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萬人打出豆瓣8.2分的確牛逼,但這就是國產劇的巔峰表現了嗎?

2020-04-10     壹條電影

引子


我其實一直很想知道,國內的「鬼吹燈」迷規模到底有多大。


一邊,是過去八本小說積累下的龐大書粉;


另一邊,是身為這5年來最火(沒有之一)的影視IP,一部接一部的院線電影、劇集和網絡電影,即便質量良莠不齊,熱度始終不低。


很多書粉覺得改編大多在糟蹋原著,我的態度更傾向:


雖說這個IP也算見證了國產劇的工業化進步,但終歸,這麼棒的改編素材,沒能被系統地、用心地、高水準地做出來,想想還是覺得,過於遺憾了。


不過,到這部最新的改編出來,隱隱感覺,好像終於看到一個,還算合適的模板了?


有人說得更直接:


有內味兒了。


《龍嶺迷窟》



之前有看到一個消息:


潘粵明+張雨綺+姜超的三人組,將會連續出演五部《鬼吹燈》網劇。


這也意味著,他們仨從《龍嶺迷窟》開始,會一直搭夥拍到結束。


天知道之前拍一部換一套主演,對作品的傷害有多不可逆


台前幕後穩定了,心裡踏實了,也就可以展開聊下去了。


目前這部新作口碑喜人,8.2分位列眾多改編之首。



周三刷到第9集,我當然也覺得不錯,至少是超出預期。


除了夸上一夸,今天還打算聊這麼幾個點:


1、怎麼解決「盜墓不能」和「怪力亂神沒戲」兩大難題?

2、這個連拍五部的三人組,選角到底成不成功?

3、忠於原著、自我發揮,哪個更重要?

4、有什麼問題,未來還能怎麼改進?


這是我想說的,應該也是你關心的。


1.

盜墓不能?怪力亂神沒戲?


這兩個母胎里自帶的改編大難題,大家倒是早就不陌生了。


解決辦法也非常簡單:


主角不能盜墓?


好說,那就被壞人逼著下墓。


建國後不能有鬼成精?


簡單,全是幻覺,可以了吧。



但如果都是簡單粗暴的「上交國家」,又怎麼能分出高下。


仔細看,幾部還算不錯的改編,顯然都在這些敏感地帶下了功夫。


《精絕古城》中,胡八一和胖子是跟著考古研究所探墓,本來就是名正言順。


編劇倒是相當放鬆,還敢來下面這一段官方吐槽。


當然,播出後沒多久就被刪了…


但這好感度也算是積下了。



營造幻覺部分,《精絕古城》也足夠用心。


進入精絕古城後,先後有好幾處致幻的設定:


先是神廟的玉眼球,再到有毒的地下河,最後是屍香魔芋,都是致幻點。


雖然細想想,多數冒險全變成了臆想,但過程總算精彩。


而到《怒晴湘西》,編劇還花了很多心思在解讀致幻上。


西域秘藥擴散毒霧的陵瘴,控制人和動物的寄生真菌。



甭管你信不信,反正編劇是努力解釋了…


這部《龍嶺迷窟》,甚至將扎格拉瑪族的詛咒也做了解釋,成了一種病毒帶來的疾病:


「病毒破壞了血紅蛋白對鐵離子的吸收,導致IDN症狀,血液逐漸變黃,吸氧能力下降,最終因為機體衰竭而死亡。」


第8集回憶鷓鴣哨段落,大睡佛寺中看到的幻象,也被托馬斯解釋為特克斯勒消逝效應:


「一個人的目光盯著固定點看20秒鐘以上,那麼周圍的事物將會慢慢淡化,直至消失。」



胡八一講起話來,也是十足政治正確。


但好在編劇台詞寫得夠圓潤夠漂亮:


先說歷史的洪流如何是風水能決定的,再強調風水和摸金的理論,骨子裡也是科學精神。


什麼是滴水不漏


這就是。



雖說什麼都是科學,一切都可以被解釋,的確有些無趣。


但在現實環境下,與其自暴自棄或粗暴對待,這樣花心思地把故事講圓,已經值得鼓鼓掌了。


而說到把故事講圓,《龍嶺迷窟》對如何讓主角下墓,也能看出編劇足夠用心。


原著小說,胡八一和胖子會去陝西,就是奔著盜墓去的,幾次下墓也都是主動為之。這個動機,是必須要改的。


編劇巧就巧在:


沒有去憑空生造矛盾,而是在小說中舊有人物和故事的基礎,去做改動。


小說中兩個很路人的角色,李春來和馬大膽,被編劇加了不少戲:


不光是盜墓賊,還成了誆騙胡八一等人來陝西的大反派。



這樣改的好處在於:


第一解決了主角不能主動下墓的敏感,在未播出的後續劇情中,應該就是胡八一等被馬大膽抓住,被逼下墓,協同盜寶;


第二就是相比小說的平鋪直敘,增加了敘事的一波三折,在原本的看點之外,增加了正邪對抗的新戲碼。


相比這個改動,第5集三人第一次進魚骨廟設計成偶然跌落,雖然前面也有鋪墊,但就顯得隨意了很多。



不管怎樣吧,先不說編劇功力如何,至少用沒用心,總是能通過這些地方看得一清二楚。


2.

選角成不成,演員只占一部分


解決了先天難題後,下一關,就是選角。


應該說,之前那麼多版電影劇集,爭議度最小的,就是《尋龍訣》的陳坤、黃渤和舒淇。


當然,有人說黃渤不胖,陳坤太帥,舒淇不夠隱忍機智,我也都同意。


況且,指望這三位咖來演網劇,也不現實不是。



其實《鬼吹燈》改編的選角,除了別用港台演員這一點,目前已經達成共識之外。


選角上的操作空間,其實是非常大的。


你問為何別用港台演員?


除了原著小說的大陸烙印太過濃厚,港台演員必然違和外(Shirley楊除外),也是因為,之前被王大陸先生嚇得不輕,陰影猶在…



這次用了潘粵明、張雨綺和姜超,很多人都叫好選的棒,但要說完全服眾,也是不可能的。


有人就說了,潘老師胖得可以演王胖子,張雨綺台詞功底差,聲音更是出戲,姜超貧得過火,還缺點狠辣。


看看,總有不滿意的。


說白了,一味追求高還原度,創作者只會給自己挖個填不上的大坑。


而之所以說操作空間大,則是因為:


選角成不成,一方面的確要看演員表現,但更重要的,是演員能否和劇集的調性完美契合。


這也是《龍嶺迷窟》讓我滿意的地方。


四大主角的第一次亮相,都做足了設計感。


臉還未露,靠動作和台詞,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這樣的設計感,可以小到這些人物出場,也可以大到整部劇的風格基調。


看劇的過程,大家應該都能感受到:


突出親切感、年代感、生活感,是這次《龍嶺迷窟》較之前改編的一大不同。


尤其是胡八一、王胖子和大金牙三位爺。


角色之親切、之年代、之生活,是我尤其喜歡的。


而幾位演員,都能精準表現出這幾個特點,與整體風格融為一體。


這些算是改編上的亮點,下面重點談。



至於張雨綺,目前9集了,出場時間加起來還沒有20分鐘,實在不好妄下結論。


繼續觀望吧。



3.

改不改不重要,怎麼改才重要


書粉最關心的,自然是改編是否忠於原著。


這是《精絕古城》豆瓣始終穩居8分不掉的重要原因,也是監製管虎+導演費振翔組合的第一部《黃皮子墳》口碑大敗的核心原因。


兩人組合的後兩部《怒晴湘西》和這部《龍嶺迷窟》,明顯就吸取了這個教訓。


不過,有兩個改編的原則要說在前頭:


一是劇是劇,小說是小說,評價好壞都要單獨來看;


二是忠於原著是大方向,不意味著一切都要按原著來,這是兩碼事。



《龍嶺迷窟》先前說了,為了過審做了一些調整。


從前9集看,相較小說大的調整還有:


Shirley楊出場提前。


這很好理解,真按小說里的,故事進行一多半之後再出來,太浪費演員了。


魚骨廟中的幾段重要冒險延後。


有人看了第5、6集,吐槽怎麼沒看見小說中的無盡懸魂梯、人臉大蜘蛛,金算盤也一帶而過,連聞香玉的設定也和小說不同。


這些改動,要回答也簡單:


劇作改編,必須有主有次,更需要把最精彩的,放在後頭。


現在這樣把鷓鴣哨回憶段落提前,也是為了先把支線故事講完,後面安下心來講好主線。



所以,勸很多書粉一句:


沒必要盯著吃餃子改成了涮羊肉這樣細枝末節的改編不放,劇本身就是不同於書的存在,太較真,你就輸了。


我的觀點,還是那句話:


改不改不重要,怎麼改才重要。


什麼意思?


剛才說了,這次的人物突出了年代感、親切感和生活感,其實最直觀的一個變化,是色調。


對比下《精絕古城》,《龍嶺迷窟》的調色弱化了現實感,多了幾分說書式的傳奇范兒,這和上一部《怒晴湘西》的思路,也是一致的。



如果站在更高角度,找一個類型來概括,管虎和費振翔要做的應該是:


搞笑冒險。


冒險很好理解,但為什麼選搞笑?


一來《龍嶺迷窟》小說的體量不大,加戲沒做好,很容易就會被說注水;


二來搞笑是接受度最高的類型,小說中也不乏搞笑的地方,發揮空間很大。


下面就拆開聊聊,這搞笑和冒險。


先說搞笑。


管虎和費振翔這次做對的一點,不僅是選擇了搞笑,還有如何不生硬、不做作地搞笑。


技巧也不難,有這麼三點:


一是從人物和人物關係上找搞笑空間。


胖子這角色,貧嘴和喜劇屬性明顯加重。加上姜超的表演,倒是十足討喜。



另一大法寶,就是還魂了的老北京腔。


放大台詞魅力,就是在增添人物魅力。


什麼驗驗貨、掌掌眼,喝碗湯溜溜縫兒,我慫那是大呲花我,這些個京片子,還真是越聽越有味兒。


有人說,胡爺、胖爺、金爺三位爺坐那各種老北京臭貧和俏皮話,我都能看一整集。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還有,就是人物關係上做文章。


我很喜歡的,是胡八一和胖子這對組合的化學反應。


船上斗完大魚,倆人鬥著嘴,胖子哎呦暈了地趟老胡懷裡,這裡的尺度拿捏和細節刻畫,就非常對。



後來倆人掉進洞裡,開口要喊老金,一唱一和,也是好笑得很。


包括一些冷幽默,還是在洞裡。


老胡:把嘴捂上。

胖子:啊?

老胡:蝙蝠的糞便會產生大量氨氣,過量吸入會…

胖子:致命?

老胡:很臭。



二是無處不在的自我調侃


上一個是對小說人物的再發揮,這裡就是對原著文本的再發揮。


都知道胡八一、胖子他們是50年代生人,上山下鄉的一代知青,那個年代的烙印必然很重。


《龍嶺迷窟》中,就對這個「又紅又專」做了放大。


這些上個時代的口號,放在這個時代看,自然就會多出幾分戲謔感。



更進一層的自我調侃,則來自背後的主創。


潘粵明去年在《怒晴湘西》演了陳玉樓,這次《龍嶺迷窟》老年陳瞎子出場,給胡八一摸骨算卦,完事還插了這麼句:


與老夫年輕時頗有幾分相似。


至於三人和李春來劃價那場戲:


一口價,八百!你有技術問題!


這就更是管虎玩心大發的自嘲了。



而我個人最喜歡的一段,是第7集,三人逃出魚骨廟,胖子和金爺的那段默契:


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


不熟悉的可能只以為是倆人又逗貧嘴呢,但熟悉的都知道,這齣自65年電影《地道戰》的經典台詞。


這種「懂的就能看出更多樂趣」的設計,實在深得我心啊。



搞笑說完,再說冒險。


因為重頭戲都在後9集,目前冒險的部分還未完全展開。


不過已看到的,仍有亮點。


比如用兩集半篇幅來回溯鷓鴣哨的拜師與西夏黑水城之旅,一氣呵成,毫無拖泥帶水,幾場下墓的動作戲也足夠賞心悅目。



再比如兩場與馬大膽一夥的打群架。


這種莽夫打架,拍得隨意了很容易被罵拿廢戲注水。


但《龍嶺迷窟》這兩段打鬥,尤其是後一段長達三四分鐘的長鏡頭動作戲,在鏡頭調度和配樂使用上,都足見用心。


你說炫技也好,拖時間也罷,但論單場戲的精妙程度,真可以排進國產劇前列了。



4.

這就到上限了?


除了以上,剛才提到的年代感,也是很多人在提的亮點。


調色上有加分,細節也都做得不錯:


煎餅果子攤上的,加蛋7毛,加腸8毛。


古蘭縣城的建築細節,「毛主席萬歲」,革命委員會招牌等等。


即便是畫面里一閃即過,也要做到最好。



甚至有人翻出和《怒晴湘西》的對比,兩個陳玉樓的手勢姿勢,都一毛一樣。


國產劇(還是網劇)能有如此高標準高追求,該夸還就是要好好誇誇。



說實話,《鬼吹燈》這個改編之路,一部換一茬演員,一部換一茬團隊,真的挺傷。


之前正午陽光做《精絕古城》口碑不錯,但也沒能繼續做下去。


到管虎+費振翔這,雖然三部拍下來有褒有貶,但好在調性和風格算是延續下來了。


這部《龍嶺迷窟》,故事接的是《精絕古城》,《怒晴湘西》先拍應該也是為了早點帶出陳玉樓,並且儘快講完鷓鴣哨這一段。


未來的四部,就踏踏實實按主線,把後面的故事順著講完:


《雲南蟲谷》《崑崙神宮》《南海歸墟》《巫峽棺山》。


班子穩定了,故事線清楚了,口碑也上來了。


書粉期待的春天,終於要來了?



別急,最後啊,我還是打算潑點冷水。


先不提《龍嶺迷窟》是否會有之前《怒晴湘西》高開低走的隱患,畢竟後一半還沒播,不要早下結論。


我不知道你們是否有同感,但《鬼吹燈》所有改編作品,即便是口碑好的,也總讓我有一種觀感:


故事還行,演員還行,服化道還行,特效還行,但一切也僅止於還行。


再往上一步,從還行向牛逼、從還行向嗨翻,就做不到了。


多解釋一句就是:


你能明顯感覺到,故事走向都提前安排好了,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缺少了一種真正為人物命運捏把汗的,緊張感。


沒錯,就是沒有緊張感。


比如鷓鴣哨大臥佛寺中過機關一段,帥是真的帥,過癮嗎,也挺過癮。


但看的過程中,我的確沒有任何緊張感。



動作編排地流暢順滑是好事,漂亮度是上去了。


但相應的,人物也就變成了符號,少了人情味,少了生命力。


即便是親切感夠高,那也是做出來的親切感。


說白了,人物有生活感是一層,但讓人物有生命力,就是更高階的另一層了。


包括口碑和票房都不錯的電影《尋龍訣》,也有這個問題。


乍看很漂亮,很精緻,也很驚險,該有的全有,但細想想,都是「乍看」。


人物其實沒經歷什麼真正的危機,沒什麼讓人真正提心弔膽的緊張感、也沒什麼能感受到英雄解除危機的暢快時刻。



這也是我正對《龍嶺迷窟》後一半的擔憂:


無盡懸魂梯、人臉大蜘蛛、水銀棺材墓、萬丈深淵墓室,聽起來一段比一段刺激。


但是否又會是過去那樣,按部就班地走完一段冒險呢。畢竟,故事和結局,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如何在具體的段落中,真的拍出那種緊張感和刺激感?


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考驗管虎和費振翔的地方。


結語


寫到這,忽然覺得,我是不是對現階段的國產劇,要求過高了?


但又一想,其實《龍嶺迷窟》第1集開場,農民挖棺材那一段,就實打實地拍出了那種為人物命運揪心的刺激啊。



可惜,這樣拔高的華彩時刻,還是太少太少了。


不過,這大概也證明了,我們想做,其實就是可以做到的。


慢慢來吧。


都是豆瓣8分以上,我們的目標,應該是這兩年大熱韓劇《王國》的水準。


到那時候,才真的可以抹抹嘴巴,滿意地說一句:


嗯,是內味兒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IzcnEBiuFnsJQVQTX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