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趨勢專家: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潛質?做到這一點,勝過名校畢業

2019-08-22     職場咖啡廳
分類丨自我管理、勵志、職場
字數丨2600字,閱讀約5分鐘

在面試、交友甚至相親時,你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潛質?

畢業於985,211?研究生或博士學歷?名企工作經歷?收入多少?顏值和裝扮?

這當固然都沒錯,卻都不是一個人最根本的屬性。

在全世界最受歡迎的TED演講中,趨勢專家丹尼爾·平克指出,人類一切行為的驅動力,都可以分為三種,要判斷一個人的發展潛質,只要看他是靠哪種「內驅力」在行動,就能夠精確判斷。

因此,一個人即使是學霸、家庭環境優渥、工作令人艷羨,也可能只得「60分」,而另一個人,即使出身貧寒、身無長物,卻可能擁有100分的潛能。

在《驅動力》中,美國副總統發言撰稿人丹尼爾·平克指出,有3種驅動力驅使著我們的行動,分別是:

  • 第一種:生物性需求。
  • 第二種:外在的獎勵或懲罰。
  • 第三種:內在動機。

第一種驅動力是生物本能,人人都有。因此,人與人是真正區別,就在於他是靠外在獎懲驅動,還是內在動機驅動。

無論在家庭教育還是社會職場中,最常見的驅動力都是第二種,簡單講就是蘿蔔加大棒。

「這次得了100分,父母表揚你;下次得了60分,辱罵加失望。」

「KPI完成了,提成加獎金;KPI沒完成,扣你多少錢。」

短期的獎勵會激發動力,但是這種機制是有成癮性的,激發本身的頻次和力度,只能不停的變大,不能停止或變少。

一旦激勵停止,一個人就會缺乏動力完成本來的工作。

而且,當一個人習慣性地受外在獎懲驅動時,就如同提線木偶,容易被操縱,也難以自發的把工作做到更好。

其實,在社會上真正成功的人,都是有內在動機的,也就是「有方向、有油門」的。

每天促使你起床並撐過一天的動力是什麼?是上班賺錢,還是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果你的回答是「迷茫」,那麼可以嘗試著用「第三驅動力」來調動自己的人生積極性。

第三驅動力,就是把一件自己選擇的事做好的內存慾望。它有其三個核心要素:自主、專精和目的。

1、拓展工作的「自主性」

在卓別林曾在電影《摩登時代》中,有一個很經典的情節:作為一個擰螺絲的工人,他每天重複地完成著機械性的勞動。根本不需要動腦子,螺絲來了,擰一下就完成。這樣的工作,干久了誰能不煩呢?

事實上,大多數的工作都是重複的、枯燥的,為什麼?因為整個過程都缺少人的自主性,要想成為有內驅力的人,就要增加「主體性」:

工作內容自主、時間自主、方法自主、團隊自主。

公司不會變,領導不會變,同事不會變,因此能變的只能是自己。

工作時,不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兵」、「螺絲釘」、「任務NPC」,而是「玩家」,即便選擇不了工作內容,也能選擇面對任務時的態度和方法。

喬布斯曾經做過這樣的一段演講:

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里。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工作的時候,忘卻一時的得與失、成與敗,而是切實的學習技能和充實自己,這就叫做有「自主性」。

2、提升工作的「專精度」

研究表明,在美國,有超過50%的員工對工作不投入,有接近20%的員工極其不投入。在更多國家,甚至只有2-3%的勞動力,對工作高度投入。

意識到自己並不投入很簡單,改變現狀卻並不容易。為什麼?因為專精的工作,有時候會帶來改變的痛苦、失敗的打擊和一時放棄的自責。

其實,成為一個「專精」的工作者,並不是達到完美的標準,而是一個不斷完成各級挑戰,讓挑戰由易到難的過程。

打個比方,很多人都有過沉浸遊戲的體驗。別說通宵了,通周末,通黃金周都能做到。

玩遊戲的人,為什麼能夠那麼專注地提升自己遊戲人物的等級,一邊氪金一邊覺得收穫滿滿呢?因為遊戲是即時反饋的,它不時給你金幣和經驗獎勵,而且過關的難度適中,只要專心一點就能完成。

當我們注意力集的時候,就進行了令自己感到愉快的「心流狀態」,忘記外在的一切煩惱。

讓自己成為一個「專精」的工作者,就是給自己的工作設置合適的挑戰難度,並且一關關的達成它們。

現在,假設你的工作能力一般,同事小李的工作能力比你強,處處壓你一頭。那麼,就可以理解為他的遊戲等級是10級,而你是5級。

他用的遊戲道具是砍刀,你的道具是卻一把菜刀。

這時候,你要提升自己的人物等級,就要思考自己有哪些可以提升的工作技能點,然後給自己適合強度的訓練。

拿著菜刀的時候,只能選豆腐啊、蔬菜啊之類的任務來做,等等級提升了,道具升級了,再挑戰野外殺怪等更有難度的工作。

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每年都會給自己制定一個可以量化和檢驗的目標。

比如,有一年,他的目標是學習中文,結果年末就達成了「能夠用中文演講」的指標。專注、設置難度與目標,充分調動內在驅動力,讓他做到了別人難以完成的事情。

3、超越眼前的「目的性」

你或許聽過三個砌牆工人的故事,一個人經過建築工地,問三個工人你們在幹什麼?第一個工人回答:「我正在砌一堵牆。」第二個工人回答:「我正在蓋一座大樓。」 第三個工人回答:「我正在建造一座城市。」

這樣的三個人,每天乾的是同樣的工作,心態和幹勁卻是完全不同的。

我還聽過一個真人真事:一個工作多年的老警察對新人說,「無論什麼時候辦案子,對於當事人而言,都是一輩子的大事,要認真對待。」

這句話一直深深印在這個新人的腦海中,讓他在工作時常懷敬畏之心、常存憐憫之情。

事實上,真正讓人燃起內驅力的人生目標,一定是能夠超越個人短期利益的目標,是基於渴望而不是滿足感的目標。

從阿里巴巴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到小米的「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華為的「更美好的全連接世界」……

能「成事」的公司都是如此,能「成事」的人,也是一樣。

你在人生中,願意為何而奮鬥呢?

在《世界是平的》中,弗里德曼說過,未來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是驅動力的競爭。除非我們擁有源源不斷的創造力,以及適應變化的能力,否則必然會被職業世界慢慢淘汰。

其實,發掘自己的內驅力並不難:自主、專精和目的這三個要素,就像一張凳子的三條腿,自主和專精可以支撐,但為了平衡,目的還要提供有價值的內容。

只有走出獎懲所限的「60分人生」,才能為自己去追求更好、更多。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職場人,頭條簽約作者。
我堅信「腦內千山萬水,不如腳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難題,而是想像。
通過閱讀、理解和嘗試,能夠幫助我們走出人生的重重迷霧。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共同探討職場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7hKvGwBJleJMoPMOO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