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億大生意中的「匠心」|體育產業新故事

原標題:三千億大生意中的「匠心」|體育產業新故事

今年全國兩會閉幕當日下午,我與曹先生約在東三環邊上的咖啡廳會面。門口桌上躺著一支測溫槍,無人看管。我在店裡轉了兩圈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張空桌,這時曹先生也出現在門口。

曹先生大名曹永,1973年生人,專業是服裝設計。2003年起,他在李寧、361°等公司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產品設計和企劃經驗。2017年,曹永下海自己創建「身體智慧」品牌,主打跑步、馬拉松裝備,如背心、短褲、T恤。

「今年一二月就什麼都沒有了,四月開始銷售量已經和去年同期持平了。」曹永說話聲音不大,簡單橫條T恤衫略顯緊身,看得出來有跑步健身的習慣。據介紹,「身體智慧」年均售賣1.5萬件單品,銷售額為幾百萬元。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度我國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製造的增加值為3399億元。在這個「池子」里,曹永公司的銷售數據猶如滄海一粟。而且在從公司角度來看,既有安踏、李寧這種銷售額超過百億元的頭部公司,也有在馬拉松、路跑領域精耕細作多年的特步。

那麼不禁要問,體育用品賽道高手雲集,為什麼還有人要擠進來,憑什麼能擠進來?像「身體智慧」這樣的小微企業還有機會嗎?

回顧中國體育用品發展史,一句「讓中國運動員穿上中國品牌產品去參賽」,激勵本土體育用品製造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曹永是這段歷史的參與者和親歷者,在他看來,接下來體育用品的「中國製造」要想從大到強,必須在「專業性」上下功夫。

何為體育用品的「專業性」?在曹永的定義里,如果一個產品能讓運動項目得到更進一步普及和推廣,能夠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表現,那麼我們說這個產品是「專業」的。「否則即便是體育用品生產線下來,也只能歸類為生活用品。」曹永說。

2019年10月12日,基普喬格(白衣)在比賽中。(新華社)

舉例說明,2019年10月,34歲的肯亞運動員基普喬格,刷新了世界馬拉松的個人最好成績——1小時59分40秒,這是人類在該項目上首次實現2小時內跑完「全馬」。幫助基普喬格實現突破的是一款名為AlphaFLY的NIKE跑鞋,其厚實的泡沫鞋底中嵌入了一塊彎曲的碳纖維板,耐克聲稱,這塊板可以提高4%的新陳代謝效率。

儘管這一成績並未得到國際田聯的官方承認,但是基普喬格的表現和關於這款鞋的話題當天在朋友圈刷屏,實現了「破圈」。

知易行難。就拿跑步背心來說,速干、舒服、輕薄……即便不怎麼跑步的人都能說出類似這些標準。「關鍵是,怎麼做才能達到速干、輕薄、舒服。」曹永說。

如果考慮透氣性,你就要知道在哪些地方開孔,不同部位的孔的大小、密度如何分布;跑步短褲兩側的開角,高了容易卷邊,低了容易外翻,到底怎麼開合適;長距離跑步,面料會和皮膚產生摩擦,是設計問題還是跑步姿勢問題……

諸如此類種種細節,在產品開發和研究階段,曹永會將裝備給資深跑者先行試用,並收集反饋報告。目前,曹永的「試穿大軍」已達800人,知道併購買「身體智慧」的消費者中,80%是資深跑步愛好者。

另外,從產品分類的角度,「身體智慧」還劃分5度、5度至15度、15度以上——三個「溫度帶」。「廣州和北京的濕度不一樣,透氣和排汗的要求肯定不一樣。」曹永說。

「這些考慮和細節,那些國際大廠和頭部企業難道就做不到嗎?」我問。曹永回答:「未必。」

曹永提到了Lululemon的故事——這是以女性高端瑜伽服為切入口的加拿大運動服裝品牌,傳說其創始人在一次瑜伽練習時發覺市面上沒有一件瑜伽服能讓他感覺舒服,於是1998年lululemon問世。短短20年後的2018財年,lululemon銷售額超過30億美元,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商場能看到它的實體店鋪。

曹永告訴我,提升體育用品製造的「專業性」並不意味裡面有多少「黑科技」,而是要求體育用品商真正從運動者體驗角度和運動項目本身出發去做事,去成為一個「匠人」。

記者手記

專業性,推動體育製造可持續發展

長期以來,體育用品製造業都是中國體育產業的中流砥柱,但近些年出現了新變化。2018年體育產業數據顯示,體育用品製造占全部體育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3.7%,相比2017年的41.8%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在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國際貿易變化過程中,傳統體育製造業面臨一定困難。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也不容小覷,比如,一季度安踏品牌產品零售金額就出現了同比20%至25%的負增長。

從代工貼牌到創建自主品牌,再到渠道建設、海外上市,本土體育品牌的發展同樣也經歷過高峰和低谷。2014年國務院46號文件發布之後,在網際網路思維和大量資本湧入的背景下,本土體育用品照搬過去發展模式不行,跟風盲動更不行。NIKE、lululemon的故事已經成為商業案例,身處一線的「曹永們」的嘗試值得傾聽和關注。

製造業在人們印象中屬於「夕陽產業」。實際上,深入消費一線,為消費者打造運動場景,提升運動專業性和消費者產品體驗,體育製造業同樣可以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階段依然大有所為。

圖片來源:除標註外為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