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我們總是會想:為什麼剛出生沒多久的寶寶就可以區分媽媽和其它女性的臉?為什麼周圍環境有變化他們會焦躁不安;為什麼他們會對鏡子中的自己充滿興趣?
其實,這源於他們與生俱來的「觀察能力」,他們喜歡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探索這個奇妙的世界。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家長就會發現:自家的孩子總是特別的粗心,有些時候東西明明就在眼前,可就是看不見 。
孩子粗心、馬虎真的怪孩子自己嗎?
表姐家的孩子浩然今年6歲了,剛剛上小學一年級,前幾天在家做作業,一會喊媽媽說:「找不到作業本」,一會又喊說「找不到橡皮」了,可是表姐一過去,作業本在書包的角落裡塞著,橡皮在文具盒的下面壓著。
見此情景,表姐生氣的說:"你就不能睜大你的眼睛好好看看?東西明明就在書包、桌子上放著,你就看不見嗎?你告訴我,你的眼睛是用來幹嘛的?」
浩然有一個特別要好的同齡小夥伴叫冬冬,兩個人經常一起玩耍,有一次兩個孩子一起去動物園,回來的路上表姐問這兩個孩子在動物園裡都看到了什麼?
浩然回答道:「看到了很多的動物啊」,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可是冬冬去巴巴的說個不停,他說:「動物園裡長頸鹿的脖子和書上的圖畫一樣,都是長長的、大象的四肢很粗,走起路來很慢、猴子喜歡倒掛在樹上......」
表姐不止一次的和我們抱怨到,說都是同齡的孩子,為什麼人家孩子的觀察能力就那麼強,而他卻那麼弱呢?
雖然說「觀察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但也和家長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從兩個孩子的不同表現我們就可以觀察出來。當你在埋怨孩子觀察力差的時候,有沒有反思過,其實你是有責任的,因為你壓根就沒有培養他們的觀察力。
什麼是孩子的觀察力?
有的孩子喜歡觀察星空,他們對天上的月亮、星星、銀河等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他們會觀察宇宙中的萬象;有的孩子他們對大自然很有興趣,他們會注意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從播種、發芽,再到發育成熟。這些現象就是孩子從小表現出觀察興趣和持久的觀察力。
觀察力是什麼?它是讓人通過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身體感知的客觀事物的一種能力,然後將這些所看、所聞、所接觸的東西形成一種自我感知的意識,而這些意識則會在某段時間轉換為一種新的知識。
達爾文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知識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在眾人之上。」
這也充分的表明,人類智商結構的基礎是具有觀察力,與此同時觀察力也是思維的起點,同時也是智力形成因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多培養孩子的觀察力,那孩子的創造力、思考力都高於普通孩子,智商也會隨之提高。
孩子的觀察力是「與生俱來」的嗎?
不要認為孩子出生後就只是吃和睡,實際上,孩子們所擁有的觀察習慣從他們一出生就養成了,只是更多的時候我們將這些細節所忽略掉,這些孩子們「觀察」時的表現,你是否留意過:
• 寶寶出生後,在他們清醒的時候,不論是誰湊近連看他,他都會好奇的望著這張臉;
• 有時候,寶寶會盯著牆壁上的照片或者鐘錶傻傻的「發獃」;
• 面對身邊的玩具,他們會模仿他們走路,學習他們發出的聲音;或者拿起玩具扣扣這裡,摸摸那裡,有時還不忘放在嘴裡嘗一嘗味道;
• 當他們去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或者見到一個陌生的人,總是表現的很緊張,老老實實的待在那一動不動,完全不像在家時小瘋子的模樣。
而這些都說明,孩子們視線現所及的一切都異常的敏感。可以說,孩子賴以生存的基本能力就是觀察力,它是與生俱來的。
既然觀察力是「與生俱來」的,還需要培養嗎?
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就可以順其自然了是嗎?答案是否定的。有的孩子在小時候觀察力很強,可是若是沒有正確引導,可能會慢慢減弱。
事實上,想要孩子具有良好的觀察力,我們需要做的是在他們所擁有的觀察力同時,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觀察習慣,並正確的引導他們去更好的觀察,所以即便是與生俱來也是需要我們去培養的。而孩子越大觀察能力越弱,則是因為他們喪失了觀察的習慣。
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第一通道就是『觀察力』,有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純粹靠聽覺,他們只能夠知識30%的知識,如果配合上視覺,他們的的知識則能夠留存70%。由此可見,觀察力是孩子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在一般情況,孩子的好奇心非常強,觀察力又非常好的孩子,他們可以注意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做好相關引導,就能夠讓孩子積極的去探索並卻挖掘自己的興趣所在,並建立自己的觀察習慣。
如何更深層次的培養孩子觀察的良好習慣呢?
觀察也是有跡可循的,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感知活動,更有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所以我們不妨按照這5個步驟來:
第一步: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感覺器官
感覺器官包括眼睛(視覺)、耳朵(聽覺)、舌頭(味覺)、鼻子(嗅覺)、手(觸覺),當人的身體受到了外界的刺激,相應的感覺器官就會將這種感覺傳輸給大腦。所以想要孩子擁有良好的觀察力,就要先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感覺器官,通過這些器官去了解事物的根本。
第二步:感覺訓練要全方面開展
在培養觀察力的時候,我們不僅要看的到,也要聽得到、聞的到、摸得到。比如在公園裡,我們可以看到樹和花,樹是綠色的、花是紅色的,樹是味道是清新的、花的味道是香香的,樹幹是硬硬的、花是輕飄飄的,這樣全方面的去感知才能讓孩子觀察的更加透徹。
第三步:提醒和肯定孩子的觀察
在生活中,每一個細節我們都可以讓孩子參與觀察,比如各種水果的顏色、形狀和味道有什麼區別?晴天、陰天、下雨天又是什麼樣的?小草又是怎麼一天天長高的?這些都可以成為觀察的對象。
當然,孩子的思維總是會和我們與眾不同,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會隨著他們的觀察有感而發。而這時候,我們鼓勵和肯定孩子的回答,讓他們發現觀察的樂趣所在。
第四步:引導孩子要進行有序的觀察
既然是著重培養,我們當然就要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孩子們進行有序的觀察,從簡單的到複雜的,在從短時間到長時間,從小範圍到大範圍,這樣循序漸進讓孩子逐步的去觀察。這樣計劃、有規律的才能夠更好的引導孩子學會觀察。
例如:媽媽今天可以交給孩子一個任務,讓他去了解媽媽是如何做米飯的?設定好目的,就要讓孩子觀察媽媽的製作過程,要放多少米、多少水,媽媽又是如何清洗,放在上面器皿裡面需要多長時間製作完成。然後再通過實踐來檢驗他們觀察的成功,這樣不但提高了觀察力,還讓孩子學會了一項技能。
第五步:尋找孩子的興趣點,陪著孩子一起觀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想要培養他們的興趣,首先就要激發他們對興趣點的觀察慾望,這樣他們一旦對某件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觀察就成了他們自願、自主、自覺的行為了。
在觀察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可以陪著孩子一起來觀察,這樣在他們困惑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可以及時的幫他們把困難解決掉,還能在觀察的時候像他們提問,加深他們對興趣點的積累,並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觀察是講究方法和技巧的,有規律、合理的觀察才會讓讓我們事半功倍。在引導培養期間,家長要教會孩子去怎麼觀察,用什麼樣的方法是最恰當的,而不是對孩子不管不顧,想去觀察什麼就去觀察什麼。
古人曾說:「善觀察者,可見常人所未見;不善觀察者,入寶山而空回」
只有善於發現的人,才會發現學習的樂趣。相反觀察能力差的孩子,久而久之就會降低學習能力,智力發展也會受到限制,最終厭倦學習,徹底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認識一個事物,我們總是要先從觀察開始,沒有觀察孩子就得不到良好的發展。所以,在「與生俱來」的基礎上,想要一個孩子變得聰慧,這和家長的努力培養、引導離不開關係的。
最後小編想要和各位家長們說:「與其抱怨孩子粗心,不如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們的觀察力,讓他們從小就贏在成長的起跑線上。」
寶媽們,你們有刻意鍛鍊過孩子的觀察力嗎?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吧,喜歡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ps: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