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64)
《人的生存動機》
每個人都會遭遇到相同的問題,你生存的動機是什麼?人難以回答,因為每個人都在面對或試圖了解別人的生存動機,而自己又有什麼生存動機呢?當我們赤裸祼地面對自己的生存動機,我們難道不難堪嗎?我們的生存動機是為了自己活著,活著就在表達自己的各種需要,活著就有為自己爭取利益的權利,我活著是不同於你活著的事實,我活著的動機不言自明,我活著就意味著我在爭取一份獨立的生存空間,一份具有排他性的個人空間……個人的生存動機一經暴光,總有幾分羞慚、幾分猥瑣、幾分難言、幾分不理直氣壯,因為每個人的生存動機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與他人的生存動機有衝突。所以,我們往往不願意公開這種動機的摩擦,我們都在迴避著動機的指向。

每個人都攜帶著他自己的動機存在,這就構成了人之間的天然屏障,人與人動機目的不同,他人就成為了另一種存在,他人不明的動機就是一種潛在威脅,他人就意味著另外目的的存在,人與人鴻溝的形成是無須緣由的,他人就是地獄,這是薩特發出的對人間關係的警示。當每個人都攜帶著自己的動機生存,人間就註定了相互隔膜的緊張關係。
人的存在目的是一致的,為什麼要生出各自的動機?其他同種生物不會生出不同的動機,生物之間不會發生動機衝突,人卻不同,我們會懷疑他者的動機,我們甚至會猜測他人的動機里埋藏敵意,我們無時不刻都在提防著人與人之間會發生不同動機的矛盾與衝突。這種防備往往導致災難性後果,在人與人不過逾越的心理距離里,布滿了人類世界無窮無盡的災難。

動機就是人的出發點,人的出發點其實沒有不一致的理由,人如果沒有動機的隔閡,人與人立即就會融合,人與人的互補、交流、互動、互享立即就有實現的可能,人的精神聯結和理性約束遠遠強於其他生物,人應該是存在的共同體而不是不同命運的聯合體,人應該得益於動機的一致而不該取禍於動機的不一致,動機不一致埋伏下人類社會的巨大危險。
其實並非是主觀意志的不一致,人的生存動機具有客觀的意義,也就是必然的不一致,因為個體的生命利益決定了人們不可能採取相同的動機,生存競爭法則被人演澤成動機與目的之別,人天生就是相向的,怎可能同向而行?我們並不知道,這樣的生存動機其實只是生存理念賦予人的概念,人本來的動機不但一致而且完全相同,人的存在動機是:和諧的存在,愉悅地感知。這有必要分彼此嗎?有必要分對錯嗎?有必要分善惡嗎?人有不同動機是人為製造的惡果,是人為分裂撕開的一道傷口,是人類非理性行為的證據,是人類留下的愚昧的標記。

人存在著,個人不再產生獨立的動機,這就是人類理想生活的開始。(接下)
本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二部已在京東、亞馬遜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京東、亞馬遜搜索書名即可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PyZQG8BMH2_cNUgp-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