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後來張自拍、在朋友圈曬曬步數……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打卡」今後也將與北京冬奧會緊密相關。
7月2日,北京冬奧組委推出了「低碳冬奧」微信小程序,將綠色出行、光碟行動、垃圾分類等低碳做法都納入「獎勵範疇」,通過為每位參與者設立低碳「帳戶」,鼓勵公眾積極參與低碳行動,為實現低碳冬奧貢獻力量。換句話說,支持北京冬奧,每個人都有了參與平台。
一、小程序怎麼玩?
去年6月23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低碳管理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正式發布,為深入落實綠色辦奧理念,積極倡導全社會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創造奧運會碳普惠制的「北京案例」提供了機制上的保障。
感覺有點遙遠?「低碳冬奧」小程序的推出,將北京冬奧會一下子拉到了大眾身邊:動一動手指,在手機上記錄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低碳做法,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低碳達人,同時為北京冬奧會盡一份力。
聽起來有點「懸」,玩法卻並不難。小程序利用數字化的技術手段和計算方法,選取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十幾種低碳行為,採用統一規範規則記錄下來,並換算成碳積分。用戶可以通過截圖上傳信息、授權獲取微信步數、自主打卡確認、冬奧知識答題等多種方式贏得碳積分。
每種低碳行為減排效果不同,可兌換的碳積分數量也有所不同。比如步行,每1步可以獲得0.02個碳積分,每人每天獲取碳積分上限為200個;拍照參與1次光碟行動可以獲得174個碳積分,乘坐一次公交出行可以獲得209個碳積分 ……
兌換碳積分最多的方式是購買綠色家電。參與者在購買能效等級為1級(國際先進水平)和2級(比較節電)的家電後便可以參與活動,購買1台綠色家電可以獲得23000個碳積分,獎勵非常豐厚,不過門檻也不低。
總體原則是,貢獻1g二氧化碳減排量可獲得1個碳積分。當參與者擁有了足夠的碳積分,便可以兌換小程序商城中的北京冬奧會特許商品,在低碳排行榜上排名靠前的參與者還有機會成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低碳達人。
二、碳中和是什麼?
對於收集來的碳減排量,北京冬奧組委將設立碳中和專項基金進行「儲存」,用來實現賽時碳中和,助力低碳冬奧目標的實現。
所謂碳中和,是指採取相應的措施來抵消活動期間所產生的碳排放,近年來,作為一種新型的環保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大會和體育賽事的青睞。以往,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多是通過林業、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項目等方式進行碳中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碳中和行動就隨處可見。通過整體的「綠色規劃」,北京奧運會達到了碳平衡,為世界貢獻了一屆環境友好的奧運賽事。從那時起,國內賽事對於環保、可持續理念的認知和追求有了質的飛躍。
北京冬奧組委此次以微信小程序的形式推廣「低碳冬奧」理念,希望為全民參與冬奧籌辦搭建平台,人人提升環保意識,減少碳排放,在助力冬奧碳減排的同時,也將在全社會掀起綠色低碳生活的新風潮。
三、碳減排有多重要?
事實上,倡導低碳生活,不僅關乎一屆冬奧會,也關乎你我的平常生活。
日前,學者David Goldblatt對外公布的一份報告引起了廣泛討論。報告分析了氣候變化對全球體育的影響,文中寫道,按照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發展態勢,到2050年,超過一半的昔日冬奧會東道主將不具備再次舉辦冬奧會的條件。全球氣候變暖,將導致山地環境變化,降雪量減少,雪融化速度加快,不僅使冬季運動的發展面臨挑戰,更將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深刻影響。探索積極有效的應對方式,刻不容緩。
從上世紀90年代,國際奧委會開始認真對待環保問題。1996年,有關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條款被正式加入到《奧林匹克憲章》。2014年,積極擁抱改革的國際奧委會,將可持續性作為重要原則之一,寫入《奧林匹克2020議程》。今年3月,國際奧委會又明確提出,2030年後的奧運會都需做到「氣候正影響",舉辦地要以碳中和和碳補償等方式,將碳排放降到最低。國際奧委會將為各地實現碳「零排放」提供支持和解決方案。由此可見,可持續性已經從以往辦賽的「高標準」轉變為考核的「硬指標」。
5月27日,作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訓練場館之一的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綜合訓練館「冰壇」竣工,成為北京市今年第一個竣工的北京冬奧會新建場館。(新華社)
作為與環境接觸最為密切的國際賽事之一,冬奧會在其籌備和舉辦過程中都要接受嚴格的環保測評。北京冬奧會是第一屆全面踐行《奧林匹克2020議程》的奧運會,從申辦到籌辦全過程,始終堅持綠色、低碳、可持續原則。
隨著《工作方案》的深入推進,北京冬奧會在低碳能源、低碳場館、低碳交通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和新突破:所有場館均嚴格按照國家綠色建築標準進行建設,制定出的《綠色雪上運動場館評價標準》填補了國內外空白;國家速滑館等四個冰上場館將使用新型二氧化碳製冷劑,這是奧運級別賽事首創,將在比賽期間大幅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張北地區的清潔能源發電成功接入北京電網,張北的風和光將點亮北京冬奧場館……
為奧林匹克運動的可持續發展留下「北京經驗」,也是在向全球展示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和成果。人人都能成為參與者,為冬奧建設出一份力,北京冬奧會由此打開一片新天地。而從中受益的,終將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