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瑞鈺院士:用行動實現"鋼鐵報國"的諾言

2019-11-07     礦冶園

"沒有人檢查我,沒有人給我布置任務。但是這個時代在給我布置任務,這個國家也在給我布置任務。"正如這句話所說,殷瑞鈺院士接受了時代與國家布置的任務,並出色地將其完成了。

鋼鐵報國,行動始於唐鋼

殷瑞鈺院士於1935年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的一個職員家庭,在歷經了那個內憂外患的年代後,兒時的他就在心中立下志願,要為祖國的復興而奮鬥。1953年,18歲的殷瑞鈺院士從蘇州市立第一中學高中畢業。當時國家建設以發展重工業為基礎,而鋼鐵是重工業的基礎,因此在高考填報志願時,他毅然選擇了鋼鐵,並如願考入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系。

自此之後,"鋼鐵報國"四個字成為了殷瑞鈺院士用一生踐行的諾言。大學期間,在課業上,他的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在實踐上,他走進鋼廠,了解鋼鐵,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殷瑞鈺院士說:"進入大學以後我們有一句話,'學習第一,獨立思考,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帶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種信念,1957年大學畢業後,殷瑞鈺院士前往唐山鋼廠工作。

從實習生、值班技術員,轉爐總工長,鋼研所副所長、所長,直到副經理兼總工程師,殷瑞鈺院士在鋼廠度過了青年、中年時光。唐山鋼廠在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承擔了許多試驗研究題,作為年輕的技術員,他事事有興趣,事事都參與,遇到試驗,上夜班甚至"連軸轉"是常事。但正是經歷了這些工藝研究、產品開發和工程設計工作,讓殷瑞鈺院士認識到必須在工作過程中抓緊時間不斷學習新知識,必須細緻地思考,有時又要勇於跳出"框框",追求新的領悟。

1983-1988年,殷瑞鈺院士擔任河北省冶金廳廳長,主要負責管理河北省鋼鐵工業的發展戰略、企業領導班子建設、科技進步、生產運行、質量管理和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參與了唐鋼、邯鋼、承鋼、宣鋼、邢鋼和石鋼等鋼廠的技術改造規劃,推動了河北省鋼鐵工業和黃金工業的建設和發展。

連續鑄鋼,堅持迎難而上

1988年,殷瑞鈺院士調任冶金部總工程師,開始從事更為寬闊的專業業務和管理工作。當時,他用了半年的時間到實地調研,深入到東北以及其它各地的鋼廠,發現國內大部分鋼廠都仍在採用傳統的"模鑄法"。這種方法不僅體力勞動大,而且生產效率低、能耗高、質量差。與此相比,在歐美、日本等國家,近80%的鋼廠已經採用了"連續鑄鋼法",而這種方法在我國的使用率不足20%。

對此,殷瑞鈺院士回憶說:"當時沒有那麼多錢、沒有那麼多實力,國家不富裕,可是技術更新總要捋個頭緒出來"。因此,殷瑞鈺院士決定,向"連續鑄鋼"這個難題發起挑戰。在全國範圍內推動連鑄技術的過程中,他不僅解決了連鑄機長期不能達產的問題,而且重新研究並解決了連鑄設計規範、確定合理的鑄坯斷面參數等重要問題,進而提出了全連鑄煉鋼廠整體優化的技術路線,即"煉鋼爐-二次冶金-連鑄機三位一體,整體優化,發展全連鑄"的優化途徑;繼而又積極組織和推進以高拉速為核心的高效連鑄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使我國小方坯連鑄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並實現了小方坯高效連鑄機工藝、裝備的國產化。

經過殷瑞鈺院士等人的提倡、推動和鍥而不捨的努力開發,1988年到1999年的11年間,全國連鑄坯年產量由872萬噸提高到9387萬噸,連鑄比由14.67%提高到75.86%,其間我國連鑄的發展速度達到了已開發國家發展最快時期的水平。2007年我國連鑄坯產量為47430萬噸,連鑄比高達97.14%。

除了大力推進了連續鑄鋼,殷瑞鈺院士90年代還對中國鋼鐵工業技術進步的戰略選擇和有序推進做了大量工程技術和理論研究工作,高爐噴吹煤粉,棒、線材連軋等多項關鍵共性技術獲全國性突破。1994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拓寬領域,助力國家發展

1995年,殷瑞鈺院士又挑起了鋼鐵研究總院院長的重擔,此時他開始把注意力轉向冶金流程工程學的學術研究。他闡述了鋼廠結構優化理論的工程邏輯實際上是在製造流程集成優化下的冶金流程結構分析和重組;深入地研究了冶金工序功能集合的解析-優化、工序之間關係集合的協調-優化,鋼鐵製造流程中工序集合的重構-優化,豐富了冶金學的理論。他結合鋼鐵工業流程製造業的特點,研究了鋼鐵製造流程的本質、屬性、內涵理論,提出了鋼鐵製造流程整體優化的理論框架。

殷瑞鈺院士將幾十年的實踐和研究成果探索出具有代表性的專著《冶金流程工程學》,並於2005年出版。該書出版後得到工程學界和企業界的熱烈反響,成為現代冶金流程優化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並已被譯成英文版和並將譯成日本版。

新世紀之初,殷瑞鈺院士在長期從事鋼鐵冶金工程研究和管理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研究領域,致力於工程哲學的研究。他與有關院士和專家合作,開展工程與工程哲學的專題研究,經過三年努力,於2007年5月出版了《工程哲學》專著,指出工程需要在哲學層面思考並實現從"征服自然"到"工程與自然和諧"的理念轉變。

他認為各種類型的創新成果、知識成果的轉化,歸根結蒂都需要在工程活動中實現並據此檢驗其有效性與可靠性,進而指出:工程創新需要哲學,工程應是哲學研究的新領域、新邊疆。《工程哲學》的出版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其理論體系與觀點表明,我國在工程哲學的研究水平已進入國際前列的少數國家之一。

中國工程院曾這樣評價殷瑞鈺院士:"殷瑞鈺是中國工程哲學研究的先驅開拓者之一,對發展中國連鑄技術,提出鋼鐵生產流程解析-集成,鋼鐵製造流程多維物流管制系統的理論框架和對中國鋼鐵工業科技進步、結構優化等冶金工業領域具有突出貢獻。"正如評價所言,殷瑞鈺院士用行動實踐了"鋼鐵報國"的諾言,他拳拳的愛國之心,嚴謹的科研精神,永遠值得業界後輩所學習。

采編:謝樂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GoARm4BMH2_cNUgQw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