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烏鴉。今天這篇推送來晚了,寫了5000多字,費了很大勁,閱讀大約需要10多分鐘...
儘管我想盡辦法想把它寫得簡單易讀,但是,考慮到微信公眾號這個載體的特殊性,它還是會有些艱澀...
不過,我還是衷心的希望,你能耐著性子讀完,倒不是因為什麼別的原因,主要因為:寫得不差,值得你為它花點時間。
這節目,太可憐了...
深更半夜,有一個人,夾著一本書,在北京街頭到處亂走,邊走邊說...
這個人,相貌平平,口才一般,又不會講相聲,也不會說評書,卻憑著一張嘴,對著鏡頭高談闊論: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
有時候,說著說著,就傻笑起來...
有時候,說著說著,又像要哭了...
有時候,說著說著,就憤怒了...
有時候,說著說著,好像又釋懷了...
據說,他想把這個節目做上1001集,但我看這越來越寒磣的點擊量,恐怕那只是他的幻覺:《一千零一夜》
2015年,北京,深夜。
街上忽然出現了這樣一個人:圓圓的腦袋上,戴著一副圓圓的眼鏡,手裡拿著一本書,不停的說話...
他是梁文道,視頻讀書節目《一千零一夜》唯一的主持人。
他說:這個節目,就是每晚為觀眾讀一本書,讀到一千零一夜為止。
他的身影出現在地鐵里、馬路邊、天橋上...
喧鬧的街頭,寂靜的巷尾,旁邊有行色匆匆的路人,路口有烤紅薯的大爺,地下通道里時不時還能撞到流浪歌手...
但是,這些熱鬧,都和梁文道無關...
因為,他在讀書...
壹 | 江南逢李龜年
只要是中國人,都會背誦這首詩,幼兒園讀過,小學教過,初中考過...
但是,我們很少去想,在中國唐詩的璀璨星空中,為什麼看似平平無奇的這一首,竟如此特別...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它究竟好在哪裡?
歧王,崔九,是誰?
歧王,是唐玄宗的弟弟,是皇親。
崔九,是皇帝的寵臣,是權貴。
雖是貴族,但歧王和崔九都十分熱愛文藝事業,長期資助藝術家,也經常搞些文化沙龍...
參加這些文藝聚會的,有詩人,有畫家,當然還有音樂家,而這首詩題目中的這位「李龜年」,正是當時長安人盡皆知的大音樂家...
所謂: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翻譯成白話文大概是:曾經在岐王府里經常見面,也曾經多次在崔九家裡聽到您的演奏...
這前兩句,就是簡單的敘事,似乎並無驚人之語...
然而,經過安史之亂,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帶,後來又流落到潭州(今湖南長沙),又遇到了李龜年...
此時,當年那個出入權貴府邸的大音樂家,卻淪為了街頭賣藝的流浪歌手...
梁文道模擬了一下兩人見面時的寒暄...
杜甫說:李先生,您還記得我嗎?我是小杜啊!當年在長安,歧王府里我們常常碰面,崔九那兒我也聽您演奏了幾回,您還記得嗎?
那接下來,還能聊些什麼呢?
按理,這話接下去,似乎就要說:
您怎麼淪落到在街頭賣藝啊?
哎,這些年,我比你還慘!
...
但是,杜甫卻隱掉了這些激烈的情緒,淡淡寫道: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此時此刻,兵荒馬亂,山河破碎,兩位故人流落至此,忍不住回憶起當年那個物華天寶的美好時光...
此時,杜甫59歲,此時的杜甫還不知道,他將在這一年死去...
此時,李龜年也已是油盡燈枯,距死不遠...
此時,兩人都已知道,此次之後,恐怕再無相見之日...
這些年的亂世飄零,這些年吃的苦,遭的罪,遇的風險,受的委屈,杜甫忽然什麼都不想提了,他將所有的苦難,全部隱去...
他只是輕輕的說:李先生您看,眼前正是江南的好風景,沒想到,在這落花時節又遇到了您...
梁文道說:
落花時節又逢君,這裡的「又逢」對上了開頭的「尋常」...
岐王宅里尋常見,當年在盛世之下的聚會,我們只當是「尋常」,我們曾經以為那樣的好日子是永遠不變的,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沒想到,一轉眼,它竟已不可再得...
沒想到,在這落花時節,我們的人生都已經走到盡頭的時候,我們又碰面了...
為什麼《江南逢李龜年》是偉大的作品?
為什麼杜甫被我們中國人尊為詩聖?
因為,這種克制的哀而不傷,這種傷感而不過度宣洩的表達,才符合我們中國人對於文化美學的定義。
貳 | 國史大綱
談到《國史大綱》這本書,有個朋友對我說:光聽名字,老子就不想看!
是啊,《國史大綱》這個名字,太學術,太嚴肅,太枯燥、太乏味了...
在這個輕浮時代,這本書,顯得太古板,太不合時宜了。
有趣的是,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的開篇處就已註明:凡讀本書者,請具以下諸信念...
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你不具備這些信念,就給老子滾蛋!你丫不配讀我的書!
那麼,老先生要求我們具備哪些信念呢?
1、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
2、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3、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
4、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較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
在這段開宗明義的序言中,有一個關鍵詞:溫情與敬意。
錢穆先生認為:中國人對待中國歷史,應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
這話,如今看來,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在錢穆先生所處的時代,則另有一番滋味...
要知道,在1937年,很多中國人認為,應該拋棄所有中國傳統文化,接受全盤西化...
而另一些人則認為,中國古代的東西都是封建糟粕,應該全部被打倒...
因此,錢穆先生所說的「要對中國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在那個時代,則被認為是保守主義,是保皇派,是封建王朝的衛道者...
就連梁文道也承認,年輕的時候曾經「看不上錢穆」...
梁文道說:直到現在,我才了解,我年輕的時候太輕蔑了,我深以那時的自己為恥...
要知道,錢穆先生寫《國史大綱》的時候,正值抗戰時期,錢穆和當時的很多中國知識分子一樣,在思考一個問題:中國會不會亡國。
當時,日軍如狼似虎,前線敗績連連,國家一片敗亡之氣,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國會不會戰敗,中國會不會滅亡...
錢穆先生則認為:此時的中國,雖然敗落了,但我中華民族自有一股生生不息的原生力量。
而他就是想用這本《國史大綱》告訴國人:中國不會亡。
叄 | 不畏風雨
1896年,宮澤賢治,出生在日本東北部的寒冷貧困之地:岩手縣。
宮澤賢治出生的第七天,岩手縣就發生了大地震,沒過多久,又發生了海嘯...
這一切,似乎都在預示:這個孩子的一生,多災多難。
宮澤賢治
不知為何,也許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宮澤賢治的一生,都和天災緊緊連接在一起...
1933年,宮澤賢治因為急性肺炎離開人世,岩手縣又發生了地震...
也就是說,宮澤賢治的出生和離世,都伴隨著一場巨大災難...
2011年,日本爆發著名的311大地震,並引發10米高的海嘯,造成超過15000人死亡,2000多人失蹤,岩手縣又是重災區...
災後,有記者造訪一所廢棄的小學,記者發現,在教室黑板上寫著一首詩...
可以想見當時的情景:大地顫動,海嘯即將襲來,卻有一位老師在黑板上用粉筆寫下了一首詩,讓孩子們銘記於心...
這是一首什麼詩?
為什麼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老師要讓孩子們記住這首詩呢?
是的,這首詩正是:宮澤賢治的《不畏風雨》
插圖版《不畏風雨》中譯本配圖
圖:山村浩二
不要輸給雨
不要輸給風
不要輸給冰雪和炙熱
保持健康的身體
沒有貪念
絕對不要生氣
總是沉靜的微笑
一日吃四合的糙米,一點味噌和青菜
不管遇到什麼事
不要輕易加入己見
好好的看、聽、了解
而後謹記在心不要忘記
在原野松林的樹蔭中
有我棲身的小小茅草屋
東邊若有生病的孩童
去照顧他的病
西方若有疲憊的母親
去幫她扛起稻稈
南方如有快要離世的人
去告訴他:不要害怕
北方如有吵架的人們
去跟他們說:別做這麼無聊的事情了
旱災的時候擔心的流下眼淚
夏季卻有寒流襲來,不安的來回踱步
大家說我像個傻子
不需要別人稱讚
也無須他人為我擔憂
這就是
我想成為的人
2011年311大地震後
日本演員「渡邊謙」朗讀《不畏風雨》
視頻截圖
這首《不畏風雨》雖然是一首詩,語言卻非常淺白,任何人都能看懂...
我們能夠提煉出三個關鍵詞:恬淡低欲、寬容善良、人格獨立。
它涵蓋了宮澤賢治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他所認定的「身而為人」的理想標準,也就是他最後說的那句:這就是,我想成為的人。
說起來,宮澤賢治寫這首詩的時候,並沒有打算髮表...
事實上,宮澤賢治生前不過是個默默無聞的文藝青年,當時他困守鄉下,臥病在床,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下了這首詩(直到他死後,友人在收拾遺物時發現了這首詩,然後幾經輾轉,最後才廣為流傳)...
他寫這首詩,不為名,不為利,甚至沒想過有人能夠看到...
現在,問題來了。
如果,寫作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人看到,為什麼要去寫作呢?
那一定是因為,這首詩並不是寫給他人的,更不是心靈雞湯,宮澤賢治也不是想要成為誰的「人生導師」...
他寫下的每一個字,都是寫給自己的,都是他的真實所想,真實所願,真心想做的事,真心想成為的人...
用宮澤賢治的話說就是:這就是,我想成為的人。
話又說回來了,既然這首詩不是寫給別人的,那它為什麼又能打動我們?為什麼能成為日本小學生人人背誦的國民詩呢?
那是因為,儘管我們多數人都做不到,但讀完這首詩,或許你也會覺得:我也想,成為這樣的人。
這個讀書視頻節目《一千零一夜》首播於2015年,是梁文道繼《開卷八分鐘》之後,做的另一檔讀書節目...
到2019年,《一千零一夜》已做了四季,每季豆瓣得分都在9.5分以上...
這個節目,很有些古怪...
作為一個讀書節目,它不在攝影棚里錄製,也不在茶室、書店、咖啡館等雅致空間裡朗讀...
而是走上街頭,在摩托轟鳴中、路人的吵鬧中、廣場舞的歌聲中自說自話...
街上,有散步的大爺、刷手機的快遞小哥、竊竊私語的情侶、撿垃圾的老人、天橋擺攤的小販、剛下班買夜宵的社畜...
有網友評論道:深夜,一個人對著鏡頭,講述著與這個時代不匹配的理性和常識,街邊的車水馬龍太吵了,淹沒了他的聲音,但卻沒能遮掩他的智識...
室外錄製,總有很多無法預測的情況...
比如,錄著錄著,有人跑過來問:哎,你們在錄什麼啊?
比如,錄著錄著,有人跑過來說:你們的主持人,是不是那個唱歌的羅大佑?
好像確實有種微妙的相似感
比如,錄著錄著,攝影機沒電了...
比如,有小區保安跑過來擋住鏡頭:這裡不允許拍攝!
比如,在瑞士拍攝時,突然跑出來一個很戲精的路人,一把抱住了梁文道...
在節目中,梁文道講解了很多我們熟悉的書:《了不起的蓋茨比》《伊索寓言》《人間詞話》《一九八四》《李爾王》《活著》《四世同堂》...
也解讀了很多沒那麼多人讀過,至少於我而言有些望而生畏的書:《費馬大定理》《般若波羅蜜心經》《神義論》《國史大綱》...
絕大多數,都講得生動有趣,並不會覺得枯燥無味...
有時候,你會深表同情...
有時候,你又會覺得無法苟同...
比如,對於《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的作者余華的解讀,梁文道認為他的寫作最大特點是「殘酷」...
作為余華粉絲,我就不能認同...
要我看,余華的最大特點,在於他是以一些小人物為切口,將他們置身於時代洪流和詭異命運之中...
剛開始,你看到的是一個普通人,他的每個選擇似乎都是合情合理,但在時代的高速巨變中,卻逐漸偏離軌道,最後醞釀出巨大的悲劇和荒謬...
余華在《兄弟》後記中寫道:
一個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
四百年的動盪萬變濃縮在四十年中,這是彌足珍貴的經歷。
連結這兩個時代的紐帶就是這兄弟兩人,他們的生活在裂變中裂變,他們的悲喜在爆發中爆發,他們的命運和這兩個時代一樣地天翻地覆,最終他們必須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當然,在這個時代,讀書已經不再是一件時髦的事了,但作為一個曾經愛讀書的人,我還是喜歡這個讀書的節目,我也喜歡梁文道絕大多數的解讀...
比如,談到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時,他說:
大家只看到老人的失敗,但是老人知道自己勝利了,他的凱旋,是專屬於他一個人的滋味,那些世俗的人把精神上的凱旋,當成是失敗,那是他們的事。
比如,談到《生存與命運》時,他說:戰爭,沒有邪惡正義之分。它是極端邪惡與善良的人們之間的鬥爭。
比如,談到《論友誼》時,他說:無關乎利益的友誼,不是在一起吃喝玩樂,而是互相砥礪,互相提醒,彼此尊敬,這才是真朋友。
據說,我們生活在一個「速朽」時代,萬事萬物,快速興起,快速消亡...
而「讀書」這種古老的獲取信息的方式,歷經千年,來到現在,據說,很可能會消失在我們的時代...
就像是《一千零一夜》這個節目,它很可能沒有辦法更新到第1001集...
果真如此,那也沒什麼關係...
畢竟,它曾經存在過...
畢竟,它曾經告訴我們什麼叫做「哀而不傷」...
畢竟,它曾經告訴我們為什麼要對中國歷史保持一種「溫情與敬意」...
畢竟,它讓我們明白了:這就是,我想成為的人。
祝《一千零一夜》好運...
祝每個讀書人,都能在苟活之餘,在深夜裡,點亮一盞讀書燈...
後台回復 一千零一夜
獲得正版觀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