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瀏覽網頁時,看到一則南京某中學弒母的新聞,心痛不已!母子間有多大仇恨,讓孩子舉起菜刀砍向自己的母親呢?我們先來簡單梳理一下該事件。
11月12日晚十點,南京一所高中高三學生李炎冰(化名)下晚自習回家,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母親謝蘭對他進行說教辱罵,李炎冰忍受不了,情緒激動,便拿起家中「三把菜刀」,「砍殺、捅刺」母親,致其無法動彈後,他換了身衣服,到一位同學家借宿一晚。
第二天早上六點多,李炎冰到校後,向老師講述了昨晚發生的事情,並在老師的辦公室撥打了電話要求自首,警方到達李炎冰母子所租住的房屋內,發現其母親已經死亡,李炎冰被警方控制。
而就在兩個月前,李炎冰在月模擬考試中,因排名進步了300多名,受到學校的嘉獎,被評為「進步之星」,如今他卻殺死了自己的母親,令人唏噓不已。
焦慮讓親子關係扭曲變形
近年來,類似的案件時有發生,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到底是什麼導致了親子關係變得血淋淋呢?焦慮或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焦慮並非個別現象,而是一種普遍現象。
2018年9月,智課教育聯合新浪教育在京發布並解讀了《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結論顯示:2018年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為67點,整體處於比較焦慮狀態。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兩個孩子一個讀小學,一個上幼兒園,但凡家長在一起,討論的話題都繞不開學習,本以為我是一個比較淡定的家長,可長期與家長們在一起,我也會被這種焦慮裹挾,這種焦慮是可以傳染的。
那麼,家長為什麼焦慮呢?這些年中國的社會環境變化之大,經濟發展之快,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每個人都會感到強烈的緊迫感,生存的壓力就已經讓成年人焦慮不已了,教育又增加了重重的一個砝碼。
《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指出,近半家長可接受的教育花銷為家庭收入的40%,可見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實際上有些家庭對教育的投入遠不止40%之多,甚至可以說是賠上了身家性命。
我生活在河北的一個小縣城,因距離北京和天津非常近,被稱為「北三縣」(廊坊市下轄的三河、香河、大廠),因為河北的高考考生多,難度大,很多家長都會想辦法把孩子的戶口遷到天津,在這個過程中要花費數十萬,乃至數百萬。
我的一個鄰居,她是一名教師,今年將女兒送到了天津的一家私立學習讀書,買房遷戶口花了近百萬,到了那裡之後,她發現初中的學生補課非常瘋狂,每小時200元,已經是最低的補課價格了,她左右為難,為了孩子讀書,她已經勒緊褲腰帶,現在別人家的孩子都在補課,咱家的孩子不補,不是落下了嗎?可是補,從初中到高中畢業,少說也要30萬起步。
我的一個同學,他兒子和我家沛澤一樣大,讀小學四年級,去年花了190多萬在天津買了房,他老婆的戶口已經遷過去了,就等把房子裝修好,將兒子戶口也遷過去。看上去一切很美好,實際上他連買房的首付都不夠,四處借錢湊齊了首付,不知道這綿綿無絕期的貸款要還到什麼時候啊!聽上去就讓人心累。
有付出就渴望回報,付出越大,渴望的回報越高,這是人之常情。當我們為孩子付出了精力、財力,自然希望孩子能夠變得優秀,一旦孩子達不到父母的預期,焦慮感就會油然而生,親子關係也會變得不和諧。
以李炎冰弒母案為例,他的母親謝蘭是一名老師,在學校附近的小區租房陪讀,他的父親在江北上班,平時極少陪伴,只有周末才會過來。為了孩子,夫妻兩地分居,母親親自陪讀,而李炎冰卻沉迷遊戲,對於母親謝蘭來說,她內心是怎樣的感受?當付出得不到回報時,母子之間的戰爭也就爆發了。
環境也能導致焦慮
我有一個朋友,早些年她把房子買在了北京通州,樓下的阿姨們聊天時,說的最多的就是「你家孩子在哪裡上班」。後來,朋友將通州的房子賣掉了,去了海淀,在中國農業大學的東校區附近買了房。她說現在樓下的阿姨說的最多的就是「我家孩子出國留學了」「我家孩子去美國了」等等。
我講這個故事是想說明一個道理:環境真的能影響人。所以,不是孩子學習好,家長就不焦慮,而是要看所處的環境。
玄武區是南京的核心區,李炎冰弒母案發生在社區崑崙小區(化名),是南京市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地,該社區周邊擁有一所中學、兩所小學。儘管社區內都是老舊小區房,卻吸引了大批家長租房陪讀。
據這裡的一些住戶反映,家長因學業壓力責罵、毆打中學生甚至小學生的事情常常發生。「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經常半夜11點被打得嗷嗷叫。」凡是丟家舍業,為了孩子來陪讀的家長,應該是抱了很大的希望,付出了很多心血的,在這樣的一個環境里,家長之間也很容易較勁、攀比,使焦慮越發嚴重。
父母不管怎樣焦慮,都無法代替孩子,讓孩子變優秀,只會使親子關係變得劍拔弩張,與其如此,不如以一個平和的心態去教育孩子,或許會讓我們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孩子讀書成才是家長的期望,但讀書卻不是唯一的一條路,可不管選擇哪一條路,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尋到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於追求幸福和快樂的過程,而不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