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腳步里
宜城一些有著輝煌歷史老街巷
任憑歲月在它們身上留下斑駁的印記
半個多世紀的變遷
雖經歷了起伏興衰, 幾起幾落
但也承載著一座城池的成長
一個時代的記憶
楊家塘街, 位於大觀區龍山路街道近聖社區。街呈東西走向。東自近聖街口,西至四方城街北段。全長約270餘米。
小街東窄且彎曲,西直則較寬。其實,東段南面還有條街,這是片區改造形成的,與西段拉直到張恨水故居拐向東北與近聖街相連。兩條街之間就是楊家塘,現已填平建成社區文化廣場。
街的兩側是居民樓,鄰街一層多為店面;中段北側是市第二人民醫院。
抗日戰爭爆發,張恨水回安慶避亂,並在元寧巷置下房產。在元寧巷短住之後,因戰爭吃緊,先生又攜家西上。十多年後,先生再次回安慶,在元寧巷寓所寫下了《長日綿綿話安慶》。
史料記載中的「安慶元寧巷張恨水故居」已被拆除。現在其地基上建有一間水泥平房,平房牆壁上布滿了小廣吿及其它塗鴉,銹跡斑斑的鋼筋門上掛著鏽蝕得難以打開的鐵鎖,這就是今天的「張恨水故居」
門口北巷,或許好多安慶人並不知道,過去稱衛門口街北二巷。位於迎江區孝肅路街道荷花塘社區,巷子南北走向。南自衛門口街中毆,北抵市體育場圍牆。全長約120米。
這條小巷雖不繁華,卻也熱鬧,從早到晚人流不斷。尤其早、晚到體育場健身鍛練的人川流不息。
巷子東側是安慶市四照園小學,西側是居民樓,南段一層有幾家店鋪。北端體育場圍牆過去有道門,方便進出,後被堵了起來。
據安慶老城閒人的《歷史衛山頭與現實衛山頭》一文介紹:「九頭十三坡」中的衛山頭,雖街名不存,但大多老安慶人仍十分熟悉。衛山頭在安慶「九頭」中,知名度略次於高井頭,排名第二。
這裡的「衛」,是老古詞,從明代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
「衛」是明代的軍隊編制。當時安慶營設守備,管水師500名,並轄安慶、九江二衛。至清時,又改設衛守備,專司蘆課屯糧征解濟運之事,類似現在的後勤部。
前後衛署(清後期為鎮協府)都設在衛山頭附近的雙溝,1816年曾有過大的修建,三堂四院,大門外立有兩坊,規模宏大。咸豐戰亂,這一片建築均毀。衛山頭、衛門口均因此而名。
上世紀20年代初,衛山頭向北,西邊是黃家操場,東邊則是安慶六邑聯立中學。衛署之東,曾建有阮忠節孝烈(之鈿、之釺,懷寧人,《明史》有傳)二公祠。
新市巷這個名字或許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 但一說好吃街,,則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地處鬧市中心,繁華地段, 位於迎江區宜城路街道錢牌樓社區。巷子南北走向。南自錢牌樓街中段, 北至人民路西段, 全長80餘米。
小巷兩側均是一家挨著一家的店鋪,基本上都是從事飲食的,油炸、燒烤類店最多,被譽為"美食一條街", 人們習慣稱之"好吃街"。
巷子北段, 東側是人民劇院即人民大會堂, 西側有九龍大酒店。北巷口東有一輛愛心獻血車常年在此等候, 方便市民獻血。
人民劇院的前身是人民京劇團, 那時一個劇團一個劇場, 所以又稱京劇團基本劇場。
1956年之後, 劇團均由公私合營性質, 改為國營性質, 劇場也隨之更改。
1957年進行了翻蓋, 翻蓋後的劇場, 安慶地委曾命名為「人民大會堂」, 但之後改為「人民劇院」。人民劇院真正掛牌是1957年。
當時人民劇院放電影很少, 主要是開會和演戲之用, 是安慶城名副其實的政治文化中心。
—來自人民劇院工作人員黃代善老人
西丁家巷,安慶的年長者或住在北正街、關岳廟、四方城一帶的人都比較熟悉,是安慶的一條老巷, 民國地圖上有標註。該巷位於大觀區龍山路街道四方城社區。
巷子南北走向, 南自關岳廟街中段, 北至西丁家巷36號, 全長120餘米。
小巷南高北低,南北寬中段窄,多數不到兩米寬。巷子兩側均是高高的圍牆,東側中段是安慶市外國語學校, 北段是幾棟居民樓。西側則是安慶監獄即飲馬塘監獄。
據史料記載, 飲馬塘監獄, 是安徽省第一監獄之前身, 亦是安徽現代監獄之源頭。因坐落在安慶城內飲馬塘, 長期以來, 安慶市民習慣稱之為飲馬塘監獄。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 清廷准於在安徽省城安慶設罪犯習藝所一區, 建所時立"習藝所"石碑一塊,至今猶存。它長約1米, 寬0.7米, 粘貼在監區大門旁的圍牆上。
習藝所於宣統二年(1910年), 改為模範監獄, 省城府司縣三獄和習藝所、新羈所各犯全部劃入。
中共領導人任弼時、安徽省委第一任書記王步文等, 都曾被國民黨當局作為政治犯關押在此。
解放初期, 飲馬塘監獄定名為"皖北安慶行政區監獄"。1952年6月, 改為安慶專員公署公安處直屬勞改大隊。1955年6月, 由安徽省公安廳正式定名為"安徽省第二監獄"。1994年底, 《監獄法》頒布實施。次年初, 按照司法部統一部署, 更名為"安徽省安慶監獄"。
2009年9月19日, 安徽省安慶監獄老監獄區近千名在押犯安全轉移新建監獄區, 擁有百年歷史的飲馬塘監獄空置後對外出租。
插竹巷,位於迎江區建設路街道南水回族社區。巷子東西走向,東接小二郎巷, 西至大南門街, 全長約120米。
巷子東段南側曾是依澤小學, 現為安慶市登雲學校。西段南側就是登雲坡頂、盛唐山巔。北側為居民區。
據安慶老城閒人的《插"燭"為巷?插"竹"為巷?》一文中介紹,插竹巷舊名為插燭巷。抗戰之前, 插竹巷附近有兩大廟宇, 一是藥王廟, 一是府城隍廟。兩家廟宇都香火旺盛。周邊商家, 也多經營此類商品。插燭巷中的"燭", 主要為這層意思。
安慶府城隍廟最早建於元代。早先就有抬菩薩巡遊的習俗。每年五、七月的望日, "巡城為會, 以樂神祗, 一國之人皆為狂"。府城隍廟規模宏大, 廟宇軒敞。每年春節廟會, 地方小吃、特色手藝、民間雜耍, 以及燒香者敬佛者逛廟者, 將這一帶擠得水泄不通。
民國後, 安慶府城隍廟兩廡十殿改建為戲園, 後又為駐軍所占。1921年殿後的同治閣改辦第九小學。安慶淪陷後, 逐漸廢棄,香火不再。插燭巷中的"燭"也失去意義, 因而約定俗成, 改成了現在的插竹巷。
月牙宮巷,位於迎江區宜城路街道錢牌樓社區。巷子東西走向,東自大南門街中段,西至建新街中段,全長99米。因巷道似月牙而得名。
小巷遒路近5米寬,且基本上寬窄一致。地面鋪設的是條石,很平整。兩側均是居民區。老安慶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蓄水池就在巷子西端的建新小區。
據旗杆街先生《蓄水池巷》資料記載,在巷子西側的建新小區里,就是蓄水池的舊址所在。走進這個不太年輕的小區, 觸目所及的樓棟、樹木、水泥路面, 實在看不出哪裡和蓄水池、和水相關。
"蓄水池早就被填平了, 我們小時候還見過呢"。居住在附近的老居民唐國平回憶說, 蓄水池就是一個小池塘, 周邊的居民俗稱其為"烏龜塘"。面積不大, 水深也有限, 經常有人在邊上洗衣洗菜。雖然只是個小池塘, 但是對於當時居民來說, 卻具有著特別的意義。
張健初先生的《老安慶》中介紹: "安慶老城錯綜複雜的街巷中, 有兩條街與"火"有直接或間聯繫。其一是城東火正街, 其二是城南蓄水池"。蓄水池街名直白, 就是為老城突發性火災備用的蓄水池, 隸屬於清末建立的民間組織鎮安水龍局」。
由此可見, 蓄水池不僅僅給居民提供洗菜洗衣的便利,還有著消防的作用。
里仁巷,位於大觀區德寬路街道臘樹園社區。這條小巷南北走向。南自玉琳路西段,北至臘樹苑7號樓,全長約220米。或許因孔子《論語》"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而得名。
巷子東側為市第一工具廠和雙益紡機公司,均已停產;西側為多棟居民樓和里仁幼兒園。
據資料記載,里仁巷曾是清末長江水師副將署的所在地,其(長江)水師協署駐紮在里仁巷隔壁的小巷,後稱水師巷。
1929年8月,高琦小學建校於里仁巷長江水師副將署,清代的馬營曾設在臘樹苑旁的萬松山中。民國時期,這裡曾是安慶棉業公所所在地,公所下面還專門成立棉業公所救火會。
里仁巷曾有兩座民國時期所建的大宅,均為蔡家大宅。大宅的主人是赫赫有名的安徽省城總商會的首任會長蔡敬堂。
曾聽人說過,憑蔡敬堂當時的經濟實力,能買下西門的半條街。蔡敬堂在同安門大巷口茶泰開有和糖雜號,在西正街開有道生雜貨店,還在大南門外投資建有安慶商辦電燈廠。蔡敬堂在城西是頂天立地人物,能左右整個西城商界。
安慶的這些街巷
他們承載了生長在這裡的居民的感情
也傳承了城市的歷史
你還知道哪些安慶老街故事呢?
(關注安慶,聊安慶,聊生活、房子、安慶發展,加jingcaianqing001為好友,註明「進群」即可入群交流)