用血糖曲線比對。更加明顯的看出,早餐後是血糖超標與波動的重要時段。
數據給我們提供的,還有:每日日誌。它會將傳感器中記錄的14天葡萄糖曲線展示給大家,還有隨機掃描的葡萄糖結果。
在分析這個日誌的時候,首先我會給患者一張日常生活記錄表單,尤其是飲食問題。
對於生活方式疾病,「管住嘴」真是頭等大事。
醫生會根據患者的信息,制定糖友的「個體化飲食」方案。但是,豐富多彩的人生之路,怎能處處都是「設計出來」的?就和面對一個喝粥都喝了一輩子的老年人,您怎能狠心不讓他喝粥,再說,她可能已經沒有沒有牙了-----這不是個例。
「以患者為中心」的治療宗旨,就是在醫生制定的「大框框」方案中,患者能夠更好的做到哪些?或者在患者能夠做到的最大程度內,醫療幫助能否做得更好?
分析「每日日誌」也是有順序的:
首先要看看低血糖的有無?如果有,是什麼時間?然後查看這個低血糖與進餐的關係,順帶問問運動是否有特殊增加?如果這個低血糖又一定的規律性,那很可能就是藥物調整的時機。
其次再看看有沒有嚴重高血糖?要幫助患者分析高血糖的原因。同樣的治療藥物下,血糖的波動更多的提示是生活方式的因素,最重要的就是飲食。如下圖:
13、14、15日三天的血糖都還可以。但是13日早餐後血糖明顯差於14、15日兩天。經過詢問,13日早餐是油條加粥,14日早餐是油條加豆腐腦。15日早餐也是油條加粥,只是這天是周末,時間充足,如我所說:喝粥放慢了速度----這就是問題的解決之道。
14日晚餐後血糖略高,原來是中秋過節,晚上外出吃的火鍋,肉多了一些,活動也少。
血糖在那,不會無緣無故。
14天的瞬感佩戴,絕對不僅僅是擁有了一個時刻報警的「衛士」,它還可以用於我們整體血糖的評估,為精準藥物調整提供依據,它更是分析、檢驗和提高糖友自我管理能力的工具。
當您很想喝粥,又知道了如何喝粥血糖也很平穩的時候,生活才會更加美好。此時,這個14天400元左右人民幣的「黑科技」才是發揮了它更高的價值。
千里馬在,伯樂更重要。
十一在即,祝福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糖尿病友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