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農村野生主播背後的男人

2021-05-17   刺蝟公社

原標題:2萬農村野生主播背後的男人

三農電商講師的第4年:不放棄每一個「野生主播」。

作者 | 語境

編輯 | 園長

「呂氏春秋萬古流芳,凱撒大帝舉世無雙。大家好,我是三農講師呂凱,原產地湖北黃岡。

5月14日,在河北石家莊科技信息職業學院靈壽縣新校區的一間階梯教室里,湖北農夫電商呂凱出現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促進產業幫扶鄉村振興」暨就業培訓專項活動的首場培訓活動。

台下能容納千人的大教室擠得滿滿當當,有農村合作社的農民、工廠員工、個體戶、也有在家帶娃的寶媽。他們聚在這裡,都是來想聽聽這位「外來」的老師,如何通過視頻號進行直播帶貨。

講到如何開通微信小商店時,他將前一天在靈壽縣種桃基地拍攝的照片,發到培訓的微信群里,手把手教學員將桃子的圖片上傳到商店中作為產品發布。

有人問到商品的價格庫存應該怎麼填,呂凱很快回答,「我了解了市場價格,我們先填上5斤23.8元。」

呂凱在湖北是一位「明星」電商講師。從2018年起,他一直奔走於湖北的各個村縣之間,希望藉助電商培訓讓村民通過網際網路「走」得更遠。

2020年,視頻號的興起讓呂凱發現了一個新的「趁手」工具。呂凱從4月開始恢復扶貧培訓,一年中共培訓2萬人次,其中新學員大約有5~6000人。曾被騰訊高級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在線送「奶茶」(視頻號虛擬打賞禮物)的「香菇妹妹」吳聖翠就是他的學員。

呂凱為河北靈壽縣學員課後答疑

走出農村和回到農村

站在講台上的呂凱侃侃而談,語速極快,時不時還拋出一些互動話題調動學員情緒。而20年前,他卻是一個不善言談、靦腆內向的人。

呂凱出生在湖北黃岡蘄春縣的一個小鎮。母親是紡織工人,工廠倒閉後就下崗了,家裡靠父親做篾匠工藝餬口。呂凱回憶,小時候吃飯時「碗里是不能剩一粒米的」。

呂凱有一個姐姐,由於家庭條件困難,姐弟兩人在學校經常聽到廣播里「學費欠費」的通知。姐姐臉皮薄,勉強讀完初中就外出打工。呂凱雖是男孩,難免也會產生尷尬和自卑的情緒。這些都在他心裡埋下了「去大都市改變命運」的種子。

2003年,呂凱第一次走出小縣城,來到北京讀大學。他記得當時家裡一碗1.5元的蛋炒飯,在北京的價格翻了一倍。為了減輕父母打工的壓力,呂凱開始勤工儉學的。

在北京中關村做數碼產品導購日子裡,呂凱第一次感受到人們對網際網路的熱情。和收入穩定的家教不同,導購的收入和銷售提成直接掛鉤,「搶人」越多,收入越高。呂凱慢慢從「不敢和女生牽手,一說話就會臉紅」,變得能夠主動和客人攀談。有時候他一個月能賺到上千元,不僅解決了自己的生活費,還能額外補貼家用。

呂凱畢業後曾在一家軟體公司擔任HR模塊的數據實施顧問,月薪15K在2010年相當可觀。正當他事業起步,父親卻因在石粉廠打工時落下病根,身體每況愈下。「這件事也成了我一輩子的遺憾。」當年,為了陪父親,呂凱放棄了高薪工作,結束北漂,返回湖北。

微信支付和公眾號推出不久後,呂凱嗅到一絲機會。2013年,他和兩個朋友一起創業,做起了微信公眾號的代運營和代開發的生意。這讓呂凱賺到了第一桶金,也在對企業的微信營銷培訓中,訓練了日後做講師的能力。

2017年,呂凱認識了湖北農夫電商的一位副總。得知呂凱的講師經歷,那位副總邀請他到農夫電商做培訓部總監,負責扶貧培訓工作。

呂凱與種桃的農民

既是自己擅長的事情,又能為家鄉建設農村做些貢獻,呂凱欣然加入。但等到他去公司報道才發現,雖是「總監」,但整個部門只有他一個人。

更另他意外的是,這裡的培訓和他想像中也有些出入。2018年,呂凱接到了第一場扶貧培訓任務,為湖北黃梅縣的黨員、書記等帶頭人培訓扶貧電商,主題叫做「電商讓鄉村更美好」。

到了培訓地點,呂凱傻眼了。「我之前的培訓面對的都是大學生或年輕幹部,他們的接受能力還不錯。而在黃梅的課堂上,來的人都是年邁的爹爹婆婆,我要教他們在電商平台賣東西,但他們用的都是老年手機。

這樣的落差讓呂凱一度動搖,但有一件事對呂凱的觸動很深。曾經有一位老人對他說:「老師,電商好呀。我的衣服、眼鏡都是我女兒從電商買的。」2018年,老人在附近店裡配一副老花鏡買要100元,但網購只要20元。這讓他對普及電商更堅定了些。

在黃梅縣和呂凱的家鄉布局很相似,呂凱總是感受到過去熟悉的生活軌跡,對於「脫貧」他有時比鄉親們還著急。

每到一個縣城,呂凱會根據需求去調整培訓內容。最簡單的技能就包括教農民把自家的農產品發到微信朋友圈去賣。一隻土雞在村裡只能賣60元,有老鄉把信息發在朋友圈,「破圈」的土雞有時能賣到158元,減掉郵費成本,售賣單價也比之前高了很多。一個人有了轉化,其他村民也就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因為培訓有時會占用做農活的時間,很多人會認為上課純粹是「浪費時間」。一次在課堂上,一位村民站起對呂凱破口大罵。呂凱戰戰兢兢地講完課,意外的是,課後,那位罵過他的村民,卻主動來加他的微信,這位村民家裡種土豆,聽完呂凱的課,也想嘗試給家裡的土豆找些新銷路。「老師,我覺得你講的東西還可以」,那位村民對呂凱說。

「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呂凱一直秉持一個原則:你來到我的課堂裡面,我就要讓你學到能變現的工具。在他看來,電商和農民干農活的工具是一樣的,他的任務就是讓學員利用好它,產生價值。

呂凱在做培訓時會播放一個視頻,操著不同口音、做著不同生意的人們,都重複說著一句話——「讓手機成為新農具,讓直播成為新農活,讓數字成為新農資。」從視頻中的一張張笑臉中就能看出,直播真正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4月8日武漢解封,呂凱無意間看到一個視頻號的作品,立馬註冊了帳號,開始研究。很多培訓機構逐步開設視頻號的課程,呂凱也著手為農村的朋友籌備培訓課件。

2020年10月25日,視頻號開通了直播功能,呂凱覺得「時機到了」。

在許多短視頻直播平台,想要開設自己的櫥窗商店帶貨需要達到1000粉,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這個要求並不低。呂凱估算,能達到1000粉比例的用戶只有15%左右,很多人都被拒之門外。相比之下,視頻號直播的准入門檻很低,用戶註冊視頻號後,就能通過綁定微信小商店進行帶貨。

呂凱的第一場視頻號培訓在當陽市。2020年,農夫電商簽約了當陽市電商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當陽市婦聯得知農夫電商的培訓課程很受歡迎,便聯繫過來。

這場的培訓對象以女性企業家、女性個體戶、寶媽為主,這類群體恰好是短視頻直播的主力軍。當陽有大量留守農村的女性,除了割草喂雞拾柴的干農活時間,她們沒有自己的生活,在農村傳統的限制下也並不自由。直播為她們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

「我不會讓她們一開始去賣東西,聊天就可以,告訴大家『我來自農村,這裡有好山好水』。去年紅菜苔收成時,她們就在地里採摘,這個場景足以證明產品純天然,沒有農藥。」呂凱說。

2020年12月底,孝昌縣的王素美在呂凱的建議下註冊註冊了微信視頻號。她來自仙人石村,呂凱建議她取名為「仙人石雞蛋姐」,簡單、明了、朗朗上口。

去年年底,王素美的在一次視頻號直播「炸鍋」了。當晚店鋪的銷售額超過4000元,比她過去一個月的凈收入還高。開通視頻號1個多月後,王素美成了當地的「小網紅」,通過視頻號共賣出30餘萬枚雞蛋,1萬多隻土雞,產品銷往武漢、宜昌、黃石等地。

「雞蛋姐」王素美

培訓王素美等較為年輕的學員要輕鬆一些,但在呂凱的學員中,40歲以上的人居多。一個很簡單的內容,呂凱常常要教超過十遍,在群里為學員解答問題到凌晨是常事,有時甚至會接到早上5點鐘的語音電話。「你必須要很有耐心」,呂凱投入最多精力的一位學員是失去右臂的呂帥霞。呂凱在此前的殘聯培訓中認識了她,她在村裡租了一個小店鋪,平時靠著納鞋子養活家人。

出於對她的「偏心」,呂凱有培訓就會帶著她,沒有系統講授的內容,也會利用私下時間單獨指導。

最開始呂帥霞有些心理障礙,擔心別人會因為她是殘疾人而用特別的眼光看待她。呂凱鼓勵她,「你是什麼樣子,就展示真實的自己」。呂凱還給她的ID號取名為「左撇子大姐」,教她如何發作品,開小店。

「左撇子大姐」就這樣開始了每天直播做鞋子的過程,一邊直播,一邊就會陸陸續續有人下訂單,黃梅工業園一家公司的老闆還曾在她直播間買了四雙鞋。

2020年12月,呂凱又來到黃梅做黨校培訓。呂帥霞家離黨校有一定距離,一天晚上,她特地從家裡拿了2斤紅薯粉,說什麼都要等到呂凱下課送給他。

呂凱還會幫她找產品,呂凱做培訓,每個縣都有當地特色的產品,比如鍾祥的葛根粉,麻城的菊花茶。呂帥霞也開始主動上架其他水果供應鏈商家的產品,每天都能有幾十塊元的收入。

農民沒有大城市的年輕人那麼急躁,今天投入明天就要產出,他們更懂得春耕秋收。哪怕一單只賺5塊錢,他們都很滿足。」呂凱說,在這些貧困縣,有出單就有希望,有希望就能堅持。

熟人社交的蝴蝶效應

呂凱為學習進度不錯的學員建了一個基於視頻號的「骨幹營」微信群,給優秀學員「開小灶」,集中答疑。這些學員來自各個縣城,呂凱讓大家每天在群里截圖打卡,每天彙報銷售業績。

最初呂凱只是希望能通過這樣的形式激勵大家堅持直播,但意外的是,打卡的直播市場、銷售額、打賞收入等數據激活了大家的「攀比心理」。

為了不掉隊,每個人業績增長都很快。多數學員平均每天能夠直播3~4小時,有些學員一周的收入就能達到上千元。去年年底,呂凱是群里作為示範標杆的「主播」,而現在他成了群里墊底的「學員」。

而這些最積極的學員,也如同蝴蝶煽動翅膀,讓自己所在的鄉、鎮、村微微顫動。他們的行動,在漸漸消除其他村民對電商直播的疑慮。特別是看到收益效果後,左鄰右舍也紛紛開始行動起來。

視頻號目前有「關注」「朋友點贊」「推薦」三個菜單,也能看到附近在直播中的人,更多都是有關聯的熟人好友。

「因為熟悉和信任,在視頻號甚至不用說『買它』,就會有人下單」,有人下單就能鼓勵主播繼續播下去,目前,呂凱的學員大部分都在堅持用視頻號。

呂凱在湖北孝昌縣培訓

「微信的社交屬性很強大。如果你和我有一個共同的朋友,他給我的作品點了贊,你的潛意識裡也會對我產生信任,這時候就容易促成訂單。微信能夠讓人邁出這一步。

熟人是起點,但銷售渠道的圈層並非僅限於熟人社交

呂凱有一個來自黃岡英山縣的學員,因為一日游比較方便,很多武漢市民會到英山鄉村游。遊客往往習慣買一些當地的土特產,為了讓產品從農村銷往城市,呂凱建議學員將微信支付的付款碼改為好友碼,

有位武漢的遊客通過微信轉帳向呂凱的學員買了60枚土雞蛋,粗略估計夠一個三口之家人吃20天左右。「這個時候你去打個招呼說,『我家裡做了豆腐乳想給你寄點過去嘗嘗』,在武漢定居對農村產品有情懷的人,想起之前買的土雞蛋,大機率又會復購。」呂凱告訴學員,有了感情交集,再請對方幫忙拉入武漢的小區業主群,就相當於有了城市的分銷商,通過不斷裂變,圈子就大了起來。

呂凱一個月中有20多天在講課,剩下的時間基本都在不同的縣城之間趕路。白天培訓過後,晚上也不能閒著,要通過直播帶動學員們直播。下播之後,他還要處理學員的私信。

今年,農夫電商向省商務廳上報了一個萬人助農團項目,申請上線「農夫優選」店鋪,以便作為中間平台向學員開通導購功能。

由此一來,學員就有了可持續、可穩定銷售的產品,大家賺錢的積極性就更高了。呂凱也在不斷拓展助農團,推出「助農計劃」,從上至下形成傳、幫、帶的作用,將最棘手的問題集中到他這裡解決。

雖然呂凱已經很大一部分工作移交團隊,由於學員對他的習慣性信任,他仍然日復一日地解答著「老師,我的號碼今天沒有流量了」「老師,怎麼發郵件」「老師,發視頻怎麼把櫥窗帶上」這樣的基礎問題。

「農村人很樸實,認定了一個方式,就會紮根去做。」呂凱說。

END

投稿、轉載、媒介合作聯繫微信號 | ciweimeijie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