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9處靜美古村落,海濱鄒魯莆仙之地人居如畫

2020-04-24   古村記

福建,莆田。

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莆仙」。

這裡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譽,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

在這片美好古老的土地上,一起來看9個靜美古村落,你曾經去過幾個?

1 九峰村

九峰村,位於莆田市梧塘鎮東北部。已有360多年歷史,據說有莊氏三個兄弟看村後山巒連綿起伏,這裡適宜開墾居住生活的寶地,決定在此長久定居下來。他們以村後的山峰為題,以數字「九」為數據,以表示村後有許多山巒及決心在這裡久居的意思。經過幾百年的人口繁衍,人們生活及生產的變遷,村裡自然形成如今的4個自然村,以及莊、方、黃、甘四大姓,還有顏、鄧、林、謝、郭、陳、張、連八個姓。

走進村中,除了看到許多民房和一條橫穿東西方向的古道外,最突出的是有22幢非常漂亮壯觀的古典式磚瓦樓房。結構緊密,雕龍畫鳳,青獸飛禽,古代人物,栩栩如生,還有各個家族的祠堂、天井、古井、舊巷交融出村落的獨有魅力。

九峰村環境優美古蹟眾多,村內有安寧宮、聚峰亭、莆田民間第一厝、九蓮山莊、九蓮岩等景點,毗鄰囊山寺,與囊山森林公園融為一體。

這座上世紀30年代建築的民間大厝,雄姿尚存,氣勢不減當年。木雕精湛,人物花草,翩翩如生,漆藝閃光,字畫精彩,名揚莆仙,被譽為「莆田民間第一厝」。

安寧宮建於清朝乾隆四十九年,經多次修建,如今依然古樸大方。每逢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村民們在宮前磚埕上「擺棕轎跳火」,四面八方的群眾紛紛來此觀賞,人人讚嘆不絕。

2 濟川村

深山藏古村,世人未曾識。濟川,古名「漈坑」,地處仙游、永泰交界,古時仙游入永泰,就經過濟川,迄今還留有一條千年古道。這個兩千多年歷史的漢代古村落處在福建仙游風光秀麗的萬山叢中,這裡不僅有旖旎的原始風光,還有眾多的文物古蹟。有南宋乾道年間狀元鄭僑年輕就讀的雲頂岩寺,有宋代古寨石鼓山,有明建清修的林宇茂宅等。也因此,我國著名將領葉飛留下了墨寶「濟川風光」。

儒、釋、道在這裡交融,耕讀傳統在這裡發揮到極致,使得科第文化興盛一時。時至今日,這裡讀書依舊蔚然成風,一個小小山村,走出300多位專家學者,2位博士後,5位博士,22位碩士。

東有日出明珠石鼓岩,西有文筆如緣筆架山,南有天坑飛瀑將軍城,北有奇觀禹文三級浪,東南有高龍溪流生態區,西南有金鐘高峽出平湖,東北有十八中營屏山寨,西北有雲頂峰前保福寺。這裡面有三古宮(天堂宮、清水宮、蕉坑宮),三古亭(觀音亭、驛道亭、潘龍亭),三古橋(宋古橋、屏山橋、青龍橋),三古樹(樟抱榕樹、青松古樟、屏山橋古桂),三秀山(筆架山、石鼓山、雞冠山)等自然、人文景點達100餘處。

3 柳園村

柳園村位於仙游縣西北部山區的西苑鄉西北部,是興化諸山之祖九座山石谷解山峰的所在地。這裡山高谷深,地表切刈嚴重重,是閩中最高地帶,全村居民生活在海拔1000-1600米之間,村莊呈橢圓形,四周高山峻岭,中間梯田疊翠,陽光充足和一條小溪溪水潺潺。在這樣的偏僻山村裡,現在280多戶山村人家,人口有1200多,全村同一姓,為郭氏回族居住地。1988年統計,柳園村是莆田市6個少數民族村之一。

柳園村現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築3座,古民居景觀資源尤其豐富。村落中郭氏祠堂、老街、舊巷、廟會交融出村落獨特的魅力。其中一處古民居中還完整保留清咸豐年間的「四代同堂」牌匾一張,四個字全部鎦金,廳堂內雕刻花鳥等景物。

這裡自然景觀非常優美,奇山怪石林立,湖泊瀑布成群,近似江西三青山的景觀,是有待開發的旅遊勝地。仙游縣最大的九仙溪水電站在該村建有兩個調節庫。這裡是登山愛好者和生態旅行及避署的理想之地。

4 洋尾村

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白塘鎮洋尾村一一最引人注目的是,這個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城市邊緣的小村,竟完好保存著眾多古建築:建於南宋的李制干祠經明、清重修後,至今保存原建築樣式,藏有明嘉靖五年立的《永思堂記》碑等;建於明代的大宗祠藏有《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等;建於宋代的僉判第坊,為磚木仿樓閣式結構,保留宋明建築風格,建於明代的白塘科第坊,存有當時《白塘科第》木匾,兩者均為李制干祠附屬文物。

洋尾村人文豐盛,有許多宋、明、清代留下的文物古蹟。那李富祠、僉判第坊、科第坊及榮歸坊等三座牌坊遺址,至今尚存。洋尾村落最早形成於唐代,因地處北洋平原之近海處得名,有上千年歷史。村依白塘湖,村內古民居、古祠堂、古宮廟、古牌坊交錯成趣,村中處處有小橋、流水、人家,富有江南水鄉情調。沿著古官道一路行來,多見明清制式的古建築,融合了宋元明清各朝代文化元素,歷史文化內涵深厚,徜徉其中,流連忘返。

村內水網密布,富有江南水鄉情調。同時,村內保存著多座明清民居,多見明清制式的古祠堂、古宮廟、古牌坊交錯成趣的古建築,宋元明清各朝代文化元素散落鄉間,歷史文化內涵深厚,令人有一種尋幽探古的好奇心。

5 港里村

莆田忠門港里村,古稱:賢良港,亦名「黃螺港」,是海峽女神-----媽祖的誕生地,媽祖羽化後,鄉人建祠紀念。全村大小寺、廟、祠、社、亭、府16個。其中有福慧寺、五帝廟、吳祖社、天后祖祠、黃氏祠堂、錢樓社、姨媽府、子廟,泰山大哥府等。這些宮、寺。廟、府分別始於宋、元、明、清等朝。

6 後黃村


後黃村位於西天尾鎮以東2公里處,三面環山,是荔城區「華僑第一村」。全村約1.5平方公里,人口1000多人。漫步後黃村,清水潺潺,屋前樹影婆娑,屋後碧野連片,400多畝水稻稻香瀰漫,綠油油鋪展開來。具有莆陽老建築特色的百年華僑民居老宅散落其中。

後黃村有「三老」:老宅、老樹、老人。該村有不少的僑屬古民居,老宅樓頂的雕欄、檐前的雕花,有西洋式的點綴,更有地道的莆陽味兒。前羽毛球世界冠軍林水鏡故居就在於此。它是修建於清末民初的老宅,門前有一幅「飄洋過海求生計,含辛茹苦建家園」的對聯,堂前的「懿範可風」,無不訴說著祖輩華僑創業的故事。

村裡一座古碉樓是該村標誌性建築,是用獨具當地建築風格的紅磚建造,這座古碉樓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層層都暗設有「瞭望孔」,清末用於禦敵入侵。該村還現存莆田唯一的「四口井」,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村裡還有4棵百年古榕,枝繁葉茂,猶如四把擎天大傘,庇護生靈。該村也是遠近聞名的「長壽村」,全村1000多人,年紀最大的已逾百歲,90歲以上的有6人,80歲以上的有36人。

7 宮下村

湄洲島宮下村位於湄洲島的最北端,三面環海,是遊客進島的必經之地,素有度假區「窗口」之稱。被全球33個國家和地區6000多座媽祖宮廟崇為「祖廟」,世界上第一座媽祖廟的湄洲媽祖祖廟就坐落在宮下村。宮下村轄宮下、宮下沙和牛頭尾三個自然村,總戶數686戶,轄區總面積約146公頃,海岸線長6000多米。

湄洲島媽祖廟被尊為「天后宮湄洲祖廟」,此廟建於宋雍熙四年(987年)即林默逝世當年。媽祖廟山頂屹立著一尊14米多高的巨型石雕媽祖塑像。湄洲祖廟後方岩石上,有「升天古蹟」、「觀瀾」等石刻。站在石上,顧盼茫茫大海,白鷗掠波,舟揖穿梭;山海相銜,海天相接。

祖廟前面海岸岩石錯列,有大片輝綠岩,受風濤沖蝕,年長月久,形成天然凹槽,寬一、二米,長數百米。隨著潮汐吞吐,產生共振,便發出奇妙而有節奏的音響:初如管弦細奏,繼如鐘鼓齊鳴,再如龍吟虎嘯,聲音奇妙,最後似巨雷震天,驟雨瀉地,組成一曲曲動人心弦的自然交響樂,遠送海天,「如撞萬石鐘,經滄海者,嘆觀止焉」。是為「湄嶼潮音」。

8 渭陽村

九華山下綠叢繞,圍莊村裡古厝藏。在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有一座古村落——渭陽村。

這裡留有較完好的清代古建築群,渭陽村尾厝的義興黃氏百間大厝,還入選過全省第一批城市近現代優秀建築。淳樸、勤勞的畲族人就在此落地生根,開枝散葉。

位於渭陽村尾厝,是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的義興黃氏百間大厝建築群,總建築面積多達4萬多平方米。這是研究古民居的典型實物資料,也是當時莆田商業貿易繁榮的重要見證。

畲族族人介紹,渭陽村原先叫「圍莊」,他們的祖先明代時來到莆田,從常太鎮到白沙鎮,清朝中期遷徙至渭陽村,在渭陽村定居至今已有數百年之久。

9 東陽村


自古莆田方言就有「田尾不算城裡,東陽不算鄉下」一說。在村口,可看見一塊「東陽明清建築群」的文保牌匾。東陽村的先祖陳道潛是明代理學名臣,其故居大門至今保存著一副「諫書光國史,理學繼家聲」的對聯。東陽村到明初陳道潛出仕而開創「科甲聯芳」的大好局面,村裡的明清建築亦日益趨多。東陽每個中進士的子民都在東陽境內建起了自己的住宅(府第),同時,村裡歷史上還建造了九宮十八祠,都是典型的莆田本地建築特色,懸山頂配紅磚紅瓦。而如今,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襲等原因,有的古建築受到破壞,現存的15處仍然完好無損地屹立在東陽村內,成為我市現存的科舉文化活化石,也向世人昭示著東陽明清兩朝古建築的輝煌。

說起最令東陽人引以為傲的事情,東陽人會說「我們這裡是進士村」。「家貧子讀書,地瘦栽松柏」。東陽村是莆田著名的文化歷史名村。東陽文化始於唐宋,興於明清,擁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據載,明清兩朝500多年,東陽科甲聯芳,先後中進士者11名,中舉人28名,貢生18名,太學生國學生近百名;官至御史3名,獲歷朝皇帝敕命封贈褒嘉的有8名。在東陽村,更有「祖孫父子兄弟叔侄三世五進士」的佳話,因而得名「進士村」。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