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張譯,你們不怕死嗎?

2019-09-29     桌子的生活觀

1


前幾天,桌子寫了一篇關於《攀登者》的文章,有很多人在後台對我留言說:

為什麼要登珠穆朗瑪峰?這就是吃飽了沒事做。

飯都吃不飽的年代,研究爬山又有什麼意義呢?

為什麼要登山?其實我也一直在想這件事情的意義,到底是吃飯重要還是登山重要?

在領土問題有爭議的時候,別的國家提出:貴國連珠峰都沒登上過去,憑什麼說它是你們的?貴國連珠峰高度的測量數據都是別人的,憑什麼說它是你們的?

我們還能安心地去吃飯嗎?

電影裡面吳京扮演的方五洲說:「在這個時候,幾億人民只能想著吃飯這點問題,我們這個民族又有什麼希望呢?」




或許對於今天的人而言,攀登珠峰只是自己的一項個人愛好,大部分人只把這當做生活的樂趣和調味品。

但在當年,登頂珠峰對那一代人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昨天看了電影《攀登者》的點映場,裡面最感動是的先輩的堅持和隱忍,他們勇於克服困難,經歷重重磨難也不輕易屈服。

吳京扮演的方五洲,在第一次登頂的時候,因為沒有用攝影機錄像,不被國際上承認,他遭遇了莫大的屈辱和質疑。




但是,十五年來他從未放棄過自己,被下放到鍋爐房,也沒有忘記過自己的使命。

他兼職在學校教書,希望把登山的精神都傳遞給那裡的學生。

他把自己從珠峰帶下來的化石拿給學生去看,想讓他們知道中國是征服過珠峰的。

即使不被人理解,不被相信,但他仍然堅定著自己的信念,十幾年來他再次登上珠峰的想法從未斷過。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樣一個場景,十五年後,國家終於決定重新組建登山隊,給方五洲寄了信讓他重新歸隊。

收到信的時候,方五洲正在吃面,手裡就緊緊捏著那封信,一邊笑著大口吃面,一邊淚流不止。

那一刻,我也跟著熱淚盈眶。

張譯飾演的曲松林,第一次登頂的時候,他為了減輕自己的重量,把鞋子脫掉,赤腳爬坡,最後因為腳被凍傷,只能截肢。

在生命和攝影機之間,他痛恨的是沒有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攝影機,這讓他悔恨了十多年。

被下放之後,他一個人在喜馬拉雅山的山腳下苦苦守了十三年。

在那裡,他每天都能看到珠峰,他為了能實現再次登頂珠峰的心愿,十三年來一直堅持記錄珠峰的天氣,研究如何才能再次爬上去。

珠峰的天氣口訣,他倒著背都能信手拈來。




胡歌飾演的登山隊員楊光,在被勸放棄時說:我寧願死,也要死在攀登珠峰的路上。




那一次登山失敗了,他失去了自己的一隻腿,但是在多年之後他還是戴著假肢爬上了珠穆朗瑪峰。

除此之外,還有章子怡飾演的氣象學家,為了幫助突擊隊登頂,即使肺水腫也不肯下山;

井柏然飾演的小隊長,為了拍下登頂的珍貴照片,他寧死也要保住攝影機……

他們都太「傻」了,似乎都不怕死,但這種「傻」卻有一種穿透全身的力量。




這就是珠峰精神,在那樣艱難的境況下,攀登珠峰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但先輩們依然在死命堅持,依然用自己笨拙的方式表達著對國家的熱愛。

老隊長犧牲時 ,說了一句台詞很讓人感動:我們自己的山,自己一定要爬上去。

2


為什麼和年輕一代相比,上一輩人大多都特別愛重國家?因為他們,是真正經歷過苦難的一代人。

還記得我小的時候,曾經不小心摔過外公的一個水壺,當時他看到水壺被我摔在地上,一個箭步就沖了上來,寶貝一樣地抱在懷裡小心擦拭。當時的我很不能理解,不就一個水壺嗎,幹嘛這麼寶貝?

後來外公告訴我,那是他當年退伍時,帶回來的水壺。

當時他才16歲,為了能成功進入部隊,他跟著部隊走了兩天兩夜,就為了證明自己不會拖大家的後腿,他在戰場拚命殺敵,曾經用自己的槍打死過日本鬼子。

但他見過更多的情景就是,中國軍人在武器和裝備樣樣都不如人家的情況下,用血肉之軀去抵擋外敵。

放到今天,你說有人會用身體去抵擋槍炮,很多人可能會嗤之以鼻,但外公總是告訴我,當年他們特別缺少武器,現在的歲月靜好,真的都是拿性命去換的。

他們的方法很「笨」對吧,但我每每聽到總是忍不住鼻頭髮酸。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中國軍隊在各方面都不如美軍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能戰勝他們?

其實拼的都是頑強的意志力。

長津湖戰役是一場至關重要的戰鬥,美國專家不明白,為什麼零下40度,中國軍人身中數彈還拚命往前衝鋒,他們看到中國軍人穿著單衣單鞋,吃不飽睡不暖,卻依然有著鋼鐵般的意志,感到非常恐怖。

「冰雕連」是一個讓人淚奔的連隊。

他們死死地鉚在陣地上,槍口一致朝著美軍,零下幾十度的情況下,有的戰士腳上鞋都沒有,但沒有一人臨陣脫逃。

最後他們壯烈犧牲了,但不是被敵軍打死的,而是被凍死的。




許多戰士的手凍結在槍托上掰不開,直到死亡之前,他們的眼神都一直死死盯著敵軍的方向,場面讓人淚流滿面,動容不已。

其中一名戰士留下絕筆信:

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

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我決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現在讀來,依然讓人淚目。

抗美援朝能夠取得勝利,都是靠著先輩們奮鬥和浴血奮戰換來的,他們那一代人有著怎樣的頑強意志和堅持精神,我們永遠想像不到。

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其實都是站在前人的血肉之上。

在我們先輩們的那個年代,大多的名字都是建國、建軍、中華、建華、定國,真的,你隨便數一數就會發現這個現象,他們那一輩人都是有著很重的家國情懷,把國家放在名字裡面。

那一代人,把十大元帥、新中國建立的海報,掛到自己家裡的客廳,百廢待興,大家都積極投身到對祖國的建設中。

1950年初,新中國剛剛成立,急需各行各業的人才,在大洋彼岸的25歲的青年朱光亞在紐約發表了一封信,呼籲大家回國參加祖國的建設。




這一封信發表之後,海外的學子們一呼百應。

「錢學森提出歸國要求後,立即遭到美國麥卡錫主義的迫害,但他不改初衷,在失去自由五年之後,毅然踏上歸途;

物理學家趙忠堯,冒著生命危險把國外購買的靜電加速器部件等珍貴器材帶回國,使我國得以在1955年就裝備了第一台質子靜電加速器;

核物理學家錢三強及夫人何澤慧,帶回了約里奧·居里贈送的寶貴的放射性元素,為祖國核工業的創建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為「兩彈」研製作出重大貢獻的鄧稼先,歸國後的第一件事是到天安門廣場瞻仰五星紅旗。」

他一生為中國核武器研究作出重大貢獻,在1986年辭世前12天,專門又一次到天安門向五星紅旗行注目禮;

還有物理學家程開甲,回國後在羅布泊隱姓埋名22年,只為了引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那一代人,衝破重重阻礙、奮不顧身地湧向祖國的懷抱,他們的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於是,我們做出了「兩彈一星」,我們有了自己的先進武器,我們的在運行衛星數量排名全球第一、航天火箭的發射次數全世界第一……

1980年,我們的工程建設水平遠遠落後於世界,北京國貿大廈一期修建的時候,需要完全依靠外國的專家。




人家外國人說什麼就是什麼,要多少工程造價就多少,我們的許多橋樑、大廈都是由外國人設計和修建的。

但是隨著先輩們一批又一批地投入到這個行業裡面,學習外國人的先進技術,最後超越了他們。

現在,我們已經處於領先於世界的水平。

國際工程項目領域的諾貝爾獎——菲迪克(FIDIC)獎,從2013年至今,頒給中國工程的數量年年位列全球第一。




巴西里約熱內盧地鐵4號線的「奧運地鐵」,中國造的。




斯里蘭卡卡魯干葛大壩,中國造的。




蘇丹魯法大橋、杜埃姆大橋,中國造的。




全球一半份額500米以上的超高層,中國造的,全世界三分之二市場的盾構機,中國造的……

中國建築的名聲已經響徹海內外。

我們中國一代又一代人傳承的精神和外國人是不一樣的,外國人什麼都相信上帝,希望上帝保佑,但是我們中國的精神內核是靠自己。

天破了,我們自己鍊石來補——女媧補天。

洪水來了,我們不求上帝,自己挖渠疏通——大禹治水。

疾病流行,我們不問上帝,自己試藥自己治療——神農嘗百草。

我們還有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后羿射日……

中國一代人和一代人之間傳承的思想從來都是人定勝天。

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別的國家都要加一個「古」字,而中國就是中國?




因為別的國家要麼被滅國,要麼文化出現斷層,而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核都是通過一代又一代的人傳承下來,從未中斷。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文明聖火,千古未絕。

3


昨天,中國女排10連勝的消息傳回來時,全國人民都在為她們吶喊,但我更想說的是「女排精神」之間的傳承。




中國女排曾經有過鼎盛期,但後來由於老隊員的退役,新隊員撐不起大局,幾度丟失掉冠軍的位置。

就連如今女排最耀眼的選手朱婷,那時也還只是個新人選手。

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是中國女排的一次涅槃重生。

中國女排的對手是巴西,奧運的兩連冠獲得者,加上又在巴西的主場,導致幾乎沒人看好中國女排。

但她們沒有輕易放棄,面對強大的對手,她們依然穩守自身,堅定地打穩每一顆球。

憑藉著這樣強大的心理素質,和經年累月訓練出來的過硬本事,她們成功拿下了巴西這塊難啃的硬骨頭,讓所有人都對中國女排刮目相看。




我們只看到她們如今7連勝、10連勝,卻不知道連勝的背後,是女排姑娘們十年如一日地練習、從上一輩人手中接了棒繼續傳承的「中國女排精神」。

沒有什麼成功是隨隨便便就能擁有的,中國能在短短几十年成長到如今的地步,靠的就是那些先輩們一點一滴的付出。

即使略顯笨拙,他們也依然執著。

看《攀登者》時,井柏然飾演的小隊長說了一句話我印象很深:

我們這一輩人,不能總是躲在前人的羽翼下。

一代人會承擔一代人的使命和責任,而歷史和文明、民族的繁榮和強大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

很喜歡這樣一段話:

「我走過的山路是徐霞客曾經留宿過的,我走過的關隘是六國曾經逡巡而不敢前的,我駐足遠眺的城樓是于謙曾經堅定守衛過的,我現在能馳騁由韁的西北草原是霍去病曾經為之而奮戰過的。

我還能吃到蘇軾當年手不停箸的紅燒肉,我還能飲到太白當年舉杯邀月的花間美酒,我還能在眾多浩劫後讀到前人的筋骨血肉,我還能在大喜大悲後脫口而背出一句他們曾經用來形容自己的愛恨離愁。

這片土地留給我們後人最大的禮物應該就是這麼兩件了吧,一件是歷史,一件是文化,前者可鑑世,後者可潤心。」

我是和朋友一起去看的《攀登者》點映,電影裡面有許多上個世紀的場景,讓我不禁想起父輩們的那個年代,他們在屬於自己的時代里努力著、堅持著,為了那一點信念固執著。

而活在這個年代的我們其實也一樣,像我,離開老家十幾年,一個人在外孤軍作戰,偶爾抬頭看看夜空,也會覺得有些孤獨,但只要一想到自己正在堅持的東西,眼睛就會閃閃發亮。

雖然身處的時代不同,可我們都是一樣地固執,那種永不服輸的心態,也正是支撐我們前行的力量。

從電影院出來之後,朋友跟我說了一件事,她說:「你知道嗎,其實我也有一座『山』要登,我家裡幾代都是醫生,媽媽是護士長,爸爸是外科醫生,外公是科室主任,我學醫那麼拚命,不是因為什麼天生學霸,只是我想證明,其實我們這一代人沒有他們說的那麼差,我們,也能繼續他們未走完的路。

這個世界,總是需要人接班的,你說對吧。」

攀登精神,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依然適用於我們每一個人。

面對困難和挑戰,只要付出勇氣和毅力,哪怕略顯笨拙,但腳步從來不會停止。

總有一種精神,經千年顛沛而魂魄不散,歷萬種災厄卻能涅槃重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wqwgG0BMH2_cNUgt-Z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