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教版教材的一次「翻車」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熱議。
這個話題,火到什麼程度呢?
一連拿下7個熱搜,直接引爆全網。
我們原本以為,這可能是部分網友的過分擔心。
某個插畫的風格不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可能讓所有網友滿意。
畢竟,人教版的教材,經過了重重審核,怎麼可能會出現問題?
沒想到,當我自己打開一看的時候,卻震驚得倒吸了一口涼氣。
這不僅僅是畫風詭異的問題了,而是讓人看後心理不適,寒毛倒豎。
首先是孩子們的形象:
大額頭,眯眯眼,看上去醜醜的,這是正常中國孩子的樣子嗎?
還有這個吐著舌頭比「耶」的樣子,並不覺得可愛,反而油膩且怪誕,甚至,還有些許猥瑣。
更讓人不爽的是,明明是中國的孩子,為何衣服上的圖案卻是某國的星條旗?誰來解釋一下?
如果這些還可以用審美分歧來解釋,那麼,接下來的這些,就讓人開始有些生理不適了。
明明應該是嚴肅內斂的教科書,插畫里卻有男孩的下半身出現了「辣眼睛」的情況。
這……可以用「無恥下流」來形容了吧?
還有書中不到十歲的小女孩,腿上的紋身赫然在目。
明明是天真活潑的小女孩,頭上卻戴著個有成人暗示的兔女郎頭飾。
甚至,書中還公然出現了一些擦邊的不雅動作。
掀女孩裙子,摟胸口、漏底褲……這些動作,確定是可以給小學生看的嗎?
還有網友扒出,別的兒童讀物竟然讓孩子舔女生的手臂,簡直太猥瑣和下流。
而看完這些的網友,不禁要發出靈魂拷問:這真的是咱們的九年義務課本嗎?不是某國的漫畫?
更讓人無法原諒的是,他們連國旗都畫錯!
標準的國旗圖案中,大的五角星應該是在四顆小星星右邊(反過來是在左邊)。
而教材中的小星星,卻是倒掛在大的五角星下面,明顯錯了。
在最權威,最不能容許出錯的教科書里,都看不到國旗正確的樣子,我們的孩子還能從哪裡習得愛國精神?
事情一出,很快就引起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
無數網友表示:很震驚,很憤怒。
的確如此。
我們曾如此信任的教科書里,竟然出現了太多反智的,令人不適的內容。
具體是因為什麼,誰都不能妄加猜測。
我們只知道,對於正在汲取知識的孩子來說,課本,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來源。
而課本中的插畫,更是比我們想像得重要。
極目新聞報道中說:「比起文字,插畫更加醒目和形象,更容易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一幅幅插畫,很可能構建起一個孩子對於世界的認知和想像,並以此為基礎,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正因為如此,大家更希望孩子們所看到的,是一個符合主流審美的,積極陽光、豐富美麗的世界。」
也許是網友們的呼聲太高,昨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已經做出回應:
已著手重新繪製有關冊次的數學教材的封面和插圖。
這件事帶給所有人的震撼,都是空前且巨大的。
究竟這是無心之作,還是有意為之?
如果真的是有人故意畫成這樣,他們究竟有何居心?
我們坐等真相。
為什麼這件事能讓我們引發震怒?
那是因為,我們在曾經的教科書上,見識過真正的純真和美好。
有人說:現在的插畫陰陽怪氣,以前的插畫一身正氣。
誰說不是呢?曾經,我們每每翻開自己的課本,一股墨香撲鼻而來。
裡面的每一幅插畫,都令人無限神往。
課文《海濱小城》中——
「我的家鄉在廣東的一座海濱小城,人們走到街道盡頭,就可以看見浩瀚的大海……」
帆船、海鷗,藍色的天空和大海,還有沙灘上嬉戲的人群,給人無限遐想。
那時,年幼的我總在想:書中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嗎?
書中的插畫,讓我們這些偏僻地方的孩子,有了對世界的最初想像。
後來,當我長大後自己去到廣東,再看到這個畫面,真的是唏噓不已。
還記得巴金的《海上日出》嗎?
到現在,課文的內容我幾乎全忘了。
可是,我卻永遠記得那一副插畫:
紅彤彤的太陽在海上升起,閃著金光,雲海翻滾,倒映在海面上。
那一瞬,我終於相信了「海天相接」的神話。
不僅是景色,那些老版教材中人物的插畫更是活靈活現。
比如:月色下的少年閏土,目光如炬,果敢堅毅。
而長大了的閏土,卻暮氣沉沉,等級觀念深厚。
這兩幅畫,即使不用語言表達,我們都能從中窺見,那些傷感的故事。
我們從未見過杜甫的真正模樣,但課本中的那一張「憂國憂民」插畫,一下子讓我們進入了杜甫詩中的境界。
還有《凡卡》,這篇課文曾讓我們班的很多女生都落淚。
昏黃的煤油燈下,貧窮的凡卡給爺爺寫信,訴說他作為學徒所經受的非人生活。
可是,這封信,爺爺卻永遠收不到。
因為,他沒有郵票……
畫中,凡卡那雙忽閃的大眼睛,迷茫而豐富,似有無限的話要訴說。
而今,看到這些插畫,那些傷感的記憶一併湧上心頭。
還記得「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嗎?
這句話,正是出自「晏子使楚」中,那個其貌不揚的晏子。
插畫中,他高談闊論,侃侃而談的樣子,讓我記住了很多年。
《親人》中,小女孩和老奶奶的樣子,細膩傳神,這樣的作品,放到美術展覽館都不會遜色。
還有那個挑山工,即使畫質並不那麼細膩,卻依然能讓人感覺到他的沉重和堅毅。
《落花生》中,一家人在一起分享花生,談論花生道理的畫面,記憶猶新。
也許,成年後的我們,很難主動去想起童年時期的課本。
可是,一旦看到他們,記憶的閘門就會打開,往事一幕幕重現。
原來,那些鐫刻在內心裡的畫面,早已深深地融入了我們的血液,熔鑄在靈魂中。
你看,這就是書本帶給人的力量。
即使過了很多年,我們依然能記得,那些盪氣迴腸的故事,那些歷歷在目的畫面,是它們用知識重塑了現在的你我。
所以,我們不能理解,那些故意為之的「醜化」;
所以,我們不會縱容,那些居心叵測的「怪異」。
你可以有不同類別的審美。
但這並不意味著:
陽間可以變成陰間,色情可以當成時尚,詭異可以成為日常。
如果縱容,那就是我們全體成年人的失格。
很多人羨慕西方文化,覺得他們那才是美,甚至人教版教材中「眯眯眼,高額頭,高鼻樑」的「辣眼睛」人物形象,也有西方審美的影子。
可是,我想說的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才是真正美到了骨子裡。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是柳宗元筆下的曠世孤獨之美;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是李白筆下最浪漫的豪情之美;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王維筆下最瀟洒的離別之美。
我很慶幸,那些年,在我們的教材里,見識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如果沒有那些教材,我將永遠不會知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是怎麼樣的絕美和淒涼;
如果沒有那些教材,我不會知道「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是一種怎樣的波瀾和壯闊;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即使在落魄中,也鑄就的非凡氣度和理想;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即使在困境中,也保持的豁達和通透。
誰說西方的東西一定就是好的?
他們的漢堡薯條,一定沒有我們中式菜系有營養;
他們的聖誕新年,遠沒有我們的中秋除夕,更有傳奇色彩;
他們的嘻哈元素,在《只此青綠》面前,被襯得黯然失色。
我們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早已刻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裡。
它們變成了力量,尊嚴和靈魂。
它們讓中國人的信仰和精神,變得更加堅不可摧。
可是今天,我不明白,是誰在入侵我們的文化?
是誰讓美好變成了怪誕和無恥?
有人說:毀掉一個國家,只需要毀掉他們的語言。毀掉他們的語言,只需要毀掉他們的教育!
這套教材,已經使用了十年。
期間,無數人提出過質疑,卻總是不能引發輿論的海嘯。
直到今天,雪球越滾越大,終於崩裂。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教育是國之大計。
這一次,我們絕不能退縮!
素材來源:
微博@澎湃新聞 @都市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