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實版「殺人回憶」兇手被抓獲,南大碎屍案還會遠嗎?

2020-02-29     有部電影凌辰

1992年3月24日,原南京醫學院,一個名叫林伶的在讀女大學生,在校內被人性侵後殺害。


案發後多年,兇手的身份始終是個謎。


直到今天,這樁命案終於塵埃落定——2月23日凌晨,犯罪嫌疑人麻某鋼於南京市的家中被抓獲。



這則堪稱「有生之年」的消息如同一聲驚雷,迅速在各大網絡平台炸響。


多年懸案告破,無疑是讓人感到振奮和激動的,但想到兇手多活了28年,還是讓許多人感到憾恨難消。



回憶起本案中兇手殘忍的作案手法,就更讓人意難平了。


1992年3月,林伶在晚自習後失蹤,四天後,屍體被發現在學校教學樓的天井內。


根據法醫的檢驗結果,她是被人用鈍器擊中頭部後實施了性侵,後來又被人按入了窨井中。



也就是說,林伶在被拖到窨井時還並沒有死亡,兇手很可能是把正在昏迷中的她按了進去,導致她窒息而死。


從這個情節就能看出來,本案的兇手有多泯滅人性。



當年案發後,南京警方開展了持續數月的大規模走訪調查,排查人員超過1.5萬,其後的二十多年來也從未停止過對案件的偵辦。


實際上,警方在案發現場也找到了兇手留下的痕跡,但限於當年的技術條件,一直沒能真正破案。


當年警方發布的懸賞追兇令


轉機出現在今年2月19日。


這天警方接到線索,發現徐州沛縣有一名被排查人員麻某俠的DNA,和1992年這起殺人案中兇手留下的DNA高度相似,據此判定,兇手應該是麻某俠的親屬。


在對麻某俠的家族譜系進行深挖後,警方最終鎖定了家住南京石鼓路的麻某鋼,並立刻提取血樣,送交鑑定。


23日凌晨一點,結果出來了:完全吻合。


幾小時後,麻某鋼被捉拿歸案,在審訊中供認了自己28年前在南醫大的犯罪事實。



巧合的是,幾年前白銀連環殺人案的兇手落網,也是因為親屬在血常規檢測時被發現「DNA與嫌疑人高度符合」,從而被警方順藤摸瓜地找上門的。


據警方調查,麻某鋼多年來一直定居南京,曾經住在鬧市區石鼓路,那裡距案發的南醫大不到1公里,走路幾分鐘就能到達。


而他現在的住址,則是一處公司分配的小區房。


在這裡,麻某鋼似乎用了另一副面孔示人,在很多鄰居眼裡,他是個待人客氣、會來事會做人的熱心腸,讓人很難聯想到28年前那個雨夜裡的殘暴兇手。



近20年來,麻某鋼一直在蘇美達集團做司機,有公司內部人士稱「他脾氣好,平時大家對他印象都不錯。」


而在公開的工商資料中可以查到,麻某鋼是蘇美達旗下某員工持股平台的合伙人,還是南京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股東,持有3成股份。


看起來,麻某鋼在犯案後,又如魚得水地融入了社會生活,戴上了假面隱匿於市,若不是這次被親屬的DNA被資料庫匹配,警方很難真正追查到他頭上。



細想起來有些神奇,南醫大案與白銀案同樣是重大殺人案,同樣是時隔28年後破案,同樣是因親屬DNA樣本而被鎖定。


不過,在這兩起案件中相似的偵破過程並不是偶然,而是警方應用了同一種技術,即Y-DNA染色體檢驗。



這種技術可謂現代破案利器,不需要兇手本人,只要其父系親屬的DNA進入資料庫,都可以讓警方立刻察覺,並進一步縮小範圍、鎖定兇手。


傳統的破案手法需要現場兇手留下的DNA,與嫌疑人的DNA進行比對匹配後,才能得出結論,所以假如兇手一直沒有留下其他痕跡,就一直找不到人。


而現在有了新技術,不管兇手再怎么小心躲藏,也管不了自己所有的親屬,其暴露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也是很多陳年懸案屢屢告破的原因。



DNA比對技術,近年來已經在案件偵破中屢立奇功,幫我國警方抓獲了潛逃23年的殺人犯勞榮枝、幫韓國破獲了華城連環殺人案(也就是著名的《殺人回憶》原型),美國甚至還因此破了一起50年前的兇殺案。


所以很多網友也期待這種技術可以讓更多陳年懸案告破,比如96年的南大碎屍案,一直以來都是很多人心中難解的結。



當然,就算有了新技術助力,還是需要現場證據保存得足夠完好。


28年來,南醫大案的辦案人員換了一茬又一茬,那些證據和線索交付了一次又一次,時間在推移,黑暗中的兇手在老去,也許早已身亡,可沒有人放棄過對真相的追尋。


在漫長的時光中,他們就這麼一直保護著希望的火苗,終於讓塵封的真相等來了曙光。



有一位當年經手過此案的老刑警,在2007年還寫過一篇文章講這起案件,標題叫《難以釋懷》。


他在文中寫道:「也許直到真相水落石出的那一天,我的兄弟們給冤魂一個交代,為冤魂輕輕合上睜著的眼睛。這個時候,對於像我和我大案隊的兄弟們,這些曾經把案子與個人生涯聯繫起來的人,才能真正釋懷。」


而這次,他終於可以釋懷了。


老刑警更新的朋友圈截圖


保存證據,追緝兇手,是刑警的職責所在。


而在任職期滿後,依然不放棄對真相的追尋,時刻掛懷著沒為受害人討回的公道,是人性中悲憫與正義的光輝所在。


這讓我想起了一部由真實案件改編的韓國電影——《暗數殺人》。



電影中的主角,一個是朱智勛飾演的冷血殺人犯,一個是金允石飾演的富二代刑警。


影片的主要內容,就是兩人間的心理攻防戰。


雖然朱智勛因為案發被抓,但他通過精心設計,故意讓警方提交偽證,成功讓自己的刑期從無期變成了十五年。



他還囂張地告訴金刑警,這次案發是意外失手,他一共犯下了7起命案,其他6起至今都沒有被人發現。


這種無人報案、無人調查、無人知曉的命案,被稱為「暗數殺人」,也就是片名的由來。


金刑警本來就對他得到減刑十分憤慨,想要追查到底。


一旦拿到確鑿的殺人證據,就有機會改變審判結果,讓殺人犯得到應有的懲罰。



而朱智勛也利用金刑警對真相的執著,繼續設計圈套,試圖達到逃脫懲罰的目的。


比如,故意給金刑警提供信息不全、模糊不明的線索,讓他自己去查證細節。


金刑警一查,發現這些線索真真假假,虛實難辨,其中一個被提到的「受害人」根本就還活著。


比如,朱智勛給出一個大概的拋屍地點,金刑警就帶著人辛辛苦苦挖到半夜,翻遍了整座山,總算髮現了半具骸骨。



可等把證據提交回去時,朱智勛卻翻臉不認人,根本不承認人是自己殺的。


再比如,朱智勛每次提供線索,都會管金刑警要錢,等金刑警回來找他對質,他就嚷嚷著說證據是金刑警花錢找他買的。


金刑警花了錢、出了力還被反咬一口,最終案件也沒什麼實質進展。


後來他跑去請教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刑警,才得知像朱智勛這種作惡多端的殺人犯,就是會故意給警察提供模糊線索。


當他們因為案件A被抓進來,就主動給刑警交代案件B、案件C的線索。



等警察認真去查了,才會發現得到的證據不足以給他定罪,這樣每次去查、每次都控告失敗,法官就會懷疑警察是為了立功而故意製造偽證。


這時候,嫌疑人再巧言令色地翻供,奪取法庭的信任,局勢就可能被扭轉。


所以,金刑警越是努力查案,反而越可能幫助他脫罪。



被老刑警點撥後,金刑警豁然開朗,完成了心理進化,升級了自己的戰術,回去繼續跟朱智勛鬥智斗勇。


最終他抓住了對方的破綻,讓謀殺罪得以成立。


破案過程中取證的複雜、兇手的詭辯、人性的複雜,迷霧重重的真相,都在這部影片中被高度還原。


殺人兇手的殘暴與無理,也往往超出普通人的想像。



但與此同時,更多的是像金刑警一樣執著隱忍的追兇者,在一次次的打擊之後,仍然會再一次拿起手中的線索,上路追尋。


也許有人問,受害人枉死28年,兇手卻多年來逍遙法外、安居樂業,這樣的破案還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之所以相信這件事有意義,就是因為不管過了多少年,找到兇手並繩之以法,是維護法律與生命尊嚴的方式,更是唯一讓受害者在天之靈得到慰藉的方式。


正義即便遲到,但它終究來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_I4knAB3uTiws8KCo0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