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寧海。
西晉太康元年設縣以來,人文璀璨恆久。
這裡是《徐霞客遊記》開篇地, 中國旅遊日發祥地。
這裡還保存著許多靜美的古村落,值得一一探游。
箬嶴村位於一市鎮南部,東面瀕臨三門灣,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耕讀漁村。
明永樂年間(1403)褚裕卿、褚德卿兄弟自本縣牛台遷此。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箬嶴成為一塊殷富之地。從其書院、民居、經典的家具藝術,可見昔日的箬嶴沉澱著深厚的耕讀文化。
箬嶴村地處三面群山環抱,東面有一出口猶如一堵大門,整個地貌形如燕窩,又若鳳巢,村莊瀕臨三門灣,有獨特的山水風光,鄉風民俗,歷史厚重,古宅、古居、古建築精緻。村口有一個三角花壇,進村口右面有一處縣級文物保護的「鎮寧廟」,廟前有一荷花池,往前有一棵百年大樟樹,穿村小溪從大樟樹邊流過。
傳統建築有:褚氏宗祠、鎮寧神祠、植桂書舍、指南軒、近勇堂、過街樓、古城牆址等等。
「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這是寧海胡陳鄉中堡溪村烙在遊客腦海中的印象。中堡溪村由方後、中堡、東山、河頭等自然村合併而成。水蜜桃的種植面積有3000餘畝。
憑藉農旅結合,中堡溪村先後獲得省三星級鄉村旅遊示範點、市級農家樂示範點、「市新農村示範村」「市級旅遊特色村」等榮譽稱號。東山桃園景區已順利通過國家3A級旅遊景區創建驗收。
地址:寧波市寧海縣胡陳鄉
許家山村最主要的特色就是石屋和有著500年以上樹齡的古樹,石屋建造獨特,彎彎曲曲的卵石路串成整個村莊,具有濃厚的山村氣息。許家山石頭古村是寧波市內現有建築群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也是浙東沿海山地石屋建築群落的典範。
許家山村自從建村始,不僅保存著完整的石屋古村,同時也延續著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在這片原生態的土地上,將傳統的農家手藝「進行到底」:牽牛耕田、制番薯粉、做番薯燒酒、搗年糕、做竹編……
地址:寧波市寧海縣茶院鄉許家山
屬於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長街鎮。村裡有一座南宋年間建造的惠德橋,為浙江省級文保單位。
西嶴村,古稱西洲。東晉,有人居息。留存千年古剎--集福禪寺。北宋至道咸平年間(995-998年),陳氏先祖懷琪公自福建長溪小青峧遷至西洲,繁衍生息,氏族興旺。南宋,村落有「陳鄭周王,蔣穆姚林,金祝阮蔡,葉程顧賴」十六大姓聚居。歷代人才輩出,名榜十二位進士和眾多官吏。目前村中尚存東晉古寺一座,宋代古墓一穴、石拱橋三座、碾子五盤,眾多古樹和居民院落遺址。二零一三年西嶴村榮列第二批「中國傳統古村落」。
龍宮村建於北宋宣和年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村口的陳氏宗祠,南臨龍溪,北坐獅山,始建於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基本上還保持著建時模樣。
自古以來,「龍」在中國人心裡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龍宮村,光聽名字就能引發人們探幽尋蹤好奇心。龍溪、龍山、龍潭、龍橋、龍樹……這裡似乎處處與龍有關。和其他遠離城市隱匿深谷的古村落不同,這個有著900多歲高齡的村莊,著非常豐富的人文景觀:老宅、宗祠、戲台……時光好似被這裡大好風光迷得不得動彈,就此停駐。
龍宮村明清建築很多,至今還分布著青瓦白牆、飛檐翹角、蒼華古樸的建築群舍。其中最有特色的有「三串堂」,三幢房屋和三塊道地連串在一起,前有福字照牆,後有天井、花壇、水井,氣勢非凡。
屬於浙江省寧海縣深圳鎮。清潭村許多歷史古蹟,如保存完善的有500多年歷史的雙枝廟,200多年歷史的孝友堂,當代著名學者張明養故居「三鑒堂」;村裡飛鳳祠內戲台還完整保留了光緒時期的彩繪,還有方孝孺講學處,「滅十族」慘案關聯者張岵公殉難處——「盡忠潭」;還有歷史悠久的雙澗橋、老嶴橋、新嶴橋、唐山橋,紫金岩塔、花車門、六馬牆,都各具特色,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值。
清溪流經村東南,四面有九峰環抱,溪中有岩,上建紫金石塔。古稱清潭為「九龍搶珠」之地,有「里嶴八景」之勝,自然生態環境良好。古村具有近千年的歷史,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村民多姓張,族人奉西漢留侯張良為先祖,世代襲有耕讀之風,歷代科舉入仕者有五六十人。
力洋村可謂是是三門灣的歷史文化後院。整個古村落核心地塊占地面積9.01公頃。村內現存較完整的有石明堂、水夫故居、連科宅、五門大宅等古宅18處,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四鳳穿牡丹」的雕梁宅、「一鷺蓮荷」的連科宅……,由於力洋古時靠海,這一帶曾經受海盜與倭寇的侵擾。為此,力洋古民居建築都有一套嚴密的防禦設施,不少古民居的牆壁上,安裝有石制的槍眼、高深的院牆和厚重的大門,以及迷宮般的小巷都是那個時代的印證。
東嶴古村位於寧海最南端,處在環三門灣之中心點,三面環山,南臨旗門港,北枕狀元峰,南挹筆架山,為丘陵半山區,村旁有東溪和西溪環抱,四季分明,冬暖夏涼。五個自然村非常集中,組成了一個較大的居住社區,有「出寧海南門第一村」的稱號。
村東西兩側各有南北向溪流穿越,水源自白嶺山,南至旗門港。整體呈「三山環繞、雙溪纏腰;水路相生、澤地興村」的空間格局。尤其是古建保護區,東嶴是有1400年的歷史,漫長的歷史凝聚了豐厚的農漁文化、儒商文化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航幫道地文化。
古村記獨立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