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個學生23個班幹部,女兒卻不是,985畢業的爸爸媽媽焦慮了

2019-09-23     爸媽精讀

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看不到孩子,孩子在深愛的父母那裡沒有存在感而非常痛苦,而父母則為自己的孩子跟自己設定的不一樣而焦慮。

作者:豫妍(爸媽精讀主筆)

前幾天網上有個新聞引髮網友熱議:開學季,家長充滿焦慮。

剛成為小學生的圓圓不但作為被安排在教室的最後一排角落,班上25個學生有23個班幹部,圓圓還成為沒入選的之二。

圓圓媽媽說:「我和她爸都是985畢業,這樣的結果讓我們很崩潰。」

然後,媽媽去找了老師進行溝通,圓圓也成了班幹部,圓圓媽媽心裡才輕鬆了。

小編很想請教一下老師24個班幹部的名稱是怎麼琢磨出來的?同時也忍不住求一下班裡最後一個孩子的心理陰影面積!

我們且不論一共25個學生,居然就有24個班幹部,這班幹部的稱謂還有多少含金量。

且想問一問:媽媽憑什麼覺得985畢業的家長,孩子就一定要是班幹部?你這麼勞神費力給女兒爭取來的班幹部名額,是她想要的嗎?

按照圓圓媽媽的邏輯,如果家長本身文化程度不高,是不是就乾脆放棄孩子接受教育的權利或者直接蓋棺定論:這樣家庭的孩子就不配才華出眾呢?

那孩子夠不夠資格當班幹部,到底是看家長優秀與否還是看孩子本身資質呢?

孩子想不想做班幹部,到底是孩子自己決定,還是985的爸爸媽媽來決定呢?

實際上有很多家長都像這對985的夫妻一樣,自己通過努力達得到了想要的生活,達到了自己對生活的預期,就要求孩子達到的程度也是能與自己匹配的。

一旦孩子低於預期,就開始焦慮,開始不滿:榜樣就在身邊,我言傳身教的多麼合格,你就該繼承我良好的基因,為什麼卻做不到跟我一樣的優秀?

他們看到的永遠是自己,而不是孩子本身。

圓圓只是沒有當上班幹部,媽媽也不過是去找了老師進行溝通,還好並沒有什麼過激的行為。

《新警察故事》里吳彥祖飾演的阿祖就比她慘多了。

阿祖的爸爸是香港北區警司司長,可以說是優秀本尊了,事業上風光無限的他回到家裡對兒子非打即罵,張嘴閉嘴就是:廢物,垃圾這些極度侮辱的詞彙。

為什麼一個父親會對兒子有如此的憤恨呢?他真正介意的不是孩子不上進,而是兒子如此不上進的樣子丟了他總警司的臉!一點都不像他!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由於從小就被暴打和辱罵,阿祖便開始叛逆並因為父親是警察而憎惡警察。

所以他聯合了幾個跟他情形差不多的富家子弟開始搶劫甚至殺人,處處跟警察作對。最後他行跡暴露,被海陸空警察全面包圍,這時他身為警司的爸爸出現了,他剛一現身就像平時一樣,立刻開始辱罵阿祖,而事已至此他憤怒的點依然是:你爸爸是警察, 你去做賊,你讓我如何下台?

此時的阿祖:痛哭,痛苦,絕望。爸爸本來應該是他最親近,最想得到認可的一個人,但是對他卻永遠都是否定,極致的否定 ,他已全然失去了面對爸爸和生活的勇氣,可以說心已經先於軀殼死掉了。

他把自己槍里的子彈退出來之後舉起槍對準了自己的爸爸,狙擊手瞬間將其擊斃,他應聲倒地。

此時的爸爸雙膝跪地大聲疾呼:兒子!!可是,兒子已經再也聽不到他的呼喊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給他丟臉,讓他下不了台的兒子了。

當你只看見自己,而非孩子本身,孩子是很痛苦的。

存在感,特別是在父母那裡的存在感,是孩子最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心理學家李雪在她的文章《不存在感—最可怕的痛苦》。

中寫道:當我向內觸,是比一切可怕經歷更恐怖的不存在感。

當我向外抓,則是實實在在的兩個人的痛苦。

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看不到孩子,孩子在深愛的父母那裡沒有存在感而非常痛苦,而父母則為自己的孩子跟自己設定的不一樣而焦慮。

這樣的的親子關係式兩個人的痛苦!就如同新聞中圓圓的母女,電影里阿祖的父子。

有的父母本身太優秀了,焦慮孩子不如自己優秀。

卻還有一些父母,自己對現狀不滿,自己有心愿未了,卻想通過孩子來改變,強迫孩子去完成自己未達成的心愿。

一旦發現孩子無法滿足預期,或者還自己的意願和父母的意願不一致時,父母也開始焦慮。

前幾天網上看到一個視頻,一個媽媽在逼迫自己的女兒學鋼琴。

孩子已經被逼的情緒失控了,一邊哭一邊彈,而媽媽並沒有因此就放鬆要求,仍然在旁邊大喊:「手,中指,手型又難看了!」

練習完了記者問小女孩:「你喜歡彈鋼琴嗎?」

孩子低著頭沉默不語,答案不言自明。

不喜歡為什麼還要這麼辛苦的練習呢?視頻馬上給了答案。

馬上要參加比賽,女兒卻發燒了,媽媽立刻給吃了退燒藥,貼上退燒貼,繼續練習,直到上場前一刻,幫女兒拿掉退燒貼直接送上了舞台。

一曲彈完,女兒鞠躬下台,媽媽瞬間淚流不止,語無倫次:真的,我都快崩潰了···

我自己是鋼琴老師,她這次比賽對我很重要的···

如果這次成績不好,我真的···我可能會受不了,也許我會就此放棄讓她學鋼琴了,證明我之前的努力和堅持都白費了。

看到媽媽的這些話,有沒有覺得哪裡不對呢?沒錯,從頭到尾彈鋼琴的女兒,但是媽媽講的一直是自己的意願和感受!

她是鋼琴老師,她希望女兒能學好鋼琴,她希望能通過女兒的成績來證明自己是對的。可是,女兒的心意呢?她難道不配有自己的想法嗎?

就因為媽媽是鋼琴老師,媽媽有一個鋼琴夢,所以女兒無論喜歡與否,都必須跟著媽媽的腳步在這條路上「一往無前」。

而媽媽因為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女兒身上,喜怒哀樂也都被綁定在了女兒的練習和比賽結果上,所以孩子練習不好,她會焦慮煩躁,孩子比賽成績不好,她會崩潰,會受不了。

為人父母也就意味著人到中年,所謂的中年焦慮正在擊垮很多家長,我們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領導。

我們選擇搬磚就抱不起孩子,抱著孩子就得放下手裡的磚,而我們一旦當下手裡的磚,立刻就會把磚有別人抱走,所以,我們分分鐘都在焦慮,然後我們很自然的把焦慮投射給我了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孩子才是讓我們焦慮的「元兇」,其實,孩子只是無辜躺槍,變成了我們焦慮情緒的出口,而我們自己才是焦慮本身。

家長在育兒的過程中要先接納自己,而後才可能會接納孩子。

我雖然是個平凡的大多數,但是我一直不放棄夢想,也許它暫時沒有實現,但我還有未來可期。只要有夢想,多晚實現都不怕。

前一段走紅的「中國神仙奶奶」盛瑞玲,70歲才開始學習模特,攝影,現在87歲的她成為了多家雜誌的御用模特,活成了國民級女神!

我會努力做一個好媽媽,但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媽媽,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一個概念:「足夠好的媽媽」。足夠好就很好了,不必強求一百分;

胡可在《媽媽是超人》我希望自己是一個60分的媽媽,這意味著我還有很多的空間成長,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允許自己犯錯,也允許孩子犯錯,跟著他們一起成長是一件極其快樂的事!

我的孩子也許不夠優秀,但他溫暖純良,他一樣會有屬於自己的人生。

網上看來一個故事特別感動:參加家長會的時候,老師對一個媽媽說:你女兒特別喜歡給小朋友鼓掌,絕大多數小朋友都是喜歡上台表演,特別享受掌聲和關注。而只有你女兒,永遠喜歡坐在下面為別人鼓掌,而且特別真誠和開心。

生活中需要有演員,也自然需要觀眾。孩子願意做演員,那就讓他去享受鮮花掌聲,孩子如果喜歡做觀眾,那就讓他享受表演和鼓掌!

把選擇權交還給孩子!

有句話特別好:愛孩子,就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

所謂教育,其實也是父母的一次修行。著名的教育學者尹建莉在回答讀者來信中寫道:生養一個孩子的最大意義,是讓父母在這種極為親密的關係中認識自己、改變自己、提高自己。

放下自己心中的焦慮,也放過孩子,不要讓孩子再為我們的焦慮背鍋。讓愛變得輕鬆,變得快樂,每個人在愛中自由的成長,自在的做自己。

​作者簡介:豫妍,富書專欄作者,家有二女,全職媽媽,一邊育兒,一邊遇己;在陪伴中共同成長,見孩子,見自己,見天地;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bmnfrc)頭條號,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_zhX20BJleJMoPMfXi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