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是怎麼把消費者忽悠瘸的?不能說的秘密,全都藏在「價格」里

2019-08-20     職場咖啡廳
分類丨銷售、營銷、消費心理學
字數丨2300字,閱讀約5分鐘

為什麼,同樣是皮包,愛馬仕能賣到配貨價十幾、二十萬,國產品牌只能幾百?

為什麼,每次剪個頭髮,就會被忽悠著連染帶燙,最後又辦了一張充值卡?

為什麼,咖啡店、奶茶店的菜單上總有那麼多選擇、還要區分大、中、小杯?

其實,一切的玄機,都藏在商家秘而不宣的「定價」策略中。

商品的價格不僅僅只是數字,它還蘊含著人類心靈的奧秘。

在《無價》這本書中,行為經濟學研究專家威廉·龐德斯通,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了「價格」。

理解了書中講述的原理,我們就能夠知道,價格究竟是如何產生的?作為商家,如何利用定價策略來獲利?作為消費者,如何規避無處不在的價格陷阱?

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說,《無價》是這樣的一本書,如果可能的話,你會希望你是全世界唯一一個讀到它的人;如果不能的話,你會希望全世界都讀過它。

首先,我們來看看,價格是如何產生的?

事實上,產品的定價和「實際成本」沒有必然關係,卻和購買者「設想的成本」密切相關。

而這種設想受場景、心情等因素影響較大,商家正是利用這些因素,操控著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我們如何去預估一件商品的價格?

靠心理上的「錨定效應」: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

通俗講地,錨定就是我們的心理預期價,我們會根據知識、已購產品價和認為他人相信的價格等因素,來限制這個「錨點」的範圍。

對於自己熟悉的事物,如蔬菜水果,我們能夠輕鬆錨定它的價值;但是,當遇到自己並不熟知的領域時,錨點就很容易被商家操控。

比如,你走進一間裝修精緻的奢侈品店鋪,無論是水晶吊燈、厚地毯,還是店員打量你時犀利的眼神,都在強烈地暗示著這裡的消費水準,讓你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

一個成功的商家,會利用各種手段催眠消費者,讓他們甘願給出高價;而一個精明的消費者,而能看穿所有詭計,只選擇自己真正喜歡、定價合理的商品。

商家是怎樣利用「定價策略」來獲利的?消費者就該明白哪些坑呢?咱們來盤點一下:

1、利用「渴望省錢」誘惑你

一般來說,消費者對自身實際的能力,總是有高估的傾向,對於靠「實力」省錢,又總是有強烈地衝動。

  • 比如說,明明知道自己的食量有限,每當看到自助餐時,就想再拼搏一次、把付出去的錢吃回來;
  • 高估自己打電話或上網的需求,買下昂貴的話費套餐;
  • 高估自己健身的熱情和時間,買下高價的包年卡,結果一年也沒去幾次。(教練,請珍惜你在健身房見到我的機會,因為它很可能就是我餘生中的最後一次。)

商家利用這一心理傾向,去說服高價買下你其實用不著的過量服務。健身房小哥宣稱:「次卡100元,年卡只要3000元喔,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你心裡一算「誒?3000元一年,平均一個月就250,一個月只要去3次就能夠回本了,划算啊!」,結果,辦了以後並沒有去。

再比如,雙十一、六一八時,商家免費發放300-30的購物券。明明只要買100的東西,為了用掉那30塊的購物券,讓無數女同胞消耗了多少腦細胞?

但大家都樂此不疲,問其原因時說:「我是敗家娘們?為了省錢我有多努力你知道嗎???」

折扣券就是商家催眠你的魔咒:用270元的價格,按原價買東西,與用300元的原價及30元優惠券買東西,雖然買的是同一件東西,但感受完全不同,因為人們只會愛上「努力省錢」的自己。

2、利用「厭惡損失」搞定你

「消費100隻送A,消費500送ABCD。」
雖然ABCD對我都沒有什麼用,但是家人可能喜歡吧,未來也許有用呢?
如果我只消費100,就意味著我損失了BCD啊!有點不願意。

厭惡損失心理,是指損失帶來的傷害遠遠大於獲得同樣東西帶來的喜悅,而人們常常為了避免損失而願意付出更高的代價。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為了湊單包郵,什麼東西都願意買,多貴都願意往上湊。

畢竟,失去的感覺實在是太難受了。

商家利用「厭惡損失心理」,誘發人們產生害怕失去、規避損失的情緒,從而操縱價格。

網際網路平台大小V賣課:「網絡課程限時銷售,前100名下單,享原價100元的折扣價10元。」

購物主持人會強調:「今天出售的商品,不用9998,也不用998,只需98就可以購買,還額外贈送您ABCDEFG。」

不買錯過1個億有沒有?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

3、利用「中庸心態」操控你

只要商家給出參考,消費者就會不由自主地以這個參考為基準,判斷其它價格。利用好這點,商家就可以隨意操縱消費者。

比如:在「普通貴」的商品旁邊,擺放「超級貴」的商品,就能增加「普通貴」的商品銷量。

如果你想促銷一款800元的鞋子,就是在旁邊放幾雙1200元的鞋子,消費者一看,「這雙鞋比旁邊的那幾雙貴的,也不差什麼,卻能便宜那麼多,買了!」(有種被偷窺了的感覺,累覺不愛。)

這是因為,人們大多傾向於避免極端。當選擇眾多,感到難以確定的時候,人們會避免購買價格最貴或最便宜、質量最好或最差、型號最大或最小的物品。

因此,就輕易掉入了商家設下的消費陷阱中。

在商家與消費者的心理博弈中,消費者是弱勢、易被操縱的。

任何形式的減免價格,只不過是慫恿顧客對低價開展荒謬的追求,讓他們付出超乎本意的價格。

同樣的一瓶紅酒,出現在平價超市裡,會讓人覺得普通而廉價;但是,它只要被擺進了高級酒吧,就會鯉魚躍龍門,賣出與環境相稱的高價。

在這個過程中,酒沒變、人沒變,只有環境變了。環境線索引發情緒,而情緒最終影響了人們的行動。

因此,哪怕是極為簡單的經濟決定,人的心理狀態都是關鍵。

對於定價者來說,成功的銷售就是引發消費者的幻覺;對於消費者來說,真正的省錢,是走出商家給你設置的幻覺陷阱。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職場人,頭條簽約作者。
我堅信「腦內千山萬水,不如腳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難題,而是想像。
通過閱讀、理解和嘗試,能夠幫助我們走出人生的重重迷霧。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共同探討職場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7dMu2wBJleJMoPMOy0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