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涉及130名關鍵人物的電影,已經默認為「美國禁片」?

2020-01-07     有部電影凌辰

2018年,「船長」約翰尼·德普出了這麼一條新聞,他因在拍攝新片期間,涉嫌毆打工作人員被起訴。對方稱他當時酒後耍大牌,並出手打人,給自己的身心造成了傷害。


這場官司直接影響了當時正在拍攝的電影,不僅在北美上映前被意外撤檔,而且之後被永久擱置,片方也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明。


直到2018年12月開始,這部影片才在非北美地區上映,票房一片慘澹。


實際上,影片被擱置的原因並非「德普打人」那麼簡單,而是因為它爆出了一段不讓播的黑歷史——《謊言之城》。



這部影片圍繞一起真實兇殺案展開。


1997年3月9日,當紅說唱歌手「聲名狼藉先生」(原名克里斯多福·華萊士)在洛杉磯遭遇槍擊,身中四彈身亡。


這個消息在美國可謂轟動一時,因為華萊士當時已經成為美國東海岸說唱界的領軍人物,擁有大量的粉絲。



另外,這起兇案也因為他的黑人身份而變得異常敏感。


因為就在1991年,洛杉磯發生了4名白人警察毆打黑人青年、最終被無罪釋放的事件。在媒體的煽動下,判決結果引發了洛杉磯的種族矛盾,造成社會騷亂。


考慮到華萊士的兇殺案如此敏感,洛杉磯警局派經驗豐富的男主角拉塞爾·普爾負責調查。



當時坊間流傳,兇手跟已故說唱歌手2PAC有關。


在90年代,華萊士和2PAC分別引領東西海岸說唱界,分屬不同的唱片公司,競爭特別激烈。


1996年,年輕的2PAC遭人槍殺,就有傳聞說兇手是受了華萊士的指使。所以這次華萊士被殺,也有人推斷兇手和死去的2PAC有關係,或許就是粉絲的復仇。


但在男主角看來,真相到底如何,必須要靠實地調查才能得出結論。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這起案件的內幕遠比他一開始想像的複雜。



華萊士的命案發生後不久,距離案發地不遠的街區,又出了一起白人槍殺黑人的案件,而且案情更加敏感尖銳——開槍的白人是臥底警察,中槍而死的黑人是正在調休的洛杉磯警察。


經過調查,男主發現身亡的黑人警察凱文,其實是個「黑警」,他經常在業餘時間幫黑幫老大看場子。


巧的是,那個黑幫老大正是歌手2PAC的老闆……



所以在男主看來,華萊士和黑警凱文的槍殺案,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繫,幕後黑手很可能是坐擁無數資源的黑幫老大。


但經過調查和推理後,他發現整個事件還不止於此——事實上,華萊士被殺是一起精心策劃的殺人案,而嫌犯則是另外幾名涉黑的洛杉磯警察。


在華萊士遇刺當天參加的活動中,幾個黑警負責安保工作,他們通過對講機配合,把華萊士的座駕逼到保鏢的視線盲區,之後由專業殺手行刺並逃離現場。


而就在男主打算對兇案和黑警展開進一步舉證時,他的上級卻突然讓他停止調查。



更讓他沒想到的是,儘管他不顧上級阻攔、親自逮捕了一名黑警,並且人證物證齊全地將其送上了法庭。


但對方在出庭作證時,一口咬定跟黑幫老大的唱片公司無關,把華萊士的兇殺案撇得乾乾淨淨。


事情發展到這裡,男主終於意識到,自己其實是在跟身後涉黑的警局對抗。


他嘗試向地方檢察官舉報洛杉磯警局,結果卻遭到同事們的擠兌。


他也試過通過其他關鍵證人起訴,但詭異的是,無論請多厲害的律師,最終結果都是庭外和解,根本上不了法庭。



種種意想不到的阻撓,讓男主對正義、司法和警察都感到心灰意冷。


在退休前兩個星期,他白白扔掉即將到手的養老金,直接辭職不幹了。


但在那之後,他也從未停止過對案件的調查。


影片的另一條故事線,就圍繞著男主辭職後的生活展開——


他每天都會花時間研究紛繁複雜的線索,反覆觀看華萊士的採訪錄像;



因為多年來忽略家人,他與兒子的關係緊張,只能偷偷圍觀兒子的棒球比賽,表達自己的虧欠之意。


退休後,男主遇到一個記者,他想從男主這兒挖些不為人知的案件猛料,好讓自己的下一篇報道再得個獎。


等他聽完了男主關於案件的分析後,才意識到人們從未看到真相,而男主為了把這個真相公之於眾,卻幾乎付出了一切。


更讓記者沒想到的是,他自己也因此碰到了洛杉磯警局的底線,被上級施壓中斷了對謀殺案的報道。



直到影片結尾,男主仍在為調查這個案件奔走。


但遺憾的是,他還沒來得及把兇手繩之以法,就突發心臟病離世了。


而說唱歌手的槍殺疑案,也許就這樣成為了美國歷史上永久的懸案,兇手不知還能否抓到。



這部影片改編自美國記者、編劇蘭道·蘇利文在2002年出版的書籍《迷宮》。


書中內容以退休警探拉塞爾·普爾的採訪為主,揭露了說唱歌手2PAC和華萊士的槍殺案真相。


在那本書中,共涉及130名關鍵人物,有一條清晰詳細的時間線,相關參考資料多達224份。


其中重點揭露的真相,是殺害華萊士的兇手為洛杉磯警察,但因為涉黑,一些決定性的證據被警局篡改和隱藏,又因為案件一直沒有結案,華萊士的家人也不能依法起訴洛杉磯警署。


華萊士的媽媽在片中出演自己


書中寫到,一位曾經參與調查華萊士槍殺案的特工表示,洛杉磯警署之所以一直想方設法阻止調查,原因就在於一旦上了法庭,警署敗訴,就要按照華萊士生前的收入標準進行賠償。


這個數目,高到幾乎能直接關了警署、甚至讓整個洛杉磯破產……


而這個懸而未決的案件,一直到2018年才被導演布拉德·福爾曼改編成電影。


客觀來說,這部電影跟導演之前的作品《林肯律師》相比,少了那種針鋒相對的犀利畫風,但它的幕後故事卻暗流洶湧,堪比政治驚悚片里的操作。



在媒體的報道中,《謊言之城》臨時撤檔和擱置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由於約翰尼·德普「打人事件」的官司未結,影片先於官司上映不合適;


二是發行公司因為面臨破產,把影片賣給了新公司,接手的買家有權調整上映日期。


但實際上,德普的官司只是個藉口,因為「打人事件」純屬子虛烏有的炒作。



在導演布拉德·福爾曼看來,影片之所以被撤檔,很可能是因為來自洛杉磯的「政治壓力」。


他表示在拍攝這部電影時,就曾接到各方人打來的電話,其中包括多次 「來自警局的問候」。


雖然導演不願腦補自己的電影是因為「警局的一個電話」而被撤檔和擱置,但拍攝時的種種遭遇,讓他不得不開始往這個方向聯想。


根據IMDb的資料顯示,《謊言之城》目前只在義大利和立陶宛上映,北美地區完全沒有定檔的苗頭,幾乎被默認成了「美國禁片」……



雖然以票房來看,《謊言之城》輸得一敗塗地,根本算不上商業成功。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它與原著一樣,完成了試圖向大眾還原完整真相的任務。


而導演通過男主的對白說出的那句話,既是角色塑造需要,也是在說給每個觀眾——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會有什麼樣的犯罪,同理,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的執法方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nMwgm8BMH2_cNUg1f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