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生三戒,孔子曾對德薄、智小、力小者有所忠告: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力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就是人有三個基本錯誤不能犯,犯了你就倒大霉了。
近代歷史上傑出的國學大師南懷瑾進一步告誡說:人生三大戒,切不犯,否則,易走背運,無人例外。
為什麼不能犯這三大戒呢?南懷瑾對此作出進一步闡釋:
人都有七情六慾,尤其是對功名利祿的追逐從未停止過。想做大官掌大權、想做大生意賺大錢、想擁有別人艷羨的一切,為此很多人不惜代價、不擇手段,好不容易得償所願卻風光沒幾天就招致災禍、人生跌入低谷,根本原因就在於不自知。
南懷瑾並非危言聳聽,容我詳細分享給大家。
第一戒:德薄而位尊
南懷瑾說:愛慕虛榮是人之常情,可要因貪圖鮮花和掌聲而忘記自己是誰就很可能走上適得其反的道路。我們經常看到個別領導既不德高望重,也沒有出色的才能,卻高高在上人享受著優厚待遇。
這樣就會導致他們飄飄然忘了自己姓甚名誰,結果好景不長,還沒顯擺夠一個跟頭就栽下來了。
南懷謹的話,讓我想有個著名的彼得定律,很透徹地揭露了這種情況的危害。這個定律是美國學者彼得先生研究得出的,他指出:
每個人都會因為業績出色,而接受更高級別挑戰,被一直晉升,直到被晉升到一個他無法稱職的位置,他的提升過程便終止了。所以,彼得定律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原理。
如果將一個人提升到無法勝任的位置,不僅不是對此人的獎勵,反而使其無法更好地發揮才能,也給單位和企業帶來損失。
所謂的彼得定律,其實就是最典型的德薄而位尊的表現。德薄而位尊好比要用兩根木柱子撐起一座大樓,顯然是無力支撐的。只有厚德才能載物,而要做到厚德,就學水利萬物而不爭。
水和大地從來不去爭誰尊誰卑,只是默默的傾其所有去奉獻萬物,所以才能海納百川,才能虛懷若谷,才能為萬物所敬畏。
因此,當你面臨高管爵位的時候,要先問問自己:
你的道德與學問夠不夠,胸懷與格局夠不夠,責任與擔當夠不夠,如果能夠,那麼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倘若只為一時虛名,很可能站得越高摔得越重。
第二戒:智小而謀大
南懷瑾說:能力低下,謀劃卻很大,說的就是這類人。好比一個字都識不全的人卻準備開辦大學,好比一個沒有上過戰場的人卻要指揮千軍萬馬……諸如此類的事情吹吹牛也就罷了,倘若當回正事真叫不自量力了。
智小沒有錯,學識不夠可以修煉啊,多種渠道多個途徑都可以提升自己。謀大也沒有問題,一艘航空母艦在大海里自然可以乘風破浪,放在小溪里自然大材小用了。
做事情要思慮周全,所謂沒有金剛鑽不要攬瓷器活,做大事得有本事,本事到了,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做事也順遂如意。
很多人又是貸款借款,又是招兵買馬,結果一不精通行業二不會管理,在當了幾天董事長後就宣告關門破產了。
凡事循序漸進,有多大力氣使多大勁,倘若智小而謀大,看起來也許很大,背後卻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真相,最後損失慘重的還是自己。
第三戒:力小而任重
南懷瑾說:這好比一個小孩,十斤重的東西還背不動,卻謀划去背千斤重的東西,也好比一個人沒有資本沒有經驗卻想成為千萬富翁。不切實際對不對?
都說人貴在自知之明,即便面臨這樣的機會,也要問問自己:我能不能挑動這副擔子,負不負得起這個責任,先要稱量一下自己。
滴水穿石需要日復一日的堅持,冰凍三尺靠的是年復一年的累積。凡事都要循序漸進,小毛驢馱著幾袋糧食可以步履如飛,要是載上一個貨櫃恐怕要被壓成肉餅。
尤其在你要肩負重任時,一定要有一個緩衝期,從適應到適應,從磨合到熟練,從不勝任到勝任,這是一個不斷修煉、提升自己的過程。
從力小到力大,從任輕到任重,只有相互匹配才能鑄就輝煌,否則風光一時,後悔一世。
其實南懷瑾大師說的這三點都是一個自我認知的問題:品德是不是高尚,智謀是不是高勇,能力是不是卓越,客觀、冷靜地對自己分析評價之後,再做進一步的謀劃。
當你還是德薄、智小、力小的人時,謹記這三個禁忌,一時的功名利祿固然誘人,可風光的背後卻是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古往今來,無數例證勝於雄辯。
凡事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有目標有方向,一步一個腳印去朝夢想努力,也許會慢一些,卻走得沉穩踏實、內心堅定。即便面對利益和權力也會權衡輕重利弊,不會做出冒失激進的行為。
靜水才會流深,嘩啦啦的小溪只會看見淺薄,而萬丈深淵水面都是風平浪靜的。
修煉自己需要一個過程,急不得、燥不得,更不能被利慾迷惑雙眼去做一些不切實際的冒險。
這是大師給所有中國人做事處世的告誡,也是最大的智慧所在。
作者:略懂居士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略懂居士每天帶你一起識破人生真相,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d2xc3AB3uTiws8KiBi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