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其自尊的女教師被迫錢債肉償?這結尾實在太諷刺

2020-02-20     有部電影凌辰

這段時間,由於疫情的原因,不少學校開展了網絡教學。


一時之間,老師們被逼得搖身一變成了「主播」,學生們也被釘釘等軟體折磨到崩潰,紛紛給軟體進行了「分期付款式」五星好評。



不過往好的方面看,至少通過網絡,老師們還有書可教,學生們也有課可上。


今天咱們要聊的這部電影就不一樣了,片中的女主也是一名老師,相比而言,她才是被生活逼上了絕路——《教訓》。



女主名叫娜蒂亞,在保加利亞的一個小鎮教英語。


她原本念法律專業出身,是一個思想獨立的人,一直希望能通過教育改變人心。


電影一開頭,就是這樣一個情節——


一個學生的錢被同學偷了,為了激發偷錢學生的愧疚,她讓所有同學每人捐出10斯托丁基(保加利亞貨幣)給被偷學生。


隨後,她又弄了個信封放在教室里,希望偷錢的學生在第二天之前,默默把錢給還回去。



只可惜,這個方法並沒有奏效,第二天信封里依然空空如也。


對此,女主自然是失望的。


但說到底,這只是她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真正讓她糟心的,是一連串接踵而至的經濟問題。


先是她為了補貼家用,兼職做了翻譯,可沒想到翻譯公司遲遲不給她稿費;



接著不靠譜的老公沒有及時還信用卡,銀行上來追債,要將他們的房子收走拍賣。


為解決這個問題,女主先是去催稿費,結果被告知下周二才能拿到錢。


無奈之下,她只好去找關係不太好的爸爸。


然而,看到爸爸不肯給死去的媽媽立碑,還整天和新相好鬼混,女主瞬間一肚子火,不僅沒借錢,還偷偷塗污了新相好的照片。



走投無路之後,她只能跑去向私人借貸,先把銀行的債還上,等稿費到手後再去還貸款。


女主本以為,這下一切總該恢復正常了。但殊不知,更大的困境還在等著她。


不久後,就在她用包里的錢做誘餌,繼續調查偷錢學生時,突然接到了銀行的電話。


對方聲稱此前的計算有誤,需要補交,否則仍會收回房子。



這讓女主倍感焦急,匆忙地趕到了銀行。


但由於做誘餌的錢在接電話時被偷,她身上湊不出補款,銀行還等著在七分鐘後下班關門……所以,女主必須在七分鐘之內湊夠錢。


可是這談何容易,女主最後直接被逼得到附近的許願池裡去撿硬幣。


折騰了一頓,這事總算是搞定了。


但誰曾想,第二天又一個暴擊找上門來——翻譯公司的老闆跑路了。



這意味著放貸人的錢還不上了。


女主只好又趕去放貸人那裡求情,希望對方能夠寬限幾天。


對方雖然答應了,但提出的要求很離譜。


他讓女主給他侄子在作業本上打高分,三分就寬限三天,四分就寬限四天,六分則額外送一天……


面對這種情況,女主一方面真的拿不出錢,另一方面又不願違背自己作為教師的原則,於是想了個折衷的辦法——全班學生都給了六分。



只是,這也只能算是杯水車薪,七天時間終究還是太短,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眼瞅著限期將至,女主幹脆帶著自己的全部首飾去找放貸人,還表示可以幫他們全家補習英語。


但這一次,放貸人完全不給她商量的餘地,威脅女主要麼趕緊還錢,要麼就明天過來錢債肉償。


可以說,事情發展到這,女主的道德困境被徹底推向了頂點,想要解決問題,似乎只能放棄原則與底線,別無它路。



但有趣的是,導演並沒有安排女主去肉償,而是利用鏡頭對觀眾進行了巧妙的欺騙。


當我們看到女主化好妝、穿了絲襪,以為她逼不得已要去出賣身體時,女主卻突然在路邊脫掉絲襪、套在頭上,走進了一家銀行……


在這個故事的結尾,女主憑藉從銀行搶來的錢還清了貸款,但她也因此做出了自己一直教育孩子們不要去做的事。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極具批判性的現實主義作品。


影片的鏡頭語言簡潔平實,全片有著大量的手持跟拍鏡頭,採用全自然光拍攝,沒有任何的配樂,呈現出樸實無華卻又引人深思的氣質,頗具達內兄弟的味道。


首先,作為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作品,在女主突破原則的背後,影片多方面展示了男性角色推波助瀾的力量。


在加害者方面,銀行收債的、翻譯公司老闆、放貸人,這三個構成女主和家庭危機的關鍵人物,無一不是手中握有權力的男性。



而在女主與至親的家人方面,男性也同樣發揮著不光彩的消極意義。


比如女主的丈夫,他沒有擔當,只會頹廢抱怨。


事件的起因在於他,但回顧全程,他沒有做出任何思考和行動,使得女主不得不一人撐起一切。


再比如女主的爸爸,也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在媽媽死後,他到處鬼混,毫不關心女兒的生活和感受。


當女主帶著家人向他尋求幫助時,只會得到一番無意義的爭吵。



這種處理,或多或少是由於導演兼編劇之一的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的女性身份,使得本片立足於女性的視角,兼具了女性主義色彩。


儘管稍顯刻意,卻也呈現出了導演對女性困境的切實關懷。


當然,影片並非全然指向對男性的控訴。它想要深入反映的,其實是糟糕的社會環境對道德的破壞。


造出女主道德越界的根本原因,就是明規則與潛規則同樣腐敗污濁的保加利亞社會。



在片中,放貸人代表的是潛規則的一面。


他可以隨意提高利息,任意改變還款方案,而女主卻只能任其宰割,束手無策。


這是因為,作為公權力的警察部門不僅不作為,還與放貸者狼狽為奸。


在被放貸人威脅肉償後,女主曾跑到警察局報案。可當她見到了警察後才發現,對方根本就是放貸人的朋友。



同樣作惡的,還有所謂正規的銀行。


女主的丈夫未能還清信用卡,所以銀行要拍賣他們的房子,這看似合法合規,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因為銀行在宣傳手冊上寫著固定利率,具體操作中卻偷偷提高利率,而且並不通知用戶,這才使得女主家欠下的錢越滾越多,直至無力償還。


女主在最初也曾找過銀行理論,對方接受起訴,可一個已經窮途末路的老百姓,要怎麼與銀行這樣的龐然大物抗衡呢?



正是如此多的社會問題疊加在一起,才逼得女主違背了自己一直堅信的道德和底線,作出了搶銀行這樣的行為。


更進一步來看,女主的教師身份也並非偶然,它代表的是一個社會的知識與道德。


影片借女主的「墮落」,所映射的正是在黑暗社會現實下,知識與道德的無效。


在影片最後,還有這樣一個值得玩味的情節:


女主聽到自己搶銀行的新聞後回到教室,剛好看到了偷錢的孩子。她突然愣住了神,直到上課鈴聲響起後,才說了這樣一句話——



仔細想來,這話又何嘗不是她對自己的譴責和叩問呢?


只是,如果按照片中的環境進行推演,如果社會還是如此不堪,那麼女主終將會再次被逼上自我背叛的絕路,讓人唯余唏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UDxDnEBnkjnB-0zblT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