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許多人是無神論者,也沒有任何宗教信仰,這是個人自由,但是卻有人忽視了佛教中的哲學成分,將佛教與迷信混為一談,這其實是因為對兩者的區別不夠明確。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很多的信仰者,其中李叔同便是其中一個。
李叔同是我國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他從小就深受佛教文化薰陶,剃度為僧後,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曾針對佛教與迷信的區別專門做了一場開示,這能為很多人解開這個謎團。
01拜佛禮佛是表達恭敬,不是迷信
我們都知道去寺廟要燒香拜佛,還會拿一些供品,經常有人說這是迷信,是偶像崇拜畢竟佛像也沒有生命,你在做什麼他們也不知道,所以也不會有什麼加持。
弘一法師說:「佛像雖不是肉身,但是卻代表了佛,這是一種象徵。我們燒香拜佛是表達恭敬,這是我們內心虔誠的外在表現。」
雖然佛已涅槃,但是他的精神和對眾生的開示依然存在,所以我們所做並非虛無。就像我們會對國旗行注目禮,會對軍人行軍禮是一樣的,這是我們發自內心的一種尊敬愛戴,和外在並無關聯。
也許有的人會有問了,既然是虔誠恭敬,那精神上有所表示就行了,那供品用來幹嘛?
佛在世時,在印度是用這些東西來供養佛的,燈燭是表示光明,香花是表示芬香清潔。
我們現在那這些東西作為供品,其實一定程度上只是在還原當時,但是實際上比當時要簡單很多,這是人們對於佛的一直用敬愛表達,也是對自己內心的一種洗滌。
作為信仰,就要虔誠,所謂心誠則靈就是這個道理,外在我們有再多的形式,其實都是對內心的表達,無論是基督教的胸前畫十字,還是佛教的燒香拜佛,都是人們對內心信仰的一種虔誠表達。
這無關迷信,只是表達人們的恭敬和誠心。所以在參拜佛像時,要心靜心誠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心有外物,存有疑慮,那麼信仰也就失去了意義。
02禮懺誦經是消除業障,不是迷信
許多人看到佛教信仰者誦經念佛,也認為這是迷信。其實這是人們對自己往昔過錯的一種心靈懺悔,並不是你誦經了就能挽回釀成的結局,而是對往昔過錯的心理彌補,也是對日後行為的一種警示。
人生在世,孰能無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面對自己犯下的過錯,禮懺誦經其實就是在自己內心承認自己的過失,並用真誠的態度悔過,只有這樣,自己的內心才能得到解脫,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為日後不犯錯打基礎。
《靈山勝跡》中記載范仲淹誦經救母的故事。
范仲淹在母親去世二十一天後夢到母親,亡母哭著對他說:「我因為在陽間造惡業,被泰山府君羈押,希望你誦念功德經,超拔救度我的罪業。」
范仲淹從夢中哭著醒來後,潛心誦經,第七日又夢到母親,母親大悅,說是范仲淹誠意感動了菩薩。
故事當然不知真假,但誦經是對往日造業的懺悔,能夠發自本心的認識到錯誤,才能消除業障。
弘一法師對此強調:「專門請出家人來為自己禮懺,不明佛法本意。」
《懺悔偈》中有一句話: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所有過錯都要靠自己去懺悔發現,這樣才能真正避免。
懺悔需要自己本人由心而發,而不是請高僧替自己懺悔。請別人懺悔,終究是徒勞,只有自己真正認識到錯誤,錯誤才能避免消除業障,圖排場講排面讓別人來做,是毫無誠意的,這並不是真的悔過。
禮懺誦經不代表過錯會消失,這正是自己勇於面對過去,敢於承認錯誤,能夠用正確心態看待未來的一種表現,這不是迷信,反而是一種積極的態度。
所以生活中即便是禮懺誦經也要發自本心真切悔過,這樣才有意義。
03早晚課誦是提升智慧,不是迷信
學佛的人,在早晚誦經念佛,在佛教裡面叫課誦。很多人不明白這其中的內涵,看到早晚課誦就認為這是迷信。
其實早晚課誦是在反省一天的所作所為,為的是保持內心寧靜淡泊。孔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早晚課誦也是這個道理。反省自身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善於反思的人更容易進步,這不是迷信。
弘一法師表示:「早晚課誦並不是一定誦什麼經、念什麼佛,也不一定誦持多久,可以隨心所欲依實際情形而定時間。從前印度大乘行人每天六次行五悔法,時間短些不要緊,次數不妨增多。」
課誦不應該成為壓力,課誦應該是發自內心甘之如飴的事情,也不會成為影響日常生活作息的事情,真正享受課誦的人反而更有感觸,課誦本身給人帶來的潛移默化的改變。
所以課誦並不是一種循規蹈矩的枷鎖,而是可以自己調節的修行,課誦是一種自覺,也是一種自省,主要在於心誠。
04燒紙風俗是紀念先人,不是佛教行為
燒紙也是我們常見的行為,這也被許多人看作迷信,其實燒紙風俗很久以前就有,古代中國祭祖時有焚帛風俗,燒一點綢緞給祖先享用,後來改為燒紙,到今天也不斷有演變成元寶、鈔票等紙質品。
我國古代就有「送死為大事」及「厚葬」的習俗,佛教由印度傳來中國後,逐漸與中國風俗融合,也就有了燒紙的風俗。
燒紙其實是人們為了紀念先祖而有的行為,希望通過這樣的行為給逝世的人送去祝福,表達對先人的懷念。
弘一法師對此表示:「佛教其實原本並沒有燒紙風俗,燒紙祭奠,不但不利於環保,而且也根本不是佛教倡導的,佛經中沒有紀念先輩親人應該焚燒紙錢的記載。」
所以佛教徒要明白這個意義,佛法里並沒有燒紙這些風俗。如果為了要紀念先人,可以象徵性地少燒一點,不需要用這個去體現自己的虔誠,不要拿到寺廟裡去燒,否則對於佛來說也是一種業。
05抽籤、問卦等不是佛教行為
寺廟中還有抽籤、問卦,這也常常會被人詬病說是迷信,實際上這也不是佛教行為,佛教講求因果,發生的事情就是發生了,未發生的事情也無法預知,求籤問卦無法彌補過錯,更無法知曉未來。
弘一法師說真正的佛法是引導人們更好的看清自己,認清事實,而不是用虛假的迷信迷惑大眾。
佛經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比丘日漸精進,通過禪定修得六種神通,一日他用神通看到自己的徒弟小沙彌七日之後將命終,於是便對他說:「你父母思念你,你可回家探望」,小沙彌欣喜,便回家去。
在路上下起大雨,小沙彌看到一蟻穴將被雨水浸入,慈悲心大發,小沙彌便在蟻孔周圍以土堆起,免讓雨水進入。
八日之後小沙彌回到師父身邊,比丘大驚「他七日應亡,是什麼因緣讓他免遭此厄?」於是入禪定中看到沙彌救蟻穴,遂將此事告訴他。
沙彌得知真相後非常歡喜,對因果之理更深信不疑。於是精進不懈,最後得阿羅漢。命由我造,福當自求。求籤問卦並不能看到自己的好運厄運,佛教也從不直接為人斷禍福吉凶。
根據佛教的業力果報的道理,求籤並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趨吉避凶,要想好運相伴,應當努力修行正道,多懺悔過去的業障。改往修來,行善積德,廣結善緣才是得到吉祥平安的正因。
佛教信仰者要區分迷信和佛法,避免走向去途,佛教並沒有求籤問卦,如遇到不法分子或者行騙之人,必須提高警惕。
根據以上5個特徵,可以區別迷信和佛教,弘一法師作為我國著名大咖,能夠修得正因,卓有成績,正是因為可以理智看待佛法和現世,並參得其中奧義,希望學佛之人也可以正確區分,避免做一些違背佛法的事情。
作者:略懂居士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NQTYXEBiuFnsJQVTvd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