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一生都手握一把牌。有人一把爛牌打出王炸,有人抓住洗牌機會反敗為勝,也有人生生把好牌打得稀碎。勝者恆強,誰不想當那張顯赫的「王」?但「王」的花色卻是Joker。從Joker走到「王」,或許窮其一生,或許一步之遙。
德約科維奇邁入職業網壇後,最廣為人知的綽號正是「Joker」。
他慣於用玩笑掩飾生命中曾經的沉重,但背負一個國家的希望,註定要剝離那個過於放鬆的靈魂,戴上國王的面具,沖向命運的王座。
畢竟,在一副撲克牌里,Joker才是那個壓倒所有對手的王牌。
Djokovic的發音與Joker(愛開玩笑的人、小丑、紙牌里的王)相似,德約科維奇的名字翻譯也有多個版本,迪約科維奇、焦科維奇等。如今在中國收穫高人氣的德約科維奇已經學會了手寫漢字「德」。
年初的澳網,德約科維奇捧起個人第八座挑戰者杯,將大滿貫個數累積到17個。2020,本是他衝擊「史上最佳球員」寶座的關鍵之年,作為塞爾維亞的「民族英雄」,這位現任世界第一渴望將東京奧運會的金牌帶回祖國。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一切偉大的計劃。由德約科維奇一手主導的阿德里亞表演賽淪為病毒蔓延的溫床,多位職業球員因此「中招」。而他,也成了全球體壇確診病例中最大牌的一個。
阿德里亞表演賽的名字來源於阿德里亞海,這片海灣將巴爾幹半島與義大利相隔,克羅埃西亞、波赫和黑山都有面向這片海灣的出海口,再加上德約科維奇的家鄉塞爾維亞,構成了這次比賽的舉辦地,而這四個國家曾經有過共同的名字——南斯拉夫。
「展現巴爾幹地區的團結和相互關愛」,這是阿德里亞表演賽的初衷,賽事所得也將全部用於慈善。德約科維奇這位從塞爾維亞戰火中誕生的巨星,本打算用自己的影響力黏合這片曾飽受摧殘的土地。但殊不知,打開的卻是「潘多拉魔盒」。
參加阿德里亞表演賽的球員還一起踢足球、參加籃球賽,甚至去夜店狂歡,結果丘里奇(左一)、迪米特洛夫(左二)和德約科維奇(右二)的新冠肺炎檢測均為陽性。
陷入風暴眼的德約科維奇成了眾矢之的,甚至為職業生涯印下難以洗刷的污點。「與費德勒、納達爾相比,他還不配稱為王。」倏忽之間,這個原本摸到王牌的33歲男人,仿佛又回到最初被叫Joker的日子。
「你是我摸到的最好一張牌」
4歲第一次拿起球拍,德約科維奇天生就該吃這碗飯。
葉蓮娜·戈西奇曾是南斯拉夫網球協會青訓部的主管,也是第一個篤信「德約科維奇會成為世界第一」的人。
1992年,戈西奇在滑雪勝地科奧帕尼科開設網球訓練營。沒過多久,她就發現籬笆後面趴著個目不轉睛的小男孩。「直覺告訴我,這個孩子非同小可。」
5歲的德約科維奇所展現的運動天賦、專注力和學習能力,徹底震驚了戈西奇。她衝進德約科維奇家經營的披薩店,告訴他的父母,「我會讓他成為世界第一。」戈西奇陪伴過的塞萊斯彼時已然登頂女子網壇,這一次她堅信摸到了更好的牌。
戈西奇教給小德約科維奇的,不僅僅是網球技術,更為他打開看世界的大門。古典音樂、文學、地理、歷史,在她看來,豐盈的精神世界與強大的擊球同樣重要。多年後,當德約科維奇橫空出世時,流利的英文讓他很快融入職業圈子,幽默風趣的談吐在球迷心中留下了名字。
2013年法網期間,戈西奇(右)因肝癌去世。
「我只想讓他成為自己的王。」戈西奇這份沉甸甸的期待,勾勒出德約科維奇的前半生。曾經羞澀的男孩勇敢衝到網前,揮拍指向的不只是球場上創造傳奇,還肩負著塞爾維亞網球的光明未來。
在德約科維奇的家族裡,父親和叔叔都曾是前南斯拉夫的滑雪運動員,但並沒有人打網球。是戈西奇看到了藏在他身體里的潛力和野心,童年的小德從此把「當世界第一」作為人生理想。
7歲接受採訪時,德約科維奇就已經說出了要成為「世界第一」的目標。
「戈西奇就像我的第二位母親。她塑造了我的性格,她教給我的一切,成就了今天的我。」德約科維奇如此形容這位人生導師。
「飛過頭頂的炸彈不多了,
只剩下焰火」
戈西奇將德約科維奇推向了「牌桌」,卻突然發現籌碼少得可憐。為期5年的訓練計劃遭遇的最大阻礙就是錢。
披薩店微薄的收入,完全無法承擔德約科維奇將要開啟的旅行參賽計劃,而最早的贊助路線,也碰了一鼻子灰。父親德揚不得不選擇借高利貸,期限到了無法償還時,他甚至用匕首比劃在脖子上發誓。為了拆東牆補西牆,母親甚至賣掉了自己的金首飾。
德約科維奇的父母為他付出了全部。
全家人的心血都「押寶」在德約科維奇的網球事業上,儘管他還只是個孩子,但已經知道背負著什麼。「范進中舉」的一幕終於發生:在德約科維奇成名後,父母的「大嘴巴」頻頻惹出麻煩,他們太渴望從兒子的成功中獲得關注。
2008年澳網,德約科維奇戰勝費德勒之後,母親對著鏡頭大聲喊出「舊王已死 ,新王當立」,狂妄的態度引起輿論譁然。
1999年,科索沃戰爭爆發,北約空襲貝爾格勒。有76個夜晚,德約科維奇都躲在地下室里聽著爆炸聲入眠。但這沒有阻止他打網球,每一天,戈西奇會帶著他去不同的網球場訓練。「如果一個地方被炸過,往往意味著暫時安全。」
廢墟中訓練的場景,沒有成為少年的夢魘。德約科維奇並不忌諱談起這段「我們國家沒人願意回憶的日子」,「那是聽天由命的時光,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也無處可逃。」
彈痕累累的訓練場見證了德約科維奇艱難的成長。
那一年的5月22日,是德約科維奇12歲的生日。在球場裡慶生時,「飛過頭頂的炸彈已經不多了,只剩下焰火。」家國磨難下,樂觀刻進了他的骨子裡。即使不會像母親一樣豪言「舊王已死,新王當立」,但他對那個寶座的渴望已然無法掩飾。
「冠軍都是從一無所有開始的」
「冠軍都是從一無所有開始的。」而塞爾維亞運動員的神奇之處在於,他們從戰火紛飛、物質匱乏的童年中生長,除了父母的勉力支持,沒有其他人能幫到自己。經年累月的孤軍奮戰,鍛造了他們強大的內心。
德約科維奇也是這樣熬過來的。12歲只身前往德國慕尼黑的訓練營,一面是陌生環境的壓迫,一面是出人頭地的目標,他用常人無法想像的自律平衡著這一切。「我可不想毀掉我的一生」,他知道,一旦步入競爭殘酷的職業網壇,想要成功必須押上一切。
擁有更多底牌,勝算就大一點。德約科維奇了解自己的所有需求,比如主動要求體能師帶著他進行更柔韌,更彈性的力量訓練。「不浪費一絲時間,將自身優勢最大化。」對於十幾歲的孩子而言,這種清醒甚至有點「嚇人」。
初入職業賽場時,他極限的劈叉救球方式一下引起球迷的注意。為了保護踝關節的柔韌性,他使用著專屬的矯形鞋墊,以確保充分伸展身體而不會受傷。
2011年澳網奪冠,德約科維奇把球拍、球衣、毛巾等統統仍上了觀眾席,在扔鞋子之前他取出了鞋墊。他笑著說:「這是我步法的秘密,現在你們都知道了。」
堅定而專注,球場上的德約科維奇擁有不屬於他年齡的冷靜和成熟。但在球場外,自信而張揚的作派、「德約模仿秀」的搞笑,則顯示出他充滿矛盾感和戲劇性的一面。
2007年美網擊敗莫亞後,他在主持人的要求下,模仿了莎拉波娃、納達爾和羅迪克的經典動作,誇張的姿態和表情,讓他成為球迷口口相傳的「Joker」。有人說,愛開玩笑是塞爾維亞人的民族性格,畢竟不自己找點樂子,是無法在長時間的轟炸中保持樂觀的。
模仿莎拉波娃出名後,德約科維奇在一場比賽進行中聽到了觀眾讓他模仿的喊聲,這讓對待比賽無比認真的他感到很不舒服。
但隨著德約科維奇在2008年澳網贏得自己的第一個大滿貫,他開始對這樣的放鬆方式感到厭倦了。「當我總是被要求在大庭廣眾下表演時,這就不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了。」
那時的他,世界排名已經升至第三位,僅排在費德勒和納達爾之後。在球場上擁有了「掰手腕」的能力,他也許已經意識到,邁向球王的這幕大戲中,要做的是正劇主角,而不僅僅是一個喜劇配角。
「我是塞爾維亞人,
我不需要那些錢」
從德約科維奇征戰職業網壇的那一天起,就被塑造成「全村的希望」。無法擺脫的人設、難以卸掉的責任,註定了他一生的宿命。
德約科維奇出生的1987年,南斯拉夫尚未解體。等到1992年遠走德國時,他的國家已經被稱為南斯拉夫聯盟。16歲開始成為職業球員,他代表的國家是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2006年,黑山獨立,德約科維奇的國籍從此變成塞爾維亞。
國家的命運多舛與個人的星途坦蕩,形成一種鮮明的反差。漂泊在時代浪潮中,德約科維奇緊緊抓住網球這塊浮木,並在上面深深刻下「塞爾維亞」的痕跡。
2006年初,作為世界排名前100位中最年輕的選手,德約科維奇收到英國草地協會伸來的邀請他入籍的橄欖枝。比起沒有網球傳統的塞爾維亞,擁有著溫布爾頓網球錦標賽的英國對網球的投入毋庸置疑,草地協會也承諾為德約科維奇全家提供一大筆資金。
德約科維奇與穆雷(左)從青少年時期就是好朋友,英國草地協會希望兩人能一起撐起英國網球的未來。
四處「化緣」卻屢次碰壁的遭遇,讓父親德揚對這份邀約十分動心,但德約科維奇果斷拒絕。「我是塞爾維亞人,我為此驕傲,我不需要那些錢。」多年後提起這個「小插曲」,他的語氣依然堅定,「我能掙到請教練和旅行參賽的費用就夠了。如果代表英國比賽我當然也會盡全力,但我的心裡卻沒有了歸屬感。」
經歷了國家的分裂和可怕的戰火,「受迫害的光榮失敗者」是很多塞爾維亞人的自畫像。但德約科維奇不願意做失敗者,他把所有的苦難化作成長的養分,他想成為這個國家的英雄。
然而,初入職業賽場,脆弱的身體卻拖了後腿。由於多次在比賽中使用醫療暫停,甚至退賽,德約科維奇的職業精神遭到多方質疑。
2008年美網,美國「大炮」羅迪克在與他的1/4決賽前大肆嘲諷,「他總是最勇敢的人,醫療暫停喊得飛快,他現在大概有16種傷病吧。」儘管德約科維奇在贏得這場勝利後做出了有力的回應,但等待他的是滿場噓聲。
羅迪克(右)退役後曾經爆料,2008年那場美網比賽結束後,兩人還在更衣室中發生了肢體衝突,年輕氣盛的德約科維奇毫不掩飾他的憤怒,直接把褲子扔向羅迪克,而羅迪克依靠更強壯的身體將德約科維奇按在了衣柜上。
「在關鍵時刻,
他用一隻手扶起整個國家」
所幸,命運跟德約科維奇開了個小玩笑。在2010年發現自己對麩質食物不耐受,從而徹底改變食譜後,他的體質發生了質的改變。重新洗牌後,蛻變的他即將甩出自己的王牌。
那一年的戴維斯杯成為轉折點。
作為一個歐洲新興小國,塞爾維亞只有700萬人口。足球、籃球、排球是這個國家最受歡迎的運動。德約科維奇的出現,讓網球進入更多塞爾維亞人的視野。塞爾維亞網協的數據顯示,在他2007年闖入澳網八強後,全國網球場的訂場數量增長了40%。
當戴維斯杯這項網球界唯一的集體榮譽賽事來到塞爾維亞時,整個國家的狂熱讓人震顫。在貝爾格勒體育館裡,身穿紅色上衣的德約科維奇被形容成凱撒。他的身邊,還有蒂普薩維奇、特洛伊基和澤蒙季奇的「護衛」。
奪冠創造歷史後,塞爾維亞全隊用剃光頭的方式來瘋狂慶祝,所有人都陷入狂喜。
「在關鍵時刻,他用一隻手扶起整個國家。」塞爾維亞媒體毫不吝惜對國家英雄的讚美。全隊都因為向世界推廣塞爾維亞國家形象而獲得了外交護照。這個在戰火中倔強昂起頭的國度,需要的不是優雅的紳士,而是讓人民血液沸騰的精神領袖。
這場創造歷史的集體勝利,讓德約科維奇徹底釋放。「我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和鬥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相信自己,我再無畏懼。」
所向披靡的大幕就此開啟。2011年,他如同登上了火箭,一舉衝破費德勒和納達爾牢固的統治。澳網決賽戰勝童年好友穆雷,溫網決賽挑落納達爾,這個7歲時用一個塑料花瓶當做溫網獎盃的男孩,終於將夢想照進現實。
溫網奪冠後,德約科維奇抓起地上的草放到了嘴裡,品嘗特別的勝利滋味,這甚至成為他每一次溫網奪冠後的「標準流程」。
當離開溫布爾頓時,德約科維奇在2011年的49場比賽已經贏下了48場。一年狂攬3個大滿貫,坐在世界第一的寶座上,他達到了職業生涯的巔峰。不管是黑粉還是宿敵,似乎都無法阻止「新王」的登基了。
「世界第一的夢想實現了,
明天我該追求什麼?」
與最初模仿秀逗人笑的「Joker」不同,此時的德約科維奇成了在球場上笑到最後的人。2012年澳網,他與穆雷的半決賽歷時4小時50分,與納達爾的決賽更是創造了大滿貫決賽歷史紀錄的5小時53分鐘。
那個頻頻因為身體原因退賽的德約科維奇早已退出歷史舞台,如今他就像塞爾維亞國徽上的雙頭鷹,遭遇再多磨難,依然不屈不撓。男子網壇第三位巨頭,逐漸成了「史上最佳球員」的候選人。
澳網決賽後的頒獎儀式,已經精疲力竭的兩人根本直不起腰,只能坐在椅子上等待頒獎。
2016年的羅蘭·加洛斯,他的第四次法網決賽之旅,終於捧起夢寐以求的火槍手杯,實現了全滿貫的偉業。跨年贏下四大滿貫,也讓「諾瓦克大滿貫」被寫入了世界網球歷史。
一把爛牌起死回生難於上青天,一把好牌跌落神壇卻是一念之間。德約科維奇狂踩油門的時候,有些東西卻在悄然變化。「世界第一的夢想實現了,明天我該追求什麼?」失去奮鬥方向的他,在右手肘傷勢的困擾下,2017年大滿貫的最佳戰績僅是八強。
儘管2018賽季他強勢回歸,繼續奔跑在打破紀錄的道路上,但前行的方向已經不局限於做一個單純的網球選手。他想要的,是在世界舞台發出更多聲音。
2010年後,德約科維奇在世界第一的寶座占據了275周,是這十年當之無愧的網壇第一人。
「我不需要武器,
一把球拍足矣」
「德約科維奇讓我們的國家非常驕傲。談到塞爾維亞,很多人想到的第一個名字就是他。他的勝利有助於我們走出曾經的苦難,讓人們抬起頭來,甚至改變了塞爾維亞在全世界的聲譽。」塞爾維亞前總統塔迪克如是說。
無論德約科維奇是否願意,他已然活成也必須活成塞爾維亞的一張名片。一舉一動都與國家形象捆綁,被拿到放大鏡下審視。「我感到壓力和責任。因為歷史、因為艱辛的生活,我們塞爾維亞人不得不扎得更深,做得更多,才能被更多人看見。」
這樣的影響力與號召力,超越了體育明星的邊界。當選ATP球員工會主席的德約科維奇,越來越多地以球王的姿態,去行使「網壇代言人」的職責。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體壇停擺,他與妻子捐款100萬歐元用於幫助塞爾維亞購買醫療設備,以及推動針對低排位球員的資金援助計劃。然而,「反對接種疫苗」和「意念可以凈化水」的論調讓他飽受批評,阿德里亞表演賽「翻車」更將他送上風口浪尖。
以球技和成就衡量,德約科維奇足以比肩之前的王者。但若以「私德」評判,他的人設有崩塌之虞。疫情期間無視保持社交距離的提醒,舉辦賽事之餘大搞踢球活動、夜店狂歡,如此缺乏敬畏心之舉無異於給他的球王頭銜蒙上陰影。
德約科維奇期待著在東京奧運會再次向「金滿貫」發起衝擊。2012年倫敦奧運會,他曾作為開幕式旗手高擎塞爾維亞國旗入場,那是他始終難忘的回憶。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即便德約科維奇夫婦的新冠病毒檢測已轉為陰性,但當巡迴賽重啟,再次站上球場的他面臨的將是「全球客場」的待遇。「我已經習慣了與全世界對抗。」德約科維奇經常這樣自嘲,並隨時修復強韌的神經。
在好萊塢電影《敢死隊2》中,客串出場的德約科維奇用瀟洒的單反動作干翻一眾攜帶重武器的匪徒。雖然這個10秒的片段並沒有出現在公映版本中,但這恰恰透射他的內心——我不需要武器,一把球拍足矣。
從北約大轟炸中鍛造的性格,讓他能挺過六小時決戰的體能極限,也支撐他扛過鋪天蓋地的輿論重壓。徹底丟掉「Joker」的標籤,從戈西奇口中「最好的那張牌」,一步步攀升直到坐穩王座,早已是無法更改的方向。或窮其一生,或一步之遙。
那麼,如今陷入風暴眼的德約科維奇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握緊手中的球拍,用他標誌性雙反擊出回應。畢竟,在一場牌局中,總是「Winner takes all」(贏家通吃)。
本期編輯:鄭軼 孫龍飛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