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從不發脾氣的人,一旦發脾氣很可怕,不值得深交

2019-10-06     千面略懂先生


生活中,很多人都比較喜歡跟性子直爽的人交朋友。這類人從不藏著掖著,有什麼說什麼,相處起來很舒服。

相反,對於那些看起來性格很好、從不發脾氣的人,反而讓人有所防備。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他們心裡的真實想法。

有心理學家表示:從不發脾氣的人,他們的情緒和感受往往得不到正常釋放。這些情緒和感受不會自動消失,而是被壓抑了下去,轉化為抑鬱的心情,並隨時可能爆發出來。

所以,一個在你面前從不發脾氣的人,只適合當相逢一笑的泛泛之交,切勿推心置腹的深入交往。

【一】不發脾氣的人,深諳世故圓滑

魯迅曾在一本書中,提到過這樣一句話: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如果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

其實,到了我們這種不惑之年,都會有這樣的體會。身邊總是對你笑臉相迎的,都是在維持表面的和諧。反而那些總是對你發脾氣,指出你的缺點或錯誤的人,才是值得深交的摯友。

小張是我當年高中的班長,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老好人」。從學生時代到如今,我從未見他跟誰紅過眼,也未見他說任何一個人的不是。似乎,所有人在他眼中,都是完美的存在。

表面上看起來,他跟身邊每個人的關係都很好。但事實上,他從未跟任何人真正交心過。不管是學生時期的班長,還是如今的公務員身份,都讓他學會了一個生存法則:笑臉相迎才能籠絡人心,不得罪就不會失去支持。

成年人的世界裡,從來不缺乏「好人」。真正稀缺的,是那些會發脾氣、舒服做自己的「壞人」。生活中,你可以與深諳世故圓滑的人謀天下,但千萬不要和不露聲色的人共此生。

【二】不發脾氣的人,戴著一張人格面具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對「人格面具」作出這樣的解釋: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會有意識地掩蓋自己的真實想法與感受,就好像戴了面具一般,不會展露最真實的自己。

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脾氣很好的小孩,與一頭脾氣暴躁的熊成為了好朋友。

熊很講義氣,也很幽默,唯一的缺點就是有口臭。小孩,每次近距離跟熊相處時,都會感覺很想吐。但每次熊跟他講話時,他都會保持微笑。

因為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懂禮貌的孩子,知道照顧別人的情緒,並經常以此為傲。

直到有一天,他的心情不好。熊便湊近他身邊,想要逗他開心。但一聞到熊的口臭味時,小孩便徹底爆發了。便惱怒地說了一句:「你這頭又髒又笨的熊,離我遠點兒,不知道我已經忍受你很久了嗎……」。

熊一下驚呆了,他沒想到不知道,一直溫柔照顧他的小孩,心裡竟然這樣討厭他。於是,便走進森林,再也沒有回來過。

那些當面指責你缺點的人,都是真性情的人。而那些表面包容你一切缺點的人,往往都會在背後吐槽你。所以,寧可和一個性格暴躁的人交友,也不要和一個一直戴著人格面具的人推心置腹,這樣的人不值得深交。

【三】不發脾氣的人,總是在積攢怒氣怨氣

前段時間,看到了一位網友的留言:認識的人越多,自己就越喜歡狗了。因為狗足夠簡單,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從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

這句話,話糙理不糙。現實生活中,有太多人秉承著好脾氣的原則,總是掩飾自己的真實情緒。他們在心裡默默積攢怒氣怨氣,直到積攢超過承受量時,才會徹底爆發。

我有一個寫文案策劃的同學,在跟甲方合作時,總是會被對方勒令改稿無數遍。秉持著甲方是老大,不能得罪的原則,每次她都會照甲方要求一一修改。

一次,甲方負責人開會有事,便直接叫一個實習生跟她對接。這個實習生,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大堆修改要求,我同學一忍再忍。直到最後修改完後,實習生卻提出,還是第一稿最滿意。

這時,我同學終於忍不住了,把積攢的憤怒一下子全爆發出來。而對方卻覺得她變了一個人,完全不可理喻,最後雙方的合作不歡而散了。

不發脾氣的人,不會當面指出你的錯誤,而是會把你做得不好的地方默默記在心裡。然後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面對這樣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適當遠離。

一個人真實的一面,需要很多事情來反映。

如果你想結交一些值得深交的朋友,那麼就先將自己變成想深交的那個人。不暗於世故圓滑、不積攢怒氣怨氣,當你卸下這些偽裝的面具時,自然會吸引到真正的摯友。

最後,願我們都能做一個有自我性格的人,願陪伴在你身邊的人,都是一群真誠的人。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人生真相,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EIVo20BMH2_cNUgBq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